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底金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拨高层建筑的住户。当时的宿舍楼多为砖墙结构,外观无非红灰两色,有坡顶的,也有平顶的。宿舍跟着机构走的院子,有院墙与大街小巷隔着;专门的宿舍区,有院墙的似乎不占多数。无论有无院墙,一概以“院”相称。“我们院”、“咱院”、“后院”,是北京城外的孩子的口头语。前不久,当年和现在的一个邻居来电话,还问了一句:“院里怎么样?” 我理解,他指的应该是我们两家都已迁出二十来年的那所没有院墙的院子。


第一部分:一幅鸟瞰图北京孩子生活成长环境(2)

    从分布上看,复兴路上公主坟到玉泉路沿线,是军队大院相对集中的地带。玉泉路路北是解放军政治学院,路南有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五六家军队大院。复兴路南侧的另一条路上,还撒落着五六处军队所属的院子。高校大院则集中在北京的西北面。顾名思义的学院路,是一条坐落在西直门外的南北走向的马路,自南向北,路东依次为邮电学院、医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路西依次为政法学院、航空学院、地质学院、语言学院,这就是学院路上有名的“八大学院”。“文革”中,除钢院外,这些学校全部迁离北京,钢院也已经在云南踩好点,据说是周恩来的一句话,把它留了下来。那时的学院路,一度名存实亡。其他一些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学院、外语学院、工业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排列在学院路西侧、与学院路平行的白石桥路和海淀路上。    
    国家和市属机关的宿舍院,则散布在城外各处。从西便门到阜城门以西,推进到木樨地、三里河、百万庄一带,就分布着国务院、华北局、中央机要局、广播事业局、全总、轻工业部、新华社、公安部、中央政法干校、铁道部、国家计委、中科院、商业部、物资部、一机部、二机部、国家建委、六机部、二炮、北京市政、建工、物资诸系统等单位的宿舍。1958年以后,北京城外陆续建起了若干片居民楼群,如和平里、虎坊路、古城、水锥子、龙潭、垂杨柳等小区,作为各种机关的宿舍。一些占地颇广的小区,又形成区中套区的格局,如和平里地区,分为1…14 区,分属化工部、煤炭部、劳动部、文化部、林业部、轻工部、中直机关等单位。百万庄一带是按子、丑、寅、卯……来划区的,除申区系部长们住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各区,分属三委(计委、经委、建委)、一机部、国家外文局等机关的宿舍。有些规模庞大的部委,则自划其宿舍区,如铁一、二、三区等。    
    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在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其中有一条的第一句是:“我国有七亿人口。”我们也可以接着毛主席的话说:“北京有七百万人口。”1964年,北京实有人口(含远郊区县)为759万,1982年为923万。如果除去接近半数的郊区人口,六七十年代,北京市市区人口也就在四五百万之间,这个数字略高或者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那时,除了少数家庭的保姆,北京几乎没有常住的务工流动人口。过于数字化和概念化的东西难以说明问题,形象一点的描述是,那时,居委会小脚老太太,对管片住户的人头状况烂熟于胸,摸得底儿掉,外地人来京探亲访友,要报临时户口;那时,除了公园、闹市区等场所,大街小巷里,轻易见不到外地人,公共汽车上外地人占的比例也极少;那时,上班和上学的时间,居民区周围经常是静得出奇。胡英兰是低我两级的一个系的同学,她和我说起过,上小学时,有一回没做到“三带 ”(水碗、手绢、红领巾),回家去取,从街面到院子,一个来回,看不见什么人,只有两个老太太在洗菜,一派都市通幽的景色,其意趣,竟让一个小学生难以忘怀,记住了二三十年;1969年…1972年,大批机关干部作为“五七战士”划入军事建制奔赴干校,家属“随军”,不少宿舍楼里空着大量的屋子,有的实住率甚至低于半成;倘再加上一茬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军,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是相对很低的。    
    上面所写的,大概可以粗略地构成一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的城市、交通、居住、人口等方面的鸟瞰图。当年的北京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着。     
    注释    
    ① 王朔《看上去很美》,华艺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② 邓云乡《百年东长安街》,载《水流云在琐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③ 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④ 林株《建筑师梁思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⑤ 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    
    ⑥ 刘平平、刘源、刘亭亭《胜利的鲜花献给您》,载《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⑦ 叶圣陶《一九七六年日记》,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二期。


