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有困难找组织,是这么说的。
  可他帮人还行,让他开口求人,却又难办。好在他也不需要自己开口,有人比他会开,所以他一转身背着手就去找周明愈,让他去公社哭穷。
  周明愈也正在想着怎么多拉煤囤在村里呢。
  莫茹的二胎预产期是腊月,滴水成冰的时候,屋里一定要烧地龙才行,否则大人孩子都受不了。
  今年两大难,粮食不够,这个好说,莫茹空间里有,怎么也能对付过去。
  柴火不够,这个……他寻思就只能靠着造纸厂多申请用煤。
  钱他们生产队不缺,缺的是买煤的限额。
  坊子煤矿要供应城里、工厂等各处用煤,压力很大,他们这种小手工作坊,如果不是有供销社撑腰,别说定期去拉五吨回来,一年也拉不到两吨。
  所以,还是得想办法撬开用煤限制这一个口子!
  周诚志一找他,他立刻就同意,也不用赶驴车,他用自行车驮着周诚志去了公社。
  去公社先找林纾,这也是他们的习惯。
  因为林纾好说话啊。
  正好柳红旗去县里开会回来,听说他们来公社立刻请去会议室。
  一见面,柳红旗就跟他们握手,还关切道:“莫茹同志怎么没来啊,有日子没见啦。”
  周明愈立刻愁眉苦脸的道,“书记,都在家犯愁呢。”
  柳红旗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又是要东西呢,笑道:“有困难就找组织,说吧,又咋啦。”
  周明愈:“书记,俺们大队今年受灾严重啊,干旱的时候,俺们还有泉眼顶着,大家就拼命浇地呗。可这一个劲的下雨,我们村地势低,这受灾就厉害。秋粮发霉,庄稼杆儿都烂坏了。”
  柳红旗心道已经减免公购粮任务,难道还不够,这是来要返销粮救济粮?
  不过他不动声色,别人有可能来要粮食,二队……不太可能。
  果然,他听说庄稼杆儿烂了立刻就知道怎么回事。
  “造纸厂开不下去啦?”
  周明愈叹了口气,苦着脸,“书记,不是俺们不努力,大家连轴转三班倒,干得都挺起劲的。就是没有煤炭,没法烘干啊,实在是没辙没辙的,俺们村食堂都要没草做饭了。”
  要是他们的食堂也散伙,那这人民公社的心脏可真就不跳啦。
  这时候相玉亭从外面进来,听见了笑道:“怪道人家说你们运气好,看吧,刚说有困难,解决办法就来了。”
  他和柳红旗笑了笑,过来坐在旁边,把手里的文件和报纸递给他。
  周诚志自忖不会说话容易坏事,所以一直都没开腔,这会儿忍不住问了一句。
  柳红旗接过相玉亭手里的文件看了看,脸上一片喜色,哈哈笑起来,对周诚志和周明愈两人道:“相书记说得不错啊,咱们邻县的领导们也记着你们呢。”
  周诚志一脸纳闷,他是咋也不知道什么事儿。
  周明愈虽然猜不那么准确却也差不离,难道是又有奖励下来了?
  初夏他们去邻县帮忙抓蚂蚱,当时只说蚂蚱也分高进县一些,其他没要。
  后来那些蚂蚱被分成几份,大头却是给了高进县的,因为别的县还继续灭蝗呢。
  六月的时候,地委发了表扬信,大力表扬了莫茹和周明愈等治蝗劳模的事迹,还专门让记者前来采访写稿,上了省级和地区的报纸。
  这一次除了给奖状锦旗以外,莫茹得了二百块钱,周明愈一百五,周诚廉和周培基也一人二十。
  钱自然不是地区出,而是几个县凑的。
  除此之外就是本子、笔,以及布票、搪瓷盆子缸子暖壶等一大堆生活用品。
  虽然没有特别稀罕物,但是能给钱也挺好,反正他们也不可能真的去管人家县长要奖励。
  现在又有奖励下来,那可真是极好的!
  在这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谁还嫌东西多啊,茶缸子也不嫌弃啊,争取一人俩。
  柳红旗看他们一脸好奇,就把一张报纸放推给周明愈。
  周明愈忙拿起来和周诚志一起看,快速扫了一眼,喜得他心脏都猛得跳起来!
