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开始了。现已发现和发掘的宫殿遗址,分布在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 

亚等地。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是克诺索斯宫。有人推测它就是米诺斯王的 

宫殿。据考证,克诺索斯宫初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后来经过不断的重建、 

改建和扩建,使之建筑布局变得紊乱,被称为“迷宫”。大概在公元前1600 

年左右,克诺索斯宫形成了最大的建筑群。处在繁荣时期的克里特人,一点 

也不担心遭到海上袭击的危险,因此并没有修建围绕城市和宫殿的起护卫作 

用的城墙。从遗址的平面看,宫殿总体呈长方形,依山而建。从西南部宫殿 

的入口处进去,沿一条石板铺成的甬道走到头,便见一长方形的宽敞庭院, 

东西长27米,南北长57米,这庭院位于宫殿的中心地位,它的周围分布着 

各种房间,估计致少也有1500间以上。大多数房间是长方形的,其中一部分 

和中央庭院处于同一水平,另一部分要比中央庭院低一些,还有的要高出一 

两层。在宫殿里有若干入口,其中4个入口处有宽阔的阶梯。错落复杂的诸 

多建筑物,使得用于连接它们的阶梯和坡道必不可缺。这样,路径就变得曲 

折迷离,真有进得去出不来的担忧。这不仅使人想起:杀死怪兽米诺陶洛斯 

的英雄提修斯靠着公主赠送给他的线球,才找到了出口的故事。 

     宫殿建筑中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筑师们对采光、通风及排水系 

统的设计安排煞费了一番心思,给人以构思巧妙的感觉。建筑师们在高低错 

落的宫室之间,安置了一个个采光和通风的天井,空气和光线就是经过为数 

极多的通光洞透进来的。这样室内的光线便不均匀,若明若暗的,使房间内 

部不同的地方也像是被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真可谓匠心独运。排水供水系 

统的沟是用石头砌成,而管道则是用陶制筒连接而成。引人注意的是它的排 

水管道很特别,是用一节节中间大两头小的圆筒衔接而成。据说这样当水通 

过口径不一的管道时,可以产生冲力,从而防止管道被污物堵塞。 

     宫殿中诸多的房屋,以小型而舒适的房屋为多数。包括厅堂、神坛、卧 

室、浴室、储藏室等等。作为“宝殿”,大概是祭司的国王参与献祭仪式的 

地方。宫殿的墙垣是用土坯砌成,同时采用木结构骨架,碎石混凝土砌造, 

而墙垣下部则用巨大石块贴面,除了石灰石外,更多地采用了石膏。宫殿广 

泛使用的圆柱,一般都是朝上护展的形状,柱头和柱础为厚实的圆盘。这种 

柱形是爱琴海建筑的特征之一,它的远效果很协调。 

    在宫殿壁画方面,克诺索斯王宫中的壁画可以说代表了克里特的绘画风 

格,它有着流畅的曲线和鲜明的色彩。由于画是直接画在潮湿的石灰泥土上 

的,故被称为湿壁画,画上还涂有一层至今不知为何物的透明液体,以防画 

面干裂和褪色。湿壁画在经历了3000多年漫长的岁月后,依然色彩鲜明,令 

人为之赞叹。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宗教神话一类的,或反映当时世俗生活一类 


… Page 92…

的。它们中颇具代表性的如:王后宫室里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穿淡 

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巴黎少妇》、《斗牛图》、《戴百合的国王》等。 

     壁画残片《巴黎少妇》中所画的那位粉黛佳人,打扮颇显时髦,使发现 

者一眼见到时,一下子就联想起当时巴黎少女的形象,于是便得此名。通过 

这幅画,我们对当时克里特岛上妇女们的服饰风尚、衣着打扮有了一定了解。 

 《穿淡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也是壁画残片,上面3名女子的形象清晰可辨。 

从其豪华的头饰和衣着以及悠闲自得的神态看,她们应当是上层社会的贵 

妇。 《斗牛图》中的斗牛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竞技表演。表演完毕,牛就作 

为牺牲祭神。壁画表现了这样的场面:一头狂暴的牛猛烈地向前冲撞,一个 

男青年在牛前拚命按住牛角,牛背上一个体态轻盈、身着红衣的少女倒落在 

牛背上,牛身后另一男青年还处于刚刚抛出少女后的瞬间,他脚跟离地、双 

手还做着抛出的动作。三人动作灵巧敏捷、配合默契、精彩万分。画面富于 

动的韵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捕捉并再现运动瞬间 

的能力之高超。《戴百合花的国王》描绘了头戴百合花似孔雀羽毛的王冠、 

身着华丽紧身衣服的国王,身姿翩跹、步伐豪迈地正在穿过盛开的百合花丛。 

王宫中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也是壁画中精品之一。画面以蔚兰色作背景, 

描绘了蓝色的海豚和五色鱼。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溢着大自然新鲜亲切 

的感受。 

     克里特生产丰富的陶器,从饰以简单点缀几何纹样的手制陶器(约公元 

前3000年)开始,发展到有了复杂的轮制彩陶 (公元前17世纪)时,陶器 

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这段时期的彩陶主要有两种代表样式,即早期的维西 

尼亚式和中期的卡马莱斯式。维西尼亚彩陶从工艺特点看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烧制方法独特,使彩陶的色彩别具特色,从褐色逐渐过渡到黄或淡黄色, 

