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不嫁高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在这里还要声明下,本文涉及的衣裳款式、发髻样式,有典型的明朝制式,比如马面裙什么的,但也有不是的,甚至有瞎编乱造的。估计读者们也习惯了……
  作者实在是太不稀饭明朝已婚女的发型了。
  根据三言二拍、《金瓶梅》等作品,以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来看,明朝已婚女一般都要戴髻。穷的就戴头发编的假髻,富的有银丝髻、金丝髻。
  金瓶梅里,潘金莲一开始就是戴头发编的黑髻,给西门庆做妾后,就有了银丝髻戴。
  死了老公的妇女要穿素服戴孝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里面那个小叔子吕宝,把为兄守孝的大嫂给卖了。还对买他大嫂的人说,“只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更不须言语,扶他上轿,连夜开船去便了。”
  买家依计而行。结果,恰好吕宝的大嫂和吕宝的媳妇换了个髻戴。于是,那些人抢上吕宝的老婆就跑了……
  至于官宦人家的太太,封了诰命就可以戴冠了。
  大家可以自己搜下图片。那个髻就是个上尖下圆跟圆锥体一样的东东。冠长得又扁又矮,跟椭圆体一样的东东。
  《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写潘金莲: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鬏髻。
  这就是明朝已婚妇女的常用发型鸟~ 
  明末还流行起了牡丹头,作者也不喜欢。
  作者不会发图片,乃们可以自己去搜呀。
  

  ☆、诉状

  穆知县最终将庄秀云诉和离案的审期定在了八月初五。
  百姓闻讯,不由交口称赞,这新任父母官委实体贴治下子民。这起官司不结案,丘城县的百姓连中秋都过不好!不然多吊人胃口?心上悬着官司的胜负结果,月饼吃着都没味啊。
  其实穆知县也很头疼。
  他本意并不想审理这件案子。
  一则清官难断家务事。二则一个妇道人家,动不动便要主动求去,真是伤风败俗。如此不守妇道,理当叫她承受一番笞挞,以儆效尤。可他甫被调任丘城知县,便要当众笞挞妇人。若那妇人能将夫家错处说出个一二三来,他还要准其和离,坏人姻缘。想想便觉晦气。
  是以,按照他的想法,这样的诉状能不受理便不受理。
  但这个文庄氏很聪明。她的诉状大意是说,她父母年迈,兄弟年幼,母亲近来又卧病在床,父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她需要在娘家长期侍疾。可夫家又需要正妻主持中馈。为了不耽误夫家,她便主动求去。怎奈夫家一意挽留。然而,她已下定决心尽孝,定要坚持和离。没办法,这才一纸诉状递上来,请求知县做主,准许她夫妻和离,成全她一片孝心。
  那诉状写得: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能如此,何况人乎?民妇忝受父母十六年养育之恩,未报分毫,常令此心如煎如熬。愧疚之情,无以言表。纵下笔千言,亦不能稍令释怀。而今实不忍双亲老无所终,小弟幼无所养。百般无奈,只得忍痛拜别夫婿,自请下堂。自此,侍奉双亲,教养幼弟,以全孝悌大义……
  真是字字泣血,句句揪心。令闻者悲伤,观者感佩。
  最要命的是,完全站在大义那边。
  一个“孝”字压下来,这案子必须得审理。丘城县可不是什么山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事关孝悌大义,他焉敢轻慢?
  不过这丘城县城也就那么点大,饶他是新来此地上任,随着县里有头有脸的妇人来和他的夫人打了几圈叶子牌,他的幼子去茶馆酒楼溜达过几圈后,他便已知晓了文家这桩烂事。
  这个文家,根上是丘城县的人家,但家里只有文父这么一个人。没错,单就他一人,爹娘兄弟俱无。文父的爹娘过逝太早,只留下十几岁的儿子孤苦伶仃卖柴为生。后来到了二十来岁上时,这文父用好容易攒下来的钱,从人牙子手里买了个媳妇,媳妇同年便给生了个儿子,这儿子就是文正龙。
  文父婚后便外出做生意去了,没几年后回来,便在这丘城县买房置地开铺子,日子过得像模像样。
  这文父早年也是吃过苦的,当时又年轻力壮,便将生意做得有模有样。不过因在外地也有几间铺子,所以时常在外。待到文正龙十岁上时,便常带着儿子去外地照管生意。
  文正龙容貌性情肖父,嘴甜不说,生得也是俊俏讨喜。街里街坊的长辈都喜欢他,又见他小小年纪便时常跟着父亲外出做生意,便都只道这是个好孩子。
  待到文正龙十八、九了,文母便操心起儿子的亲事。经官媒介绍,便相看上了庄家。
  文家娶不上大户人家的小姐,但要娶个耕读传家兼且温柔貌美的小户女子,问题也不大。
  要说这庄家也真是倒霉。
  那庄氏夫妇对女儿的婚事十分上心,还着意打听过的。只道这文家是个家境殷实的人家,文正龙又是个勤恳上进的,家中人口也简单。
  那文父在外地倒是也有两房妾室,但无庶出子女。后来收了外地生意回京时,便将两个小妾发卖了。乍看起来,倒是个挺规矩的人家。
  那文母性子爽利,但只仗着有些家底,便眼高于顶,不大与众街坊走动,反到喜欢巴结什么县丞、主簿、典史、捕头、乡绅家的太太。据说对家中仆婢也十分严厉,若她们犯了错,便即刻打卖。可一个时常守着空房的妇人,自然要严格约束下人,否则底下的人反了天,惹出祸端来可如何是好?所以,这也算不得什么毛病。
  不过这文母显然攀不上高枝。因为那些太太们对他的夫人说起这个文母,均无好话。只说是个小丑般的行径,颇能博得她们一笑。
  庄氏夫妇很放心的将女儿嫁了。结果这文父早无当年雄心壮志,万事只图个轻省安逸,偏这文正龙又是个撑不起门户的。文家二十年聚集的财富,便很快又流水似的去了。
  这文正龙也早不如幼时那般可爱了,竟是个好、色、纵、欲之徒。
  文正龙娶妻不足一年,文家便成了县城里的大笑话,时不时便闹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再说那妇人庄秀云。竟被妾室欺负到这般地步,实在是窝囊无能。众人虽可怜她的遭遇,却也有暗中笑她无用的。
  现如今,文家和庄家私下里还在打口水仗呢。文家只说并未阻碍庄秀云孝敬父母,他们早已因着庄秀云不孝公婆,兼且嫉妒妾室,妨害夫家绵延子嗣,将她休了。
  庄家便说文家血口喷人,因女儿一纸诉状告到县衙,便心生不忿,污蔑庄氏女儿的名声。他们一来未见休书,二来女儿嫁妆还在文家摆着,怎么看女儿都未被休弃。
  穆知县心下了然。这庄秀云分明是主动求去,还要落个孝女的好名声。如若不然,众人只道她是犯了七出之条,被夫家撵了去,这才真是坏了名声。
  可就是庄秀云这样一个无能妇人,竟然逼得他不得不接诉状。而且如此孝女,他也不好笞挞人家。
  穆知县很快做出判断————想来这庄秀云背后必有刁民唆使!
  只是那文家也确实不像了些。他的幼子说,文家嫡庶不分,毫无规矩,半分体面尊重也不给正室,还说那庄秀云父母都是被文家气病的。闹到这样的地步,文家竟然还想贪那妇人的嫁妆。真是恬不知耻!
  唔,如此说来,主动求去也不能全怪那妇人。只是家中如此乱象,庄秀云作为主母,难道便无责任?纵然夫君和公婆有错,她也该担当几分。怎能稍有不如意,便吵着和离?女子便该当柔顺、贤惠方好!
  再者,若真叫那文秀云轻松和离,此风一开,丘城县妇人便效仿于她,如何是好?
  打是不能打了,罚还是要寻个由头罚的。这么想着,穆知县心中便有了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  