  周诚志:混小子知道老子不认识字还让我看,看了又不说,你笑个屁。
  周明愈看他脸黑着就赶紧告诉他,原来在文昌县和高成县交界处老母猪山发现了新煤矿,经过勘探数量和地区的坊子煤矿差不多。
  这可是一个大好消息啊。
  有了煤矿,那高进县也不用挨冻了。
  至于空气污染什么的,冻不死以后再说吧。
  而且这两位县的县长亲自批示,在邻近的兄弟县中,要向高进县倾斜,允许他们县多买煤,好答谢他们帮忙灭蝗的善举。
  高进县可以多拉煤,那红旗公社、先锋大队不也跟着沾光嘛,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懂。
  相玉亭笑道:“周队长,公社懂你们的难处,今年大雨小雨不断,地里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烧火草不够。咱们公社也早就跟县委反应,这不县委领导们就传达了解决办法。吕书记亲自批示,要在咱们县东关公社成立一个煤炭中转站,到时候咱们公社也不用大老远跑到老母猪山去拉煤啦,哈哈。”
  大家都笑起来。
  周诚志扯着周明愈就站起来,一个劲地作揖鞠躬,“领导们记挂俺们,那俺们也不能没出息,克服困难,造纸厂一定要办下去。”
  他自己都离不开手纸,要让他再用石头木棍的,他可受不了。
  林纾也笑道:“谢谢领导们关心民生疾苦,是我等的福气,今年冬天咱们办公室也都生上炉子了。”
  办公室是空屋子,没有火气,冬天零下十几度,穿着棉袄棉裤也冻死个人。
  有炉子就不一样啦。
  其实他们办公室炉子都是有的,只可惜煤不够。
  周明愈还寻思怎么才能多要点呢,可以按季度去拉,也可以按年去拉,毕竟造纸厂要常年开着。
  他还想干点别的事儿呢。
  这时候柳红旗站起来,笑了笑,“今日让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做主给你们批——”
  他看了一眼文件,见对面俩人一脸期盼地盯着他呢,笑了笑,“先批五十吨吧。”


☆、第223章 

  天气越来越冷; 冬天百草枯折万物肃杀,地里的活儿早就干完; 今年上头没组织挖河渠; 农民就彻底闲下来。
  这时候除了编席、编草鞋的; 一般人也都没事儿干; 可以光明正大地猫冬、串门、闲磕牙。
  不过先锋大队可没那么闲。
  上个月周诚志带着周明愈去公社哭穷; 要回来一张拉煤的条子; 第二天周诚志就带人赶着五辆大车去高成县拉煤。
  周明愈跟车去的,先去煤矿认认门,跟新上任的单厂长套套近乎。他以生产队的名义给厂长单腾飞带了一小篓子蘑菇,一小罐子自制咸鸭蛋,还有二十个生鸡蛋。
  单腾飞虽然家里并不缺钱; 吃喝也不缺,可冬天里这样新鲜的蘑菇,还别说——真没有。
  就是那流油喷香,吃起来还沙沙的咸鸭蛋; 他也没有。
  所以这两样真是好东西,送到了他心坎里。
  就说那鸡蛋,莫茹她们用虫子喂的; 自然比别家喂野菜和一点谷糠麸子的下蛋要香; 鸡蛋不但要大一圈; 那蛋黄的颜色也是干黄的; 吃起来带着一股子香味儿。
  单腾飞之前就听自己叔叔说过高进县红旗公社的俩劳模; 来帮他们抓蝗虫来着; 现在自己县发现了煤矿,反正也是要卖煤的,卖给谁不是卖?先给劳模提货也算报答人家。
  他自然都答应着,就算周明愈什么不带,他也会好好地给提货的。
  毕竟这是高书记提起来就夸的劳模啊,再说人家多懂事,拿着条子来的还带稀罕东西呢,就冲着这个,单腾飞印象也不错。
  “老弟,以后用完了只管来拉,我这个厂长手里也能批几吨的条子呢,多了没有,一个月三两吨还是可以的。”
  反正批条子也只是给个购买资格,钱还是要付的,做个顺嘴人情不费事。
  周明愈自然高兴,虽然公社给批了五十吨,可要是摊子铺开,五十吨煤根本不够,要源源不断地运来才行。
  五十吨煤,周明愈他们一下子是拉不光的,好在也没规定到期作废,他们过两天继续来拉。
  周明愈他们走了以后,单腾飞就把那些东西拿自己宿舍去。
  自从五月里发现了煤矿,这里也盖起了宿舍大院,专门安置干部和矿工们。
  中秋以后大院盖起来,煤矿也正式开始产煤,家属们就可以跟着搬过来。
  之后又调来几个老师,划拨两间屋子当幼儿园和小学,划拨一间屋子当医务室,县城调一个大夫一个护士过来。
  就这样,简陋的煤矿场也算初步建立起来,并且投入生产中。
  单腾飞的爱人刘爱梅最近很犯愁,搬来这里以后儿子胃口不好,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什么原因,反正不爱吃饭,逼着能吃半个馒头,不逼着一口也不想吃。
  一开始刘爱梅寻思是不是舍不得县城,就跟他们说要是不习惯以后还回县城去,孩子也没见好。
  这会儿看单腾飞回来,还带了好些吃的,居然有这么新鲜的蘑菇。晚饭她就做了一个蘑菇鸡蛋汤,还切了一把韭菜进去,再切了一盘咸鸭蛋。
  那俩孩子原本不想吃饭,结果这会儿看着那流油的咸鸭蛋甚是好奇,拿筷子戳了一点尝尝,沙沙的香香的,忍不住就又戳了一点,最后干脆拿起来咬一口。
  那鸭蛋黄都是鸭子吃小鱼、虫子下出来的,富含蛋白质,莫茹又用白酒、花椒、大料、糖等做成了汤汁腌的,还特意放在空间一段时间,这会儿拿出来正好吃。
  比起外面人自己腌的,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单小松:“咦,好吃,再来一个!”
  刘爱梅都看呆了,儿子这是喜欢吃了?
  “妈,给我一个馒头就着,有点咸。”
  过了一会儿,“这是……什么,这么好吃!”
  “蘑菇?好好吃的蘑菇!我还要一碗!”
  “好吃……妈,明天还吃这个,我喜欢吃。”
  单小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