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黑格尔主义不是一个具有统一观点的完整的学派,而是继承、发挥和 

  改造以黑格尔哲学为集大成的绝对唯心主义传统的各种思潮的总称。它的兴 

  起同欧美各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密切相关。垄断资产阶级 

  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自己当作国家和民族的化身,要求改造以强 

  调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为出发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民意识,由强调个人 

  转向强调国家。正如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先驱哈利斯(1835—1909)在其主 

  编的《思辨哲学杂志》发刊词中所说:“迄今为止,作为我们政府形式的基 

  础的观念,仅发展到它的本质阶段之一——脆弱的个人主义阶段上。在这个 

  阶段,国家的统一体被看作是外在的机构,似乎可以完全抛开,而代之以私 

  人或公司的事业。现在,我们达到了另一本质阶段的意识,每个人都承认他 

  的本质方面属于国家本身,公民的自由并不在于纯粹的任性,而在于在现行 

  法律中得到表现的生命的实现。对国家生命的这个新阶段需要细细加以领会 

              ② 

  和理解。” 这样,推崇原子式个体的经验主义哲学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就难 

  以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的新需要,相反,实现整体和绝对的黑格尔哲学却十 

  分适合于论证这种新需要。于是,“复兴黑格尔”的呼声就在率先由自由资 

  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英国首先出现,并迅即在社会制度及哲学思想方 

  面与英国属于同一传统的美国引起反响,后来、又在德、意、法等国盛行。 

       新黑格尔主义者大都是通过研究、评述和解释黑格尔哲学的某些方面来 

  论证自己的理论,各人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等都不甚相同,有的新黑格尔 

  主义者甚至否认自己是黑格尔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许多共同性。 

  与拒斥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流派相反,新黑格尔主义者坚持把诸如世界 

  的终极实在、世界的本质等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并力图沿黑格尔的道 

  路去说明世界。他们同黑格尔一样,以绝对的、统一的精神为实在。不过, 

  黑格尔是把理性的精神实在化,从而把精神发展视为理性的辩证发展,新黑 

  格尔主义者则是把非理性的精神实在化,从而把辩证法非理性化。在政治 

  上,他们大多主张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对整体权力要绝对服从。 

       新黑格尔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英国。1865年,知识渊博、辩才过人的苏 



①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98 页。 

② 转引自弗姆 (VergiliusFerm)编《哲学体系史》,1950 年英文版,第318 页。 


… Page 64…

格兰人斯特林(1820—1909)发表英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解释黑格尔哲学的 

巨著《黑格尔的秘密》。他在这部著作中把黑格尔对近代欧洲的贡献同亚里 

士多德对古希腊的业绩相提并论,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一切具有 

永恒智慧和永久精神价值的东西全都熔于一炉,用一种统一的眼光去观照天 

地万物。斯特林因此被视为新黑格尔主义的先驱,但打破经验论哲学一统英 

国思想界的局面,使新黑格尔主义在英国立足的则是牛津大学教授格林 

 (1836—1882)以及凯尔德兄弟(1835—1908,1820—1898)等人。格林是 

穆勒在牛津大学的劲敌,他对一直雄霸英国哲学界的传统经验论作了猛烈批 

判,认为它把知识还原为孤立、分散的原子式的知觉,忽视理智的作用,因 

此不能解释知识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有可能整理经验,乃是因为实在本身 

就是一个秩序井然、相互关联的系统,这样一种系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 

永恒地尽善尽美的意识,即绝对精神。所以他要求以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 

尔哲学取代经验论哲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格林反对穆勒、斯宾塞等人用自 

然科学方法解释道德生活的倾向,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儿,而且还具有超 

自然的精神原则(自我意识),正是后者使人可能具有道德。在政治上,格 

林主张个人同社会、国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双方并不具同等地 

位:个人无论在道德上或政治上都必须对社会、国家尽义务,都必须服从和 

遵守道德规范、戒律以及各种法律。在他看来,无限表现在有限之中,自我 

本身的善唯有与社会上其他人发生关系时,即通过公共的法律、风俗习惯以 

及种种制度和机构才能得以实现。 

     格林去世之时(1882年),新黑格尔主义已在英国全面形成。在此后三 

四十年间,新黑格尔主义者把持了各主要大学的哲学讲坛,其中影响最大、 

声望最高的是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研究员布拉德雷。影响稍逊于他的鲍桑葵 

 (1848—1923)也是一位重要的首领人物。后者先是受教于格林,后与布拉 

德雷相互影响,尊称布拉德雷为自己的老师。剑桥大学的麦克塔格特(1866 

—1925)作为黑格尔著作的注释者,也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迅即在美国引起反响:60年代出现了以新英格兰人哈 