  ☆、离婚案

  八月初五这日一大早,杨家人便要和庄家人一同去县里,村里许多相约同行的,美名其曰:助威!
  闵氏觉得杨雁回是个女孩儿,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算多小了,去看这种官司到底也不好。
  杨雁回便让秋吟去翻了两套杨鹤的旧衣衫出来,打扮成了个小子的模样,让秋吟也换上男装。
  闵氏哭笑不得,说这是掩耳盗铃,“换一身男装,莫非同村百姓就认不出来了么?”
  杨雁回便道:“县衙就那么点大,这种案子定是在二堂审。万一县太爷嫌人多,不放大家伙都进去呢?我打扮成个小子模样,也好往前冲,挤到前头去。姑娘家家的往前冲,平白惹人笑话。我虽不觉得丢人,怎奈影响看好戏的心情。”
  闵氏叹:“回回你都有理。”
  杨鸿也对母亲道:“娘,就让雁回去吧,这主意还是她出的,不让她去看热闹,可惜了。虽说这法子很简单,却也难为她想得着了。”
  其实这个法子是杨雁回读《旧唐书·列女传》时,读到孝女夏侯碎金一节时想到的。那文家在“孝”字上做文章,秀云便也在“孝”字上做文章,很公平。
  庄秀云也读过《列女传》,但却是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什么《旧唐书》《新唐书》,除非极爱读书的女子,否则等闲不读的。
  庄、杨两家一行人准备妥当后,便早早往县里去了。
  丘城县以及左近县里之人,皆有奔丘城县衙看热闹的。夫家一意挽留,女子执意和离,说得好听是和离,说白了这分明就是妻出夫啊,太罕见了!
  县城做生意的小贩们,今儿个则乐死了。四面八方赶来瞧热闹的乡亲太多了,什么茶馆、酒楼、点心铺子,都是客人爆满。连京中都有人闻风赶来瞧热闹。还有写小说、戏文、说书的人过来搜集素材的,美名其曰:采风。
  穆知县甫开堂审理文庄氏诉和离一案,众人便直奔二堂而去,虽各个都奋力争先,仍是有许多人落后,只能看别人的后脑勺。幸好杨雁回和秋吟仗着人小身轻又看准了空子早作准备,挤到前头去了。
  穆知县瞧着二堂外黑压压一片人,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