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品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罪魏蜀两国,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孙权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
    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他总觉得自己危险,但是这两家,他又不能不翻脸,那他怎么办呢?他的办法是又翻脸,又不把脸翻到底,他又两边再勾兑一下,你去看一看,孙权跟曹丕翻脸了以后,他改元改的那个年号叫什么…………黄武,黄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的黄初加刘备的章武,在曹魏和蜀汉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叫黄武,好玩吗这个,由此我们就知道孙权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翦伯赞先生对曹操有一句评价,堪称妙语,翦先生怎么说呢?翦先生说,曹操是一个把皇袍当衬衣穿的人,他明明已经实际上是皇帝了,他就是不把皇袍穿在外面,他外面要穿一件丞相的衣服,把皇袍当衬衣穿。那么根据翦先生这个说法呢,我也可以来说刘备和孙权,刘备是什么人呢?刘备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本来没有皇袍,他只有一件衬衣,他看见曹丕把外面的袍子一脱,把皇袍露出来了,然后他说你看这个就是我的皇袍,直接就称帝了。那么孙权是什么人呢?孙权也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也没有皇袍,他也只有一件衬衣,但是他同样把这个衬衣做成了皇袍,但是反过来穿,他把里子当面子穿,孙权是这样的人。所以陈寿说他有勾践之奇,就是这个人很像勾践,这个也是对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孙权怎么个把皇袍反过来穿,他怎么个像勾践。
    孙权像勾践,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第一,沉得住气。晋代人有一个叫傅玄的,曾经对孙策和孙权兄弟两个有一个评价,他说孙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明果独断,勇盖天下。敢作敢为,什么都不怕。孙权的特点是什么呢?乘间伺隙,兵不妄动,就是孙权从来不轻易用兵,他总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儿出了空子,或者刘备这儿有空子钻,他就动他一下,故战少败而江东安。基本上孙权是不打什么败仗的,这打不赢的话,他要打个平手,那么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关键是孙刘联盟,如果孙刘不联盟,赤壁就是另一个结果,孙刘联盟是谁促成的呢?一般的读《三国演义》的人说是诸葛亮促成的,一般读《三国志》的人会说的鲁肃促成的,其实现在可以这么说了,真正决策人是孙权。因为大家想一想,刘备兵败当阳,逃到夏口,已经是惊弓之鸟,手上关羽一万人,刘琦一万人,加起来两万人,根本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这个时候刘备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和孙权联盟。但是这个联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刘备说了算,刘备要能说了算,一下就联了,得人家说了算,人家是强者,你是强弱联盟,那么孙权这边谁说了算,鲁肃说了不算,周瑜说了也不算,孙权说了才算。而且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孙权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在鲁肃、周瑜、诸葛亮劝他之前,孙权其实已经有了主张。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见孙权,孙权是怎么说的?孙权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啊,这个事情我们这边已经讨论过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张昭),子布他们的那些意见让我很失望,只有公瑾和这个子敬(也就是鲁肃),你们两位说的意见和孤想的一模一样,公瑾要五万精兵,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告诉你,孤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万精兵,而且战船、武器、装备、军粮全部都准备好了,马上就可以出发。什么意思呢,早就准备好了,他早就想干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说,他装成没有主意,好象所有的建议都是别人提出来的,都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他好象没有主张,其实不是,孙权那时侯二十六岁啊,到处征求意见。先开会张昭说投降,孙权不吭气,鲁肃说不能投降,嗯,对,鲁肃说了他还不算,要听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了还不算,还听周瑜说,好象都是听别人说,其实他很清楚,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一定要让人家先说,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搞得掂的事。他们不是提了这个建议吗?孤不是同意吗?你们干。你们的建议嘛,不是你们主张联盟,你们主张打曹操吗?你们去联盟,你们去打啊。如果孙权一开始就把这个态度表示出来,大家心里头嘀咕怎么办,大家口头同意,心里面不同意,他能好好干活吗?所以说这真是叫做会当领导啊。而且孙权他不怕意见多,意见多有什么关系啊,有反对意见有什么关系啊,有主张投降的人有什么关系啊,怕什么啊,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之前,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表一个态,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就显示出来了吗?我从此对你们这些人,我心里不就有数了吗?我也不怕时间长啊,孙权他沉得住气。
    【画外音】正因为沉得住气,所以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因为孙权知道,以当时孙氏集团的实力和他个人的能力,还做不了皇帝梦,他需要韬光养晦,发展实力,等待时机,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对江东是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也是不怀好意,光靠沉得住气,孙权还做不到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那么除了沉得住气,孙权还做到了什么呢?