利斯 (1835—1909)、犹太血统的德国移民布罗克迈尔(1826—1906)等人 

为代表的以翻译、介绍和研究黑格尔哲学为宗旨的“圣路易学派”。该学派 

出版《思辨哲学杂志》,刊载研究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论著,选 

登德国哲学论著的译文,影响很大。该学派还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解释美国 

的命运,如把美国内战解释为一种悲剧性的必然性,认为南方抽象的权利与 

北方抽象的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势必孕育出一种新的、在伦理学上是具体的 

国家意识。该学派还特别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 

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与此同时,该学派还很注重用理论去影响实践, 

指导行动。不过,美国新黑格尔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要数哈佛大学教授罗伊 

斯 (1855—1916)。他学识渊博,颇多创见,特别是对观念的意义以及整体 

与部分、绝对与相对、社会与个人等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探究。 


… Page 65…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衰落同它的崛起一样显得很突然。20世纪初,英国 

  传统的经验主义经过摩尔(1873—1958)和罗素(1872—1970)等人的努力, 

  以逻辑经验主义的新形式再度复兴。他们对布拉德雷,更广义地说是对新黑 

  格尔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前提发起了强大攻势,结果导致新黑格尔主义在 

  英国迅速衰落。在美国,由皮尔士开创的、以詹姆斯和杜威力最主要代表的 

  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使美国的新黑格尔主义相形失色。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期,人们普遍地把普鲁士国家主义同黑格尔的政治理论等同起来的倾向, 

  更是加剧了英美思想界的戏剧性变化。当时,有不少人,特别是英国人把血 

  淋淋的战争归结为黑格尔国家理论所造成的,因而斥责黑格尔学说是一种充 

  满谬论和邪恶的学说。 

       20世纪初,新黑格尔主义又在德、意兴起。在德国,先是文德尔班、那 

  托尔普、卡西尔等一批新康德主义者转向新黑格尔主义;20年代后又出现了 

  以克罗纳(1884—1974)、格罗克纳(1896—)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黑格 

  尔主义者。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克罗齐和金蒂雷 (1875— 

  1944),后者直接用其哲学为法西斯作论证,并出任墨索里尼政府的教育部 

  长,战后被处决。 

       法国新黑格尔主义思潮直到2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其形式很独特:用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解释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并以此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华 

  尔(1888—1974)、伊波利特(1907—1968)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其它哲学流派相比,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已越来 

  越小。 

       就理论形态的代表性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言,布拉德雷与克罗齐是新 

  黑格尔主义众多支派中较为突出的。 

        (1)布拉德雷的哲学思想 

       弗兰西斯·布拉德雷(1846—1924)出生于布吕诺克郡一个牧师家庭。 

  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自1870年起任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研究员,直到逝 

  世。他的一生近乎隐居,专事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研究》(1876)、 

   《逻辑原理》(1883)、《现象与实在》(1893)、《真理与实在论文集》 

   (1914)等。这些著作不仅使他被公认为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领袖,而且为 

  他赢得了巨大的社会荣誉,晚年还获英王授予的功勋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位享此殊荣的哲学家。 

       ①现象与实在。布拉德雷的全部“形而上学”都是围绕思维与实在这一 

  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终极实在的学说,它的任务就是 

  要努力达到对实在的完整而非片断、具体而非抽象的把握。实在就是“绝 

                                                             ① 

  对”,绝对是唯一的实在。绝对的“标准”是自相一贯,换言之,凡自相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牛津1897 年英文版,第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