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祖辈辈都是靠放牧为生的科尔沁人开始笨拙的学习汉家文化,学习那些天文地理,几何算法的知识,甚至是那些什么英语,俄语等等外国语言学问,仿照精明的汉家商人模样,自己和沙俄人做外贸。
科尔沁人开始向往,并且身体力行的学习中原的生活模式。
太皇太后和苏茉儿姑姑虽然担忧不已,对此却是毫无办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们怎么可能,去阻止心爱的科尔沁人们,想要过上安稳优渥的好日子的脚步?
可是长此以往,科尔沁还是她们记忆里朴实悍勇,每天无忧无虑的骑马打猎的科尔沁吗?会不会慢慢的被汉家文化同化?
虽然蒙古人的人口基数相对于满人来说,非常的多,没有了漠南的科尔沁,还有漠北的喀尔喀,漠西的准噶尔汗国。
可是他们都不是科尔沁,不是“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科尔沁。
康熙皇帝那精明周密的帝王脑袋,瞬间就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担忧之事。说起来,这个事儿,还是他听太子那个臭小子在一次聊天中提到的事例,引发的思路。
他和大臣们认真的商议后的方案,就是不断的同化训化蒙古各部。
从漠南的科尔沁开始,先是武力征服,再利用儒家的怀柔政策,以及中原的这些新物事新的思想观念等等,引诱他们从颠簸的马背上跳下来,住进舒适宽敞,明亮坚固的房屋里面。
慢慢的熬杀掉,他们那一身被广袤无比的茫茫大草原滋养出来的血性和傲骨;也慢慢的消磨掉,他们那一身被无边无比,冷酷无情的大沙漠培养出来的悍不畏死的精神。
更是要狠狠的打压下,他们那种妇女儿童皆可为兵的骑兵上的优势。不给他们任何卷土重来,反复崛起的机会,让大清国以后的帝王,都不需要再为了蒙古的事儿担忧。
所以此时此刻,一手导演出来这个结果,很是厚脸皮的康熙皇帝,面对满心忧愁的太皇太后,若无其事的安慰道:“皇祖母不用担心,这也是个好事儿,科尔沁人现在的生活,一天天变的更好起来。而且,科尔沁的语言和信仰是很难有变化的。”
“至于皇祖母担心的,科尔沁和东北老家婚俗方面会有的改变,这个孙儿也想过,确实是不可避免,只能是提前做好完善的准备。”
太皇太后思索片刻,没有说话,只轻轻的叹了口气。她岂会不明白,皇帝孙儿的朝廷在科尔沁的这些变化里面扮演的角色?
可这心里头纵是再明白,她也万分清楚,此事涉及国家大事,她们妇道人家即使再烦恼再不忍,也只能在京城里头眼巴巴的望着科尔沁的方向。
她们能够做的,也只是和现在对待这些汉家女儿们的策略一样,让科尔沁的当家福晋们提前做好准备,把这些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康熙皇帝见太皇太后接受了现实,心里暗暗的舒了一口气,“皇祖母,科尔沁那边你不要担心,孙儿会看着。而且科尔沁一般都是以门当户对的聘婚为主,和中原这边的情形差不多,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一向都是快的很。”
“孙儿心里最担心的是东北老家那边,让那些佐领贝勒老王爷们放弃栓婚的权利,估计比当年在老家开发黑土地还要艰难。”
自从铁木真大汗进军中原后,蒙古各部几百年来都深受汉家风俗的影响,现在已经很少有以前粗鲁的抢婚风俗了,都是以“多求则贵,少求则贱”的聘婚为主。即男方要到女方家多次求婚,来显示他的决心和对女方的尊重。
因为在蒙古,有女儿的父亲都认为,“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
择喜日迎娶的时候,除了有男方到女家投宿娶亲,和女方亲友抢新郎官帽子的婚俗以外,主要是以夫妻二人到男方家后,在当地喇嘛的主持下,共同拜火为主要仪式。
所以科尔沁目前可以说是,既没有中原这边的男女大防“三从四德”等等约束,风气开放自由;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婚礼仪式,子民们朴实好学,生活富足。估计将来也都不需要做什么改变。
