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代守护的疆土,明朝派兵驱逐我百姓,这是第五大仇恨;叶赫对上天犯下罪行,明朝偏听他们的谎言,送信件辱骂我,这是第六大仇恨;颠倒是非,妄下判断,这是第七大仇恨。
  【注14】刘渊(约251-310)十六国时汉国创建者。公元304-310年在位。匈奴族。其父以祖先曾娶齐邦宗女,并与邦约为兄弟为由,取汉姓为刘。西晋初,父刘豹卒,代为匈奴左部帅。遂广结胡汉俊杰,权力地位渐高。八王之乱起,遂谋取成都王司马颖欢心,被迁拜至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并获准回左国城招集部众。
  这篇文告在更大的意义上是政治宣言,而不是一张帐单,但,的确明朝的仇外政策于此得到了最全面的回报。
  新的仇恨要清算旧的仇恨。
  清朝入关,虽然声称不是为直接夺取明朝江山而称“得于贼”(即李自成),但在对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进攻中,往往伴以凶残的屠城政策。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破扬州城,实行了扬州十日屠城,史称“扬州十日”。杀了约计80万人。八月攻陷嘉定(小城),三次下令屠城,家至户到,无不穷搜,共杀两万人。同月,攻陷江阴,满城杀尽,杀了十七万二千人,仅有五十三人幸免…
  清朝统一中国之后,这种嗜杀性格没有改变,文字狱即为明证。在另一端,这种屠城传统也影响到汉族官员。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后,实行了大规模的屠城。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攻克了金陵(今南京),下令关闭城门,搜杀三天三夜,杀掉太平军军官三千人,处死士兵十万人,至于被虐杀的平民百姓已难以计数…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统一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仇恨的历史、屠城的历史。
  陈抟:赵宋的优秀“愤青”
  传说中黄帝时代,天下大治的景象出现并得出维持,于是出现了瑞祥:屈轶在庭中长出,它会辨忠奸,要是奸佞人进来,它的就指向奸佞之人;凤凰在楼阁筑起了巢,麒麟也在园林中漫步。
  出现了这三种祥瑞不久,黄帝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幅美妙的理想图式!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到帝尧时代又出现了越裳氏进献的巨龟(到王莽时代被假冒成了纯白雉),帝庭还出现历草--不再也人事有关,而与历法(时间计算)有关。
  舜帝是尧帝时代的最大人瑞,经过四位资历长久的政治老人(四岳)的推荐,受用于尧帝。接着,舜帝时代把人瑞与政治治理充分结合起来,高阳氏出了苍舒等八位贤人,时称“八恺”;又有高辛氏的伯奋等八人,时称“八元”;于是舜帝就把他们利用起来。八恺负责农业,八元负责教化。
  恺字本意为欢乐,引伸意为恺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平易近人”。八恺乃黄帝之后,因为高阳氏的初始人是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
  元字本意为善良,引伸意为表彰。高辛氏的初始人乃帝喾,帝喾的祖父乃少昊,少昊就是黄帝的儿子玄嚣。
  在舜帝的政治谱系里,启用有德的旧贵族就是政治清明的表现,至少是达到政治清明的必要手段。
  之后,人瑞几乎绝了迹。孔丘以为自己是人瑞,可是没有一个统治者能看上他。就不用说周王了,就是鲁国的公也不正眼瞧他,在他死时,只假惺惺地说:“尼父元自律。”(你怎么就这样老了呢!)就完了。以致把孔子的学生子贡生气地说:“活着你不用我老师,现在死了吊丧有个屁用?!”
  人瑞是值钱了!如何利用也成了一门大学问。
  刘邦即位十年时(公元前197年),打算换掉太子刘盈,让赵王如意上来。吕后一听,急坏了,赶紧去找留侯张良出主意。说是请,实际上是凭老面子硬逼。张良说:“这事儿,口舌不起作用。要改变皇帝的计划,你们就得去请东园公等四位老贤人作太子的客人。因为皇帝一直想请倒这四人,这四人就是不来。”
  吕后派人持太子亲笔信去讲四位老前辈,四位老前辈果然赏光,做了太子的宾客,并时时随太子上朝。终于,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计划。
  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人瑞是最好不过的奖赏!
  历史发展到陈抟进见宋太宗之前,人瑞现象几乎消灭了。
  与人瑞相比,更多是人祸。战乱、屠城,成了人祸的最长见场景。赵宋家夺取江山之前五十多年前的血腥屠杀与人相食的当代史记忆,还未消去,所以,对于赵宋家,人瑞的需要远比符瑞更重要!
