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不嫁高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杨家丢人已算是轻的了。把爹气坏了,才更不妙呢。杨崎的脸色已经又变得难看起来了。
  杨雁回一肚子火没地方发,忽见秋吟站在一旁,便怒道:“死丫头,你在这里站着做什么?”
  秋吟一怔:“行拜月礼呀!”她家小姐何曾冲她这般疾言厉色过了?
  杨雁回依旧怒道:“一个丫头,跟主子凑在一起行什么拜月礼?没见家里又来了人?一会儿男男女女一大群,怎么坐一桌吃饭?还不赶紧重新收拾一桌酒菜,在耳房里专招待大伯母吃。”
  秋吟闻言,立刻会意,跑去重新收拾宴席去了。
  眼见杨家人要分吃月饼,众邻居以为无事了,便也都散了。隐约还听见有人小声说:“杨二叔好生倒霉,摊上这么个大哥大嫂。”
  周氏闻言,提着刀子就要出去找人算账,被杨岳喝住了。
  杨岳今日的表现还算识大体,杨崎见大哥比以往像样多了,脸色便也没那么难看了。
  待这一场闹完了,众人方进屋去吃饭。
  因了杨雁回那一番话,杨家这个团圆饭只好男女分席吃。
  杨崎、杨岳、杨鸿、杨鹤、杨鸣在堂屋吃饭。闵氏和周氏各自带着女儿去耳房吃饭。
  待进了耳房,闵氏差点笑出声来。那桌子上摆着的,不过是几道从堂屋上端下来的三个开胃小凉菜,又摆了一碟驴打滚,一大盘油撒子,两碟子瓜子、花生凑数。乍一看,倒也似模似样。
  这京郊的规矩历来都是如此。主人家若还算宽裕,招待的亲戚多时,虽是男女分席,但席面必是一般薄厚。若主人家境窘迫,又或者一时没个准备,女人的席面便要比男人的席面差许多。
  这还算不错了。再往南有几个穷县,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只有男人能上席,女人只能坐在灶下吃主食。待吃饱了,也好伺候爷们吃吃喝喝。这般作践女人,还美名其曰,这叫“懂礼数,守规矩”。
  杨雁回暗暗鄙夷周氏。在她们家闹事,还想在她们家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做梦!
  闵氏脸上这才有了些许笑意,对周氏道:“大嫂,坐吧。”
  杨雁回对杨莺道:“莺儿,我们节前买了许多糕点,我拿给你吃。”
  她也不等秋吟动手,便自去拿了些柿饼、蜜桃果脯、艾窝窝、蝴蝶卷子出来。一样拿两个,她一个,杨莺一个。别人都干看着。
  周氏不乐意了:“我说你们两个……”饭菜这么寒碜已是慢待。有糕点、果脯还不赶紧拿出来招待客人,是要做什么?虽有驴打滚和油撒子在桌上,但都不对她胃口。最让她看不过眼的是,这两个丫头竟然还只顾着自己吃了,眼里还有没有长辈了?
  闵氏忙打断她道:“大嫂,这大过节的,你就让孩子们一处玩会儿,别嚷她们了。才刚闹腾了一场,不累么?雁回,带小莺出去玩会儿吧。”想来有那些糕点在,也不会把孩子们饿着。留在这里,左右也是挨周氏的骂。
  杨雁回便对杨莺道:“咱们带上兔儿爷和彩灯出去玩。我听着外头很热闹呢。”
  周氏冷笑道:“要玩雁回自去玩。我们小莺是规矩孩子,自要留在这里服侍长辈吃饭。”
  闵氏皱眉,这话说得,好像她女儿就不规矩了似的。
  杨雁回不满道:“大伯母,莺儿是你的女儿,不是你的媳妇儿。大伯母既如此讲规矩,怎地不去灶间吃些馒头大锅菜填肚子,也好省下工夫伺候爷们和姑娘们吃饭?怎么只管坐这里大吃大喝?”
  便是大户人家规矩多,她也只见过儿媳站在一边布菜伺候婆婆吃饭。姑娘们虽不用媳妇儿们伺候,好歹和老人一处吃饭时,在饭桌上也是有个座的。从没听说要姑娘家大过节的,伺候精神奕奕中气十足的妈吃饭。
  杨鸿在堂屋里听着不好,生怕妹妹吃亏,或者大伯母又闹起来,忙过来拉了妹妹出来,口中教训道:“你若不想吃饭,便拿了彩灯出去玩,莫跟人拌嘴。”连伯母也不叫了。
  周氏本欲撒泼,见杨鸿把人拉走了,这才没闹,只是又骂杨莺道:“傻站着干什么?坐下,吃饭!”
  杨雁回才不乐意跟周氏坐一处吃饭,听了大哥的话,便回屋提了个六角宫灯出了家门自去寻人一处玩耍。
  秋吟要跟着去,杨雁回便道:“我又不走远,只在门口耍一会子。你进去盯着,别叫太太吃了亏。你若应付不了,就来喊我。”
  中秋节虽不像元宵节那样,有热闹的大灯会,但还是有不少人家会玩灯。
  村里人家虽有小院,地方还算宽敞,到底比不得高门大户。是以,许多幼童、少年、少女们,便会提了灯出了院子,在门口和街坊邻里一起耍上一会子。
  秋吟只得回去了。
  闵氏也不想和周氏一道吃饭,便对大嫂道:“今儿个晚上的主食倒不是馒头和大锅菜,是大嫂爱吃的白菜猪肉馅饺子哩。大嫂是和我一道去灶间下饺子呢,还是坐这里吃饭呢?”
