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顷刻之间将此前的成果化为乌有。当然,随着王室威信的日益提高和王室实力的不断增强,不论是通过军事手段豪夺来的领土还是通过继承、婚姻手段巧取到的产业,其对王权的向心趋势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断强化的。
  以王权为中心的领土归并运动使法国乃至欧洲的政治地理在中世纪临近结束时逐渐显现出近代格局,这种近代格局主要表现在欧洲一统性的瓦解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从整个“基督教国度”的层面上来说,中世纪秩序的崩溃是一个从政治“一统性”向“多元性”演化的历程,也即教会帝国的主权分裂成诸多民族或国家的主权的进程;而从民族或国家层面上来说,中世纪秩序的崩溃又是一个从“多元性”向“一统性”转变的过程,即封建领主的政治独立性逐渐衰落,权力向主要是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威集中。对于导致中世纪秩序最终崩溃的主权国家来说,既要向上反对教会帝国的权威,也要对下削弱封建领主的自主权利。法国王室与教会之间的争斗也是十分激烈的。在长达数百年的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虽不像教会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晴空万里”,但其总体关系毕竟是以合作与相互吹捧为主。然而,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萌生,罗马天主教会的霸权观念开始受到质疑并遭到挑战,法国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激进。13世纪末,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并为了满足王室各种日益增大的财政需求,菲利浦四世下令向一直享有各种免税特权的法国教士开征俗世什一税,此举遭到以天主教世界首脑自居并以教权至上论为最高宗旨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年~1303年)的强烈抨击和抵制,教俗之间的矛盾由此彻底公开化并日趋走向激烈。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两个重要后果:其一,教会的威势急转直下。为了激起法国人的反教会情绪,菲利浦四世首先在舆论上对教皇展开道德方面的讨伐;随后派宫廷大臣诺加莱南下意大利,将教皇捕获并大加凌辱。尽管教皇随即被其支持者救出,但不久忧愤而死。1305年,在法王压力下,波尔多主教被任命为新教皇,称克勒芒五世,1309年,唯法王之命是从的克勒芒五世将教廷由罗马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在此后的70年间,被称为“阿维农之囚”(1309年~1378年)的教廷一直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此间教皇委派的134名阁员中,法国人占113名。教廷被打上“法国制造”的烙印后,其对天主教世界的号召力已趋向虚无。从世俗国家的发展趋势来说,以维持神权一统性为己任的教廷走向衰败实属必然。其二,法国的政治结构出现新变化。在与教皇斗争的过程中,为了制造一种全民授权、全民支持的氛围,菲利浦四世于1302年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由神职人员、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代表参加的国务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三级会议的始祖,是法国由割据君主制转向等级君主制的标志。诚如恩格斯所言: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杠杆之一。正是因为在欧洲较早地实现了领土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这就为法国成长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三、王权的绝对与相对
  法国从中世纪向近代国家演变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王权越来越趋于集中。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称之为绝对主义的倾向。绝对主义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的用语),它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初级阶段。《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16 世纪君主绝对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鼎盛于17 、18 世纪。路易十四统治的法国是绝对主义的标本,另外,绝对主义一词也适用于西班牙、普鲁士和奥地利。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在其所著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中这样说:“自卡佩王朝在中世纪的法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以后,没有出现线性的体制发展。相反,法国绝对主义的形成史就是向着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痉挛性’渐进的历史,反复打断这一进程的是一再出现的外省割据以及无政府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对王权集权化更强烈的反弹,直到极其坚硬、稳固的机构最后形成。政治秩序的三次大断裂当然是15世纪的百年战争、16世纪的宗教战争以及17世纪的福隆德运动。每一次的危机总是先使王朝从中世纪形态向绝对主义的转变停顿下来,然后又刺激了其向前发展。危机的最终结果是在路易十四时代确立了在西欧无与伦比的对王权的崇拜。” 