并带有深褐色的边缘,故被称作“斑纹彩陶”。那种富于变化的色彩和纹样 

效果显得纯朴稚拙。后期的维西尼亚式彩陶大多采用暗底明纹的装饰手法, 

纹样有菱形、山形等直线纹,也有涡纹、叶纹、波状纹等曲线纹,甚至还有 

贝壳纹、鱼纹等写实的花形纹样。器形则有敞口钵、高脚杯、瓶、壶等,甚 

至出现过“蛋壳陶”。也许是受了东方的影响。一些出土于卡马莱斯的陶器 

被称为“卡马莱斯”风格。这种风格的陶器,形体雅致,用白色与红色颜料 

在黑漆上绘出各种以植物图案为母题的涡旋纹、花条纹等,组成合乎规律的、 

富于变化的有韵律感的装饰图案。到中期米诺斯时期,陶器上的植物纹趋向 

简练,在白底上用深色描绘出如百合、郁金香、常春藤等植物图案,这些图 

案与器形配合得很协调,在米诺斯晚期初叶(公元前16世纪),陶器上装饰 

的绘画变成以海星、贝壳、章鱼等海中动物占主要地位,同时由过去的黑底 

白花变成白底黑花。在古耳尼出土的一只描绘有章鱼和海藻的陶罐,可作为 

这一时期发现的杰作。陶罐上一只似正在游动的大章鱼几乎占居了整个陶罐 

表面,它的触须似在有力地摆动,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被画在陶罐表面,而更 

像是在隔着水族箱瞪眼看人们。画面与陶罐造型有机地溶为一体,极具表现 

力。在克里特艺术繁荣时期,小型雕塑也有了发展。它们大多以象牙、石料 

或陶土雕制而成。出土的雕塑品中有手中持蛇的女神小雕像,有飞鱼、贝壳、 

带羊羔的母山羊等,它们做工精细,颇具现实主义的眼光。如那些持蛇女神 

小雕像,并不像埃及、西亚神像那样令人肃然,而是身材窈窕、头戴花饰、 

身着传统克里特服装姿容庄丽的女子。所谓传统克里特服装,就是一种短袖 

束腰、双乳袒露、层层长裙向下逐渐撑开的样式。这种女神的作用是什么, 


… Page 93…

众家纷说不一。有认为是动植物的庇护神;有认为她并非什么神,而是类似 

中国佛教石窟中的供养人,她双手持蛇是一种向神灵献祭的仪式;还有些学 

者推测,她是维护房屋安宁的神。在这些持蛇女神小雕像中,藏于波士顿博 

物馆的那一件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它用象牙和黄金制成,像高17厘米,雕刻 

精细,特别是女神的脸部作了更细致、更真实的刻划。此外,象牙雕刻 《杂 

技演员》表现出人体处于剧烈运动中的瞬间。作者手法简练,大刀阔斧,但 

特点把握得相当准确,与安静庄丽的持蛇女神比,更显世俗、更显生动。克 

诺索斯出土的两件青铜小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似乎是卫士 

一类的人物。人体比例大致正确,虽姿态不同,但其神态生动,其中颇具几 

分滑稽的感觉,散发着浓重的生活情调。 

     克里特人精于冶炼贵金属及青铜,并向小亚细亚、埃及、伯罗奔尼撒以 

及西方出口金银制品、武器及青铜铸块等。仅莫赫罗斯一个墓葬,就有 150 

多件黄金工艺品出土。其中大部分是装饰品,如耳环、胸针、项链等。如马 

利亚出土的耳环,具有极为精巧的工艺和绝妙的构思。它以两只相对的蜜蜂 

环抱住一个小圆球为基本造型,两边蜜蜂的翅膀上以及两只蜜蜂尾部相连之 

处分别挂上嵌有绿宝石的小圆板,增加了耳环的装饰性。而两只蜜蜂中间的 

小圆球,其镂空技术更令人叫绝。此外,在希腊半岛斯巴达附近的华菲奥村 

一个公元前15世纪的墓葬内,出土的两只金杯,以上面雕刻的精美浮雕而闻 

名。两只金杯都不高,上口略大于杯底,造型颇为简单。其中一只金杯上刻 

划了在橄榄树之间的草地上吃草的两只牛,还有一个肌肉丰满的青年人正在 

用绳子系住一只牛。另一金杯上,则刻划了一幕捕捉野牛的场面:中央是一 

只落到张开的网里去的野牛,它绝望地挣扎着:全身都翻腾起来并痉挛地伸 

着脖子;右边,是迅速奔逃的一只野牛;左边,是猎人们和野牛的战斗,其 

中一个猎人抓住牛角,另一个猎人则被野牛掀下来,来了个倒栽葱。好一派 

惊心动魄的场面。在一只小小的金杯上表现如此复杂的场面,可见克里特人 

的金属工艺水平之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