  不待周氏回话,她又抿嘴笑道:“我先去灶间了,饿着他们几个爷们,便是咱们做媳妇的不是了。大嫂是在屋里坐席还是去灶间,自专便是。秋吟,好好伺候莺姑娘。”总得留个人看屋子。
  闵氏说完便去了。周氏对着一桌子冷菜和瓜子花生,窝了一肚子火气。还不如在家吃呢!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去年中秋时,参加了本地一个汉服群搞得活动。完全按照古礼过中秋。
  讲究很多呀。焚香拜月前还要诵读祭文。而且要分男女,讲“男不拜月”。拜月礼在古代,是主妇带着家里的女性们焚香拜月。
  所以,在场的同袍里,行拜月礼时,只允许妹子们出列。
  据说是明清后才开始渐渐有的男不拜月的规矩,以前是男女都拜的。这算是提升了女人的空间么?
  不过也要分地域,明朝很多地区还是男女一起拜。
  《红楼梦》里,贾母是带着众人一起拜月的。曹雪芹并没有说唯女子方可拜月。可见清朝有些地区,也是男女一起拜月的。
  不过这些古礼,都渐渐消失了。
  但是还有新的节日在兴起。比如,双11啦,双12啦,等等等等。
  

  ☆、桃花朵朵开(下)

  杨雁回出了家门,瞧着左邻右舍的孩子、大姑娘、小媳妇们各个兴高采烈,心情便也稍稍好了些。
  大伙见杨雁回出来了,知她家今年的中秋过得格外糟心,便刻意和她玩闹开心。
  因地处乡村,城里夜禁那一套管不着京郊的人。近年来,吴地“走月亮”的风俗也传了过来。
  杨雁回心下好奇,又见娘并未和周氏在一处,反倒自去了灶间吃那两只因煮多了未装盘上桌的大螃蟹,便放下心来。她跟闵氏说了一声,便要和邻居七巧姐她们一起走月亮去。闵氏喂了她一口蟹黄,这才放她去了。
  待女儿走了,闵氏又烫了一壶酒,自斟自饮起来。
  走月亮的姑娘们提着灯,一路说说笑笑,兴高采烈。杨雁回自然也和大家一处玩闹。但她心下仍是道,这天底下只怕再没哪个人,中秋比她过得更糟心了。
  不过,杨雁回也想错了。自有他人也在感慨这中秋过得苦不堪言。
  ……
  俞谨白觉得自己痛苦极了。
  他今日特地带了阿四阿五和宋嬷嬷一起来育婴堂和孩子们过中秋,原本是想大家热闹一番。
  没错,宋嬷嬷也来了。
  原来那日并非萧桐主动送这老嬷嬷离去。是她自己说教不了俞谨白这等顽劣的学生,闹着要走,不想萧桐竟真的赏她些银子,叫她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岂料这宋嬷嬷走了没两日又自去了侯府寻萧桐,说她实不忍萧夫人有这么个顽劣不堪的义子,定要帮着调、教好。萧桐便又亲将人送去了别院,并当着老人家的面将俞谨白申饬了一顿,还命他奉茶赔罪。俞谨白指天誓日保证,以后定当礼敬宋嬷嬷,萧桐这才走了。
  于是,俞谨白的痛苦日子又回来了。但让他所料未及的是,居然连中秋都不能幸免。
  到了育婴堂后,张老先生发现俞谨白身边多了个管教的人,且见这老嬷嬷端正严肃,踏实沉稳,心下甚是满意,便与宋嬷嬷聊了几句关于俞谨白的教养问题。
  宋嬷嬷为人非常的阴险狡猾——在俞谨白看来。
  她发现俞谨白这么个泼猴一样的人物,竟然很服张老先生管教,于是便添油加醋大倒苦水,例数俞谨白的种种不肖行径。
  张老先生大为光火,提着拐棍就要教训俞谨白。幸而被永福拦住了,提醒他今儿个是中秋,不要为了“些许小事”教训孩子。
  宋嬷嬷十分不满的看了永福一眼,什么叫些许小事?
  俞谨白觉得自己真不该一时心软,便没丢这个老虔婆自己在别院过中秋。
  倒是张老先生和宋嬷嬷十分投机,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络。从养生聊到教育孩子,从教育孩子聊到教育俞谨白,然后又开始同声同气教训俞谨白。
  一直到吃中秋宴,两位老人家还是没有住口的意思。
  俞谨白便去烫了一壶酒来,左一杯右一杯的向他二人敬酒,口中连声赔不是。只想着把两个老的灌醉了,他就解脱了。
  永福看出他的意图,忙低声在他耳边道:“谨白,他们年纪大了,说你就听几句,不爱听就寻个机会离桌。这么灌酒,万一老人家喝多了,再有个好歹,我看你上哪哭去!”
  俞谨白经他提醒,方住了手。看二老都有了三分醉意,他便趁机寻个借口,说要出去赏月亮,片刻就回。得到允准后便溜了。
  阿四阿五并没喝多,心知俞谨白这是要开溜,便也寻机悄悄跟着他离去了。
  主仆三人在这中秋夜里,行走在乡间的路上。当空一轮圆月,向着人间大地挥洒银辉。
  可是要走去哪呢?回别院么?冷冷清清没个意思。
  俞谨白忽对他的两个笨小厮道:“京郊这几年兴起了走月亮的风俗。每到中秋佳节,女子们便盛装打扮,成群结伴走月亮。不如去瞧热闹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