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王问他该怎么办,他说:“我指天发誓,您只要任用我尊卢沙为卿(副总理),楚国一定能强盛无比!”楚王被他的大话唬住了,就给了为卿的职务。
  三个月过去了,他没什么特殊表现。
  不久,晋国国君真地率诸侯军队进攻楚国了。楚王害怕,马上召见尊卢沙,让他出退敌之计。尊卢沙一听晋师真地来了,也吓呆了,迟迟说不上话来。楚王说:“你倒是说话呀!”,尊卢沙胆怯了:“晋国军队太厉害了,我看还是割给晋国些土地为上策!”
  “什么??”楚王一听,气得崩起来:“把这个笨蛋给我扔牢里去!”一关就是三年,最后削了尊卢先生鼻子并驱逐出境。尊卢沙对人们说:“从今往后,我是记住吹牛召祸了!”,从此再也不说话,一想说话,就捂一下鼻子,打住。
  尊卢沙善说大话,并没有真本事。他虽然欺骗了楚王,作了高官,但终于在楚王急需他的时候暴露了真面目。于是,楚王割了他的鼻子并把他驱逐出境。
  不过,宋濂的本意被人歪曲了。后来的注解者认为宋濂的文章是告诫个人行为的,即要谨言慎行,因为“夸谈足以取祸”。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文化传统中已形成了自觉的反言论自由的习惯。与宋濂同样提倡反对说大话的人,还有刘基、方孝孺。刘基【注1】著《卖柑者言》,批评当世。
  诸葛亮创造的大话经典版
  文章说——
  杭州有卖水果的人,很擅长储存柑桔。所存柑桔历经一冬一夏而不烂,拿出来后很鲜亮。到集市上去,一分货能卖到十分价,很抢手。
  我也卖了一只,剥开它,好象有股烟扑鼻而来;再看柑桔中间,哪有果肉,都成了败絮了。我责怪卖货的人说:“你这柑桔能用来奉祭、待客吗?真是欺人太甚了!”
  卖柑桔的人一听,反而讥笑我:“我干这买卖已有好多年了,我愿卖,人家愿买。没见一个像你这样挑剔的。世上骗人的人多去啦,又不我一个人。你看看今天的高官大吏,有几个称职的,不都是在骗吗?别看他们装模作样,论到防盗、救民上就傻了眼;下面的官吏坏事干尽,他们也管不了。白吃公饭,一点羞耻心都没有。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你这个有学问的客官,不去责问他们,反而跟我这个做小生意的过不去。真是的?!”
  我让他顶得一句话也没了。回去后,想了半天--大概这个人像东方朔那样,表面装滑稽,实在是用笑话说正理。该是愤世嫉俗,用柑桔为借口评世事吧!
  明代初期政治较为清廉,不仅与朱元璋的“剥皮实草”反贪政策有关,而且更与当时的知识分子戒大言、倡朴实的思想风节密切相关。但是,历史有其内逻辑,大话习惯由于由“正面人物”的形象化言说而一再重复。
  人们可以防止尊卢沙、卖柑者所讽刺的种种“反面人物”、越巫等等败行者,但却很难从诸葛亮、范仲淹那类“伟光正”式人物那里总结历史教训。当然,方孝孺的做文与从政两相比较是个悖论,他终因政治大话葬送了建文帝的江山。(见第八章第4节)
  这正是中国人史观的道德粗线条化,特别是为历史上杰出“正面人物”讳避的习惯,导致的一步步的更深的误读!
