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邱磊一怔,立刻欢喜道:“要啊,有多少要多少!你不知道,炼钢铁炼的,供销社的棉布棉花都断货了。现在……”
  他去看了看外面,拉着莫茹去一边角落里,“你知道吧,籽棉以前八毛,现在卖到一块了,皮棉以前四块钱,现在妥妥的四块五。要是冬天估计五块都有人要。”
  莫茹道:“我带了十斤弹好的絮棉,还带了二十斤籽棉。”
  邱磊乐了,“你们还挺厉害,男人不在家,弹棉花都弹好了,弹好的絮棉现在就有人要五块钱一斤。过些日子估计六块都得抢。”
  絮棉在城里是两块两毛二一斤,要票,大人一人一年两斤,但是今年不知道怎么弄的只有一斤八两了,小孩子只有半斤。
  这还说今年棉花大丰收呢,定额却减少了,所以邱磊一点都不信亩产十二万斤那种吹牛皮的话。
  他很会看形势,今年虽然大丰收,但是到处大炼钢铁,供销社里断货,大家有票都没处买,没票的更犯愁,所以一定会催生黑市的生意。
  而城关的棉花他去看了,虽然丰收,可农民没权利做主,拾了多少就被棉站按定价收走。
  因为棉站派人直接来拉棉花,不用城关的农民去送,所以农民一斤都留不下,城里人想买黑市棉都买不到。
  现在莫茹他们有,那真的是太好了啊!
  简直要发一笔财。
  莫茹这一次带了十斤絮棉,二十斤籽棉,卖掉至少有七十块钱。
  “莫茹,棉花多多益善,有多少咱们要多少,你只管都弄来放在这里,记好账目,一分不短你的。”
  当初合作的时候他们有协议,扣除了本钱两边人五五分。
  就算这一次你赚点便宜,下一次他也可能会赚的,毕竟莫茹他们出农产品,邱磊还要弄工业品呢。
  这种机会就是大家合作,毕竟一个人做不成事,莫茹他们去卖就要被抓,邱磊自己弄不来这么多农产品。
  所以他们并不计较。
  合作了这些次,还是很愉快的,莫茹根本不担心什么,毕竟不管过日子还是做生意,都是一个长久。
  莫茹让他还是帮忙买火柴、煤油、糖、药、染料等乡下买不到的物品,她则还是收鸡蛋、棉花、粮食等农产品。
  因为大炼钢铁县委调拨了大批粮食、蔬菜出去,所以城里也紧张的很,现在粮食蔬菜都紧缺。
  商量完以后,莫茹就把棉花、鸡蛋留下,又跟邱磊道:“要是有机会帮我弄块玻璃。”有玻璃她就可以做玻璃窗户,真是不习惯窗户是透风的,不透风又不透光,用着不爽啊。
  邱磊道:“玻璃啊,这个好说。”
  虽然大批量的没有,但是弄个几块还是可以的。
  县城本来就有货,供销社可以买,再不济,他还可以从某些不起眼的地方拆几块嘛,拆完了再报上去玻璃破了,需要补窗户。
  嘿嘿。
  莫茹见他答应了,也不多逗留,还得回去收庄稼呢。
  她跟邱磊告辞和张够回家。
  张够还跟腾云驾雾一样呢,“妮儿,咱们这就接上头了?”
  莫茹道:“嫂子,你可别说漏嘴啊。”
  张够一拍胸脯,“你放心,打死我也不说!”
  莫茹开玩笑道:“要是有人打你,你就说,咱们家没有洋火了,想去城里供销社买,谁知道走差了路,后来也没去就回来了。”没去过城里的人都以为县城也有供销社,其实县城的是百货商店,这样说了人家才信没去过呢。
  说着俩人笑起来。
  张够又说邱磊,“这小伙子穿得真板正。”
  邱磊毕竟是城里年轻人,穿着干净整齐衣服又没有补丁。再加上小伙子白白净净眉清目秀,比起乡下黑小伙儿怎么看怎么文秀帅气,张够还是第一次见呢。
  路上经过一大片棉花地,开得雪白一片,好多都掉在地上沾满了草,看得人怪心疼的。
  一大片地,连个人影都没,张够对莫茹道:“妮儿,你看都掉在地里,多可惜啊。”
  莫茹道:“那我们捡点回去?”
  于是妯娌俩进了地里,左右开弓抓抓抓……
  张够拾了有十几斤,莫茹却已经把一片地都收干净。
  她现在当着别人的面都不怕,因为她把手往棉花上一放就收走,别人只看着她动作快一抓就将棉花抓走,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张够佩服道:“妮儿,你拾棉花真快,不服不行!”