    第二呢,变得了脸。这个孙权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变了多少回脸,他和刘备原来是盟军、盟友,亲密无间,还把妹妹嫁给他,嫁了没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来是翻了脸的,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拔出刀来,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后来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联刘又袭刘,降曹又背曹,曹操来势汹汹,进攻的时候,他抵抗;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攻势锐减,他投降;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声名大震的时候,他去偷袭;等到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他派一个使节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龙小说里面的那些人,总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刘两方晕头转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这是什么呢?这也是懂政治。敌我友,敌我友,谁是敌,曹魏是敌,谁是友,刘备是友,问题在于曹魏这个敌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刘备这个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着你们两家,谁要是这家大起来以后,我就联合那一家,看着曹操这边大起来了,刘备撑不住了,赶快联合刘备,后来刘备拿下了荆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汉中,看着刘备大起来了,他联合曹操,他反正不让你另外两家,这个度不让你过度,他就像一个砝码,或者像一个秤上的秤砣,他根据情况,他移过来移过去。
    而且呢,他还弯得下腰。因为你要变脸,你不可能变得都是凶脸,还要变笑脸有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弯得下腰,比方说像曹魏俯首称臣,这就是弯腰嘛。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后代的一些评论,都认为孙权,在这个时候向曹丕称臣是失节,应该坚持说我就是大汉的臣子,绝对不向你这个篡汉的曹贼称臣,很多人都是这样批评孙权的,其实这是书呆子的话。比方说有人就说,“取义不辱”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说伯夷叔齐,多有骨气啊,比方说鲁仲连义不帝秦啊,多有骨气啊,你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这样没有骨气呢?这个话是不懂政治,作为个人,完全可以学习伯夷、叔齐、鲁仲连,你个人行为没关系,你尽管学习他们,你尽管有骨气,你尽管去饿死,我们崇敬你。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不能这样想问题,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长远利益,这一点连诸葛亮都是这样的。孙权称帝,孙权这边派人到蜀汉去,说二帝并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承认你蜀汉皇帝刘禅是皇帝,你们也承认我们孙权是皇帝,一个天下两个皇帝,当然我们都不承认曹魏啊,就不承认他,一个天下两个皇帝,行不行?蜀汉的群臣说那怎么行啊,天无而日,人无二君,这天底下就是一个皇帝,就是我们刘禅,别人都不能是皇帝。诸葛亮说还是承认吧,诸葛亮说我们不能跟东吴翻脸,我们需要它,而且诸葛亮说了非常精彩的八个字,诸葛亮这八个字是“应权通变,弘思远益。”“应权”是什么呢?审时度势,“通变”是什么呢?因时制宜,“弘思”是什么呢?深谋远虑,“远益”是什么呢?考虑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要为一时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么“取义不辱”,诸葛亮说不要为匹夫之愤,所以有诸葛亮这句话垫底,我看那些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画外音】通过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们勾勒出了孙权的几个特征:“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有了这几个特征,我们就能够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忽悠得了曹丕,过去他能够称呼曹丕为“汉贼”,现在就能弯腰叫“皇上”,我们也能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在联合刘备的时候又去袭击刘备。这样一看,孙权似乎又是一个小人了,那么孙权有原则、有底线吗?
    但是呢,政治虽然需要妥协,但还是要有底线。孙权其实是守住了底线的,比方说曹魏多次要他送儿子去做人质,那他不送,而且呢他还公开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这点非常有意思。他去称臣的时候派了一个使节叫赵咨,赵咨去了以后呢,曹丕就问他了,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说,有这么好吗?你给我说说,此话怎讲?赵咨说,纳鲁肃于凡品,鲁肃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鲁肃发现了,这叫做“聪”;他发现了吕蒙,从这个行伍当中把吕蒙提拔起来,这叫做“明”;他逮住了于禁,不杀于禁送回来,这叫做“仁”;取荆州兵不血刃,这叫做“智”,聪、明、仁、智,一个字一个字做解释。最后雄略两个字的解释最妙,赵咨说,据三州虎势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话说的很清楚,我们吴王骨子里面是虎势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