第一部分:一幅鸟瞰图复课闹革命

    1967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此前一年有余,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所有学校的招生和课程运行均陷于停顿状态,处在所谓“停课闹革命”时期。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但恢复高考制度的通知,则是在差两天整整十年之后的1977年10月12日,由国务院发布的。以至1978年到1979年间入学的高校学生(1977、1978、1979三级),年龄跨度在十多岁,从十八九岁到三十出头。历史的误会让他们成了同学,坐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这是空前绝后的一景。    
    复课以后,“北京孩子”的走势,大体是这样的:1959、1960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进入小学(1959年出生的孩子大多在1973年五年级结束时提前毕业,升入中学)。1953、1954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同时升入中学,他们后来被泛称为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1952年以前各年龄段的学生,是在“文革”前上中学的,被称为老初一到老高三,统称老三届。老初一以上,加上69届,这几批学生复课后没上几天课(69届学生只在中学呆了一年多),其实也没什么人有心思上课。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陆续发到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农村落户,少数人参军,只有极少数人因各种原因或借口“幸存”了下来。70届毕业生是最幸运的,除了走后门和前门自愿参军的,被一刀切,留在了北京的工厂里。1971年起恢复高中,71、72两届初中毕业生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分别为1/10 、1/5)成了“时代骄子”,被选拔升入高中,多数人直接就业;但上了高中的,毕业后也大拨发到郊区农村插队。73届以后,高中升学比例不断增高,直至百分之百。高中毕业后全部到郊区插队,几年后返城就业,特殊情况(如独生子女等)例外。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两到三年以后。复课后,北京市实行的学制是小学六年(1974年以后改为五年,当年该上六年级的同学“戴帽”在原来的小学读初一课程,次年转入各个中学与前一级同学同步),初中三年(1971年以后逐步恢复高中),高中两年。若以中学毕业而不是岁数为限来划分“孩子”的概念,老三届以及69、70、71、72届的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提前结束了“北京孩子”的时代。    
    “文革”前,北京的中小学有等级之分,中学还有男、女、混合之分。“复课闹革命”以后,各类等级自动取消,也不再有入学和升学考试一说。1953年到1963年出生的北京孩子,无论毕业于哪一所中学,都谈不上是一段值得炫耀或妄自菲薄的经历。因为当时的中学生一律以居住点为单位,按片就近分配入学。    
    六七十年代,北京的学校,历史不一,规模不一。城里老牌学校的历史,可以前溯百年之上,至少也是二三十年代的产物。例如有名的北京四中,发端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顺天中学,再过两年,将是她的百年校庆,有四中之名,也是民国元年(1912)的事情。解放后,陆定一和郭沫若都题过“北京四中”的校名。又例如与四中相距不远的西城区福绥境小学,可以追溯到鲁迅出生那一年(1881),当时叫八旗第三小学。崇文区的汇文中学,更有长达130年的历史。城外则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年代新建的学校,全面恢复高中及小学缩短学制后,中学一时爆满,迫使一些小学升格为中学,如三里河四小就摇身一变,成了214中。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214中的头拨学生,还参与过学校最初的基本建设(砌围墙)。但学校的历史与它的质量,并不一概成正比。圆明园边上的101中学是解放以后建成的重点学校,所以叫101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郭沫若给命名的,意思有点夸张——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成绩要超过100分;另一说似更可信一些,即再建一所重点学校,番号已不可能靠前,索性另从一个百位数数起。郭沫若确实题写了校名,校歌也是他作词,由李焕之谱曲。    
    阔气一点的学校,有相对正规、配置齐全的教学楼和操场,甚至有“东西校区”或“南北院”之分;差一点的,则随处将就了。当年北京有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安在庙堂里。月坛二小的校址,是月坛公园里的大庙;宽街小学的校址,是僧格林沁的祠堂;北京三中的校址,是祖大寿的家庙,7路公共汽车在附近有祖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