  这成为陈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昭宣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军阀朱温与刘仁恭之间发生军事冲突。刘仁恭恐兵力不支,乃在辖区内(今德州至北京间)征兵: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各自备兵粮以从军(全民皆兵的战术,史称“闾里为之一空”)。为了不让辖区内的男人逃亡,全部给予刺字:一般百姓男子,脸上刺字,“文曰定霸都”;对读书人和做官吏的还好一点,在臂上文上“一心事主”。史称“由是燕、蓟人士例多黥面,或伏窜而免。”采取如此残酷的办法,总共征集到二十万人。
  但是,兵员数目虽多,毕竟没受过训练,所以没有战斗力,与朱温交战多次,无一取胜。随后,全部兵力龟缩到沧州城内。朱温进围沧州城,阻断了一切内外来往。不久,城中发生了饥荒,没了粮食,也没了柴禾。
  没粮食吃,就吃人!人饿急了,吃人的本能比野兽还要厉害。一个饿死的人,倚到墙上还没倒下,一群饿急了眼的人就冲上用牙撕咬。人再也不是人了,应该称为“兽人”或“人兽”。人骨头也达到了最高利用程度,尚使还有煮饭(就是人肉)的地方,用得肯定是已死的人骨头当柴禾,只是这骨头比刚死的人骨头稍干一点罢了。
  人之不为人,超乎野兽,首先在于他们被困中的生活条件比野兽生存的条件还恶劣。野兽找不到食物可以长途迁徙,但被困于城中的“兽人”要想迁走,无疑于痴人说梦。野兽在实在没吃、没喝的时候,遗传因子告诉它们的只有一个信号:等死。就如现在非洲沙漠的干旱季节一样,一群鳄鱼固守着最后一洼泥水,直至干涸;干涸后,再抗争些时日,生命便结束了。而被围的人,尤其是领袖集团绝对不想死,他们要寻找任何一丝生机。比如说,粮食绝了,吃树皮;树皮吃完了,再吃泥土。记录刘仁恭被围的《旧五代史》“生动”地记载了吃土的后果:“丸土而食,转死骨立者十之六七。”--吃下充当食物的土丸后,人难受呀!十有六七是被坠死,死状很惨,连躺都躺不下,就立着死了(倚在墙上)!!
  不到一年,这种残剧再次重演!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刘仁恭与其子刘守光反目,被守光拘禁在幽州大安山(今北京房山)。而引发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就是刘守光染指刘仁恭的小妾,与罗氏私通。儿子与父亲的小妾通奸,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刘仁恭气急败坏,不由分说给了守光一顿竹板子。守光记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父亲。沧州之围在李克用的帮助下算是解了,但朱温的攻势未减,把目标转向了幽州。
  陈抟:赵宋的优秀“愤青”
  幽州告急,刘守光以救父为名,从外面率兵支援。结果是朱温兵走,而他一言不发地把父亲赶下台去,自任幽州节度使。
  父子之不相让如是,就不用说尧舜之间了。尧禅舜继的神话,再一次被证伪!
  刘守光拘禁了父亲,其他儿子自然不高兴。守光之兄,沧州守将守文大哭,称:“自古以来,那有儿子以父亲为仇敌的。我家出了这么个匪类,我真是生不如死。”于是率沧州、德州之兵进攻幽州,不幸用计不善反被弟弟活捉,沧德兵败。守光乘机再围沧州。
  第二次,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人吃人发生了。
  史载:“沧州宾佐(参谋长)孙鹤推守文子延祚为帅,守光携守文于城下,攻围累月”。
  城中再次发生大饥荒:一斗米价格达到三万钱,一颗人头的价格也到了一万钱--阵前斩敌也成了一种发财的办法;为了保证战斗力,只允许军士吃人肉,不让老百姓吃--只能如去年一样吃墐土。驴马没了饲料,相遇之后互啃鬃毛与尾巴。最倒霉的是读书人,没有武艺,防不了身,一旦出入家门,就被有力量的强者所屠杀,肉也成了强者的粮食。“久之,延祚力穷,以城降守光…”
  这两次重大的相食事件,发生在赵宋家建国的五十多年前,形成了一种“当代史”记忆冲击。怎样避免这样的事件重演,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课题。尤其是由于权力之争发生了家族内部冲突后,“当代史记忆的恐惧”更让皇权阶层焦躁不安。
  史载: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冬十月,华山隐士陈抟入朝,以示对赵炅(光义)之政的推赞。这种超然独立的体制外推赞的现实功效要比体制内的上瑞献祥好得多。也正是这年的春正月,被赵光义贬黜的亲兄弟赵廷美忧悸而死。赵廷美曾扬言,他也效“兄终弟及”的模式,接哥哥赵光义的班。赵光义何许人也?他不会再高喊着遵守宪法了,就此而止。就像大禹一样,不会把位子给别人,而要给自己的儿子。为了保证儿子顺利接班,在打击赵廷美之前,他还诬陷自己的亲侄子即宋太祖之子赵德昭夺权,威胁说:“你要看叔叔我不行,你就当皇帝吗?!”赵德昭不敢担违宪之名,愤而自杀。
  陈抟何许人也?北宋安徽毫州真源(今毫县西南)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后唐时,举进士不第,遂不仕,以山水为乐,隐居华山。周世宗以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太平兴国中,两度至京城,为太宗所重,赐号希夷先生。
  此次陈抟入朝并不是第一次。在赵光义(后改炅)即位之前,就应召入见,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此次入见,则是主动的,从而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