  莫茹笑道:“嫂子,我练出来了手快。”她还顺势动了动十指,表示自己动作真的很快。
  看看时候差不多,两人就回家,说说笑笑的,回来的感觉似乎更快一些。
  ……
  去了一趟夏庄;张够更是干劲十足;每天晚上都要来弹棉花。
  莫茹劝她:“三嫂,晚上多陪陪拦子儿。”
  张够:“她和哥哥姐姐玩儿呢。”
  莫茹:“哥哥姐姐也代替不了亲娘。”
  “哎呀,妮儿,一个丫头片子,什么亲娘不亲娘的。”
  莫茹:……
  “三嫂,我们不也是女人吗?你对拦子儿姥娘姥爷也好得很啊,我看你这个丫头片子他们养的就很值当,以后拦子儿肯定也随你这样孝顺。”
  这一趟拾的棉花攒的鸡蛋,张够悄悄告诉过莫茹要找时间给爹娘送回去。
  莫茹并没有发表意见,毕竟这些是张够自己赚的,她有处置权张翠花都不管呢。
  当然,人不是那么容易听劝的,否则也没执迷不悟这句话了。
  张够自嘲道:“值当啥啊,十个闺女不顶一个瘸腿儿呢?俺爹娘在村里要不是靠着几个兄弟不知道要受多少白眼欺负呢,现在有点东西就要给侄子吃,哪天没哄好还撂脸子呢。”
  张够觉得男人妮儿现在哪哪都好,唯一的就是对女儿太好。

☆、第114章 扒房子

  原本莫茹寻思你可以对爹娘孝顺,但是不该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不过看张够执迷不悟,她就不说什么了。
  她让张够弹棉花自己去西间陪女儿,弄了温水给周七七洗屁屁。
  洗完就把周七七包上尿布,用松紧带系着,光溜溜的塞进睡袋里,她自己也洗洗擦擦。
  比起轧棉花,周七七似乎更喜欢听弹棉花的声音,“嘣嘣嘣”,她小嘴巴一开一合地学发音,发不出嘣来就吹泡泡,啵啵啵的。
  张够在东间弹棉花也能听见莫茹在西间逗女儿玩,母女俩笑得咯咯的,她撇撇嘴,不是很认同。
  不说闺女,就算儿子在乡下也没人那么干净,天天晚上还弄热水给孩子洗屁股,用得着那么干净吗?
  乡下谁家养孩子的不都是臭烘烘的,就她这屋里还插个花挂个画啥的,有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嫌疑啊!
  说白了,闺女顶啥用?干活不顶人,又不能顶门立户,被人瞧不起,还是要儿子才行!
  就像那个赵佩兰要不是生了儿子,她敢弄娘家一家子人来吃肉?自己没有儿子在家里也不硬气,跟婆婆也不敢大声说话。要是有儿子,婆婆对自己也不至于总是不冷不热的。
  莫茹睡了一觉,等张够走了,就起来将女儿放进空间去拾棉花。
  她拾棉花回来的时候,经过秫秫地,听见地里有人“嘿嘿”地刨地呢。
  莫茹心下纳闷,绕过去听了听,原来是村里有人来刨茬子。
  仔细一听人还不少呢,好几家人在刨。
  她也去收了不少秫秫茬子和玉米秸的茬子,拿回去备着烧炕。
  中秋一过晚上就很凉,屋里要是不烧火,炕上冰冰凉根本难以入睡。
  但是公社要求吃大锅饭,不允许自家开火儿,粮食和柴火都不分到户里,谁家要想冒烟还有可能被治保主任和民兵连巡逻的抓着。
  据说公社附近的村有不少被抓着的,一旦被抓到家里冒烟就直接把锅拔了打破送到钢铁厂去炼钢。
  巡逻的说“不要以为有了铁矿就不用收你们的锅,谁要是冒烟儿,照旧收!”
  好在他们主要在公社附近活动,乡下各大队都是治保主任负责。
  而周城铭认为他这会儿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一村老小平安,晚上生个火儿什么的,他才不管,他觉得自己管这个是大材小用。
  所以现在张翠花建议“以后队里食堂做早饭和晌饭,晚上的各家领回去自己馏馏吃,锅底下也烧把火热乎热乎炕,烧火草就去地里刨茬子。”
  女人们一听都说好,既能解决晚上睡觉冷的问题,还能把地里的茬子都刨出来。
  一队二队的有锅生火烧炕,三队四队的就惨兮兮的,深秋夜凉,炕上冰凉的,躺下好半天热乎不过来,真不是个滋味。
  有的人也不管了,直接在原来的锅洞子上烧火,结果呛得一家子跟着受罪,还不如不烧。
  “早知道当时咱们也拿鸡蛋去换石头啊,起码能留一口锅在家里烧炕啊!”
  这会儿可好,想要锅也没的要,据说收上去的全都砸破称重,一车车拉去钢铁厂炼铁去了。
  好些人家为了表现,还都把风箱也捐出去,这会儿真是想生把火都能憋死人。
  没办法就只能改灶口,把之前的锅灶改成了壁炉式样,直接在灶口烧火,呛归呛,也能热乎一下炕,不至于一晚上睡大凉炕。
  ……
  ……
  这日晌午莫茹去地里拾棉花回来,正好看到一个男人站在她家门口往里张望。
  莫茹喝道:“你谁啊?”
  那人看她是个俊俏干净的村姑,倒是没敢轻视,道:“钢铁团收砖连的,有人说你们家有大青砖,都要捐献出来垒小高炉!”
  莫茹道:“你看看,我们家哪里有砖,房子还是土的呢,屋顶就那么几片破瓦,一下雨就漏。”
  她把篱笆门打开让人进去看。
  那人前后看了看果然没有一块砖,“有个女人说你家有砖呢,没有算了。”
  他就走了。
  莫茹吁了一口气,家里的青砖是城墙那里捡来的,周明愈回来那几天,她让他帮忙把鸡窝重新修了一下。她干脆就把鸡窝挪到屋后偏东边去了,那里树篱也都长起来,看上去一片灌木层似的密密麻麻的,一般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