  百年战争:王权集中的第一次断裂与反弹
  从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时断时续地进行了116年的战争。在战争中法国被分裂成为几个互不隶属的部分,用皮埃尔?米盖尔的话说:“从此就有了三个法国。一个是英国人的法国,疆界从吉埃内到加莱,包括诺曼底、韦克森、曼恩、皮尔卡迪、香槟、法兰西岛;一个是勃艮第的法国,除勃艮第公爵国之外,包括内韦尔伯爵国、佛兰德尔和北方的阿图瓦,不久又包括巴伐利亚的雅克琳让予的弗里兹和布拉邦特;第三个是太子查理的法国,偏安一隅,国土只限于布尔日附近地区。”
  百年战争晚期,在圣女贞德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持续高涨,爱国勤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王权的伸张也就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法王查理七世(1422年~1461年)在王权发展上取得了其先辈们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战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征税权和常备军。路易十一(1461年~1483年)统治时期,在加强王权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其一,整顿行政机构,从忠实于自己的朋友中挑选有才干的人担任顾问,而不问是否贵族出身;并在同大封建主的斗争中,得到城市的支持,城市资产阶级拥护王权,开始参与国家管理,以金钱资助国王,从国王手中买得财政和司法官职,广置土地,成为“穿袍贵族”。其二,加强对地方行省的控制,设立11个军政府管理各行省;重新任命大法官和总督;建立常备军和王家炮队。从此,国王不必求助于领主和骑士便可独立作战。其三,建立了正规的税收制度,设立间接税法庭,把全国分为四大财政区,国王不通过领主,自己派官吏直接征收间接税、人头税、盐税等。其四,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城市工商业,国库日益充实。因此不必为征税而召开三级会议。从路易十一至亨利二世的90年间(1468年~1558年),三级会议只开过6次。
  15世纪晚期,法国经济已从战争的破坏中复苏,进入16世纪后资本主义手工业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呢绒、纺织、印刷、玻璃、制陶等行业更是令人瞩目。在“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刺激下,法国商业也迅速繁荣。在工商业兴旺发达的同时,法国农村封建领主制解体与封建地主制建立的进程也明显加速。而15世纪末开始的“价格革命”则直接导致了“穿袍贵族”的崛起和“佩剑贵族”的没落。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涌入欧洲,在西欧引起了“价格革命”,金银贬值,货价上涨。而这又刺激着社会上层阶级追求生活的奢华。由于王公贵族挥霍无度,政府债台高筑,政府不得不在发行公债的同时也公开卖官鬻爵。由此,一个官吏阶层逐渐在殷实的资产者中间产生,由于这些贵族化了的资产者任职时必须穿一种袍服,故称“穿袍贵族”。面对这些新兴贵族的挑战,日趋没落的封建贵族(佩剑贵族)希望有强大的王权来保护他们手中尚存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并把宫廷作为追逐名利、获取高官厚禄的最主要场所;而对于新兴贵族来说,为了抑制封建贵族,镇压城乡民众对资本原始积累残酷掠夺的反抗,保持国内的统一市场,也拥护强化君主的权力。由于新旧贵族都对王权有所乞求,国王正好左右逢源,并成为凌驾于两大政治力量之上的最高仲裁者。自法兰西斯一世开始,国王的诏书以“此乃朕意”结尾,这表明,国王已凌驾于咨询、司法机构之上,国王的命令成为必须遵守的法律。在意大利战争期间,法国还形成了欧洲各国中最庞大和最有效的行政机构,地方贵族的势力被进一步钳制、削弱,君主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宗教战争:王权集中的第二次断裂与反弹
  在历史上,法国只有很少几次曾经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互相残杀的敌对集团,宗教战争就是最早的一次。它造成第一次全民族的大对抗,引起两个法兰西之间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很久以后德国占领期间再次发生。在文艺复兴的16世纪,宗教改革是一种新思想,这大概是当时唯一不是发源于意大利人的思想。但法国新教的势力远不及同时期的德意志,这并非是因为法国人思想保守,而在于法国王权相对充分发展以及王权对法国教会的直接控制。因此法国新教传播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当新教斗争矛头指向教皇时,王权持默许甚至同情态度;当新教斗争指向天主教本身而有可能危及王室统治时,王权则会对它采取排斥立场。因此法国宗教信仰和封建王权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信仰事小,王权事大。
  法国绝大多数的新教徒都信奉加尔文派,他们后来被称作“胡格诺派”。其主体是资产阶级分子,同时还有一些南部的大贵族。到16世纪中叶,法国围绕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形成了两大互相敌视的集团,不久两个教派之间的争斗演变成封建贵族争夺权利的宗教战争。而在法国王室的心目当中,集中王权远比宗教信仰来得更为重要。1593年7月,亨利四世在圣德尼大教堂正式宣布放弃新教信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