  诸葛亮的形像化,无疑是这一误读的明证。明代话本的兴盛无疑对三寓言的理性价值是一个冲击,人们更乐意采取“赵州桥本是鲁班修”式的比附夸张历史,以致于在《三国演义》形成定型版本后,中国人再也分不清《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孰者为真了。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与空城计的故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一概不录,而《三国演义》却采录东晋习凿齿之《汉晋春秋》的七擒七纵故事,对王隐《蜀记》的“空城计”也一味化入。
  当然,我们无须过责《三国演义》的文学性,而是努力寻找历史的本真并总结出有益的价值理性。
  关于南征孟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少数民族认同蜀汉政权,而是要从南方取得丰富的战略资源。至于“南人不复反”,也不是事实。到了空城计一说,更接近“拉大玄”了。那个时间为蜀之建兴五年、魏之太和元年即公元227年,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镇宛城,并未到关中抗拒诸葛亮。
  后人愿以这种公共文本式的大话来溢美历史人物,而忽略了他们崇拜的形象背后缺撼。而这种习惯性的公共文本式的大话,又来自他们所乐意倾听与记忆的主人公的大话。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代表了多少文人士子的梦想?已经无法计数。他的恢宏之论,
  【注1】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元末中进士,后弃官。著有《郁离子》,批判元朝暴政。元至正二十年(1360)到南京,辅佐朱元璋。明立,封诚意伯。《卖柑者言》为寓言之作,收录其文集《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成了后世欲成英雄的人们“醉里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知识并情感的一个来源。然而,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即光复汉室)终于在大话下变成了泡影。
  陈寿在《诸葛亮传》的最后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欲。”--很客气地说明了诸葛亮大话的失败原因,并且这是长长的褒扬之后这么说的。既便如此,也不为诸葛亮的崇拜者们所接受。《晋书·陈寿传》竞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部属(参军),因马谡被诛而受到剃头(髡刑)的处分,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看不起陈寿,才有了对诸葛亮的贬低之语,云云。
  后世经几代有名的大历史学家考证,终于证实了陈寿的学术清白:他不但没贬低诸葛亮,反而推崇备至,以在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编就的《诸葛亮集》为证。
  问题出于在了哪里?出在了后世对所崇拜人物的“一贯正确”的感情上面,感情也就是粗浅条的道德观湮灭了历史的真实。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上了一堂战略分析课,刘备全盘接受。在设计方案的结尾处,他用政治大话鼓动刘备说:“要是按我的这一套办,不但可成霸业,而且还能光复兴室。”--刘备想成为第二个刘秀的预案也全在此中。
  大话的结果是战略性估计的错误。
  刘备并非是为兄弟义气而一定伐吴,而是借题发挥,正如诸葛亮的南征主要目的在于取得战略资源一样。刘备伐吴的战略是高估自己并企求成霸进而复汉室大话的必然结果。孙权求和,刘备不许;诸葛瑾给他讲荆州与全国的得害关系,刘备不听。终于把孙权逼得向曹丕请降,终于把蜀国的实力消耗掉了一大截--攻吴军队全面崩溃,死掉数万人,损失的辎重物资也难以计算。
  诸葛亮创造的大话经典版
  刘备终于为大而空的目标付出了残重的代价,称帝(公元221年)后的第三年,因第二年的兵败,既恨又羞,得病而死。
  在此残败之下,蜀国的实际执政者诸葛亮本应放弃图谋中原以复兴汉室的计划,但他不能让自己的战略分析落空,要让那个大话继续作为一个神圣的目标存在。于是在南征(公元225年秋七月,刘备死后两年)后,不到两年(公元227年春三月)诸葛亮就兴师出关,屯汉中,准备讨伐中原。出发前,他在给刘禅的上疏中又一次地重复了那句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大话:“平定中原,复兴汉室。”第二年(公元228年)春正月,在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境内)与魏军交战,结果大败【注2】。
  此后,又四次与魏国交战,但从战略上一直没形成有力的攻击态势,倒是魏军一度曾以汉中为战略目标而兵临城下。从建兴五年兴兵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八月)诸葛亮病死在军营,七年间蜀国的国力消耗殆尽。又由于诸葛亮以父辈的身份执掌蜀政,十七岁继位的小皇帝在十一年间几乎什么处理政务的本领也没学会,到了而立之年还是个庸人。刘禅也成了大话政治的牺牲品。
  费文伟与姜维是诸葛亮死后蜀国的两位支柱性人物,见多次兴兵未达效果,费文伟开始反省,他对姜维说:“以诸葛丞相的才能尚不能平定中原,我们更差远了。我看不如采取守势,保民守土。至于什么功业,只有等能人出现之后再说;千万不能抱侥幸的心理,试图通过一役定成败。侥幸一搏,又取不到必胜的效果,后悔就来不及了。”但是姜维听不进这样的劝解去,以自己有智勇而自负,他坚持着诸葛亮的政治大话。碰巧,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正月)费文伟为魏国降将郭循刺杀,姜维再也听不到反对意见了。在费文伟死后不到半年内(夏四月)就展开了对魏的军事进攻。去包围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注2】街亭之役:三国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攻魏,扬言由斜谷道攻郿(今陕西县东北),使镇东将军赵云等为疑兵,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自率大军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震动。魏明帝遣右将军张郃帅兵马步骑五万拒亮,而亲至长安督战。马谡好论军事,亮用为参军,使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今甘肃张家川西北)。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不下据城,裨将军王平屡谏不听。郃绝其汲道,遂大破之。时赵云等亦败于箕谷,亮进无所据,乃退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上疏请自贬三等。后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此时,至亡国仅仅还有十年!
  诸葛亮军事才能有限,但却不允许任何人提意见,由打击廖立一案可见一斑。这也是他好为梁父吟所形成深层意识的一种反射。
  廖立是刘备担任荆州牧时的私人助理,颇有才干,不到三十岁就做到了长沙太守。刘备入蜀后,诸葛亮镇守荆州,孙权派人见诸葛亮,问他刘备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