这也是科尔沁越来越吸引汉家文人前往游山玩水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东北老家的满洲婚礼习俗,虽然没有了“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收继婚风俗,以及“指腹为婚”的习惯。可是,他们同时也没有了肃慎时代的“插戴”,和女真时期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的婚俗。
他们还是以入关前的正经栓婚为主。青年男女婚嫁必须严格遵循,满清入关以前的军事化政治化管理。
也就是说,东北老家那边自由民八旗儿女的婚姻,必须上报各牛录章京或者佐领;贵族子女的婚事要上报给各主旗贝勒。换言之,八旗父母互相同意儿女们的婚事是没有用的,需要佐领和贝勒的同意才可以正式完婚。
而不是像在京旗人家的婚嫁这样,虽然也还是需要上报给佐领的,但只是走个形式过场而已。
康熙皇帝只要一想到,不久的将来,他又要和那些倚老卖老的老王爷们扯皮打嘴仗,就习惯性的头疼不已。
太皇太后看到皇帝孙儿苦哈哈的皱巴着脸,就和五阿哥被他太子二哥派人盯着,每天不得不老老实实的转圈圈减肥的模样儿差不多,忍不住笑了出来,心里因为担心科尔沁的烦闷瞬间消散不少。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嘿嘿,对“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理解,一个是对“其母”的意思,“其母”不是儿子的亲生母亲,而且多为年纪要比自己还小的后母。在满洲传统观念中,男子不能把自己家族的寡妇“收养”照顾,就是让外人家笑话。收养,就是娶回家的意思。
后来, 皇太极受到中原汉族文化中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颁布谕旨,对收继婚永行禁止。满人入关后也渐渐地没有了姑姑侄女同嫁一人的事儿,一直到同治皇帝娶了皇后阿鲁特氏以后,又纳了她的庶出姑姑为妃。
第129章 飞机
和太皇太后又聊了会儿; 心里头舒坦多了的康熙皇帝看了看慈宁宫的自鸣钟; 发现已经有一点半多了; 挂念着应该已经醒来,在等他一起用晚膳的儿子,康熙皇帝就和太皇太后告退出来; 回了乾清宫。
晚上七点的时候; 康熙皇帝就收到了三格格这些日子的所有情报。
一脸疑惑的又认真的看了几遍这几张纸上的一段话; 仔仔细细的琢磨了一番后,他终于明白过来这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瞳孔不由的就是一缩,心神震动。
“打小身体不好; 父母听从家里长辈的说法; 把他当女儿家养; 性情怯懦。五岁遭遇惊马昏迷; 醒来后性情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讨巧喜人; 受尽父母宠爱。”
作为一个有着重生儿子的父亲; 此番反应过来的康熙皇帝很容易就猜测到,这个有着婚约在身,还胆大包天的勾引他女儿的不轨之徒; 很可能也是一个附身的人。
拿着这些情报; 心里头思考怎么处理此人为好的康熙皇帝,慢慢的踱步来到儿子的毓庆宫。
毓庆宫里头,小阿哥们为了可以尽快听到心爱的小故事; 正在积极的配合着宫人们的伺候,进行沐浴梳洗。而胤礽则是在他的书房里头,专心致志的翻阅玩具处四个院子这两天的实验进展报告,以及神机营新进士兵的考核成绩。
康熙皇帝示意宫人们都不要声张,问清楚儿子当下单独在书房后,就自己敲了敲书房门。
听到敲门声,想到自己刚才对魏忠的交代,胤礽以为是弟弟们有什么事儿宫人们拿不定主意,就在里面回应了一声“进来。”
康熙皇帝进去之后,机灵的魏忠小管事在梁大总管的示意下,麻溜的上前把书房门给关好,和梁大总管一起守在书房门口。
听到开门声从报告里面醒过来,察觉到进来之人的气息好像是自家皇阿玛的胤礽,抬头一瞧,还真的是康熙皇帝。
微微有些吃惊的少年太子赶紧起身行礼,又拿过一个没用过的崭新玻璃杯,倒了一杯他惯常备着的奶…子茶递上前,最后才瞅着明显心情不渝的康熙皇帝,疑惑的问道:“皇阿玛,可是有事儿?”
康熙皇帝简单的“嗯”了一声,把那张纸递给儿子,端起儿子亲手倒给他的奶…子茶慢慢的品着。
胤礽看过这份情报后,虽然也察觉到这个少年郎的来历有问题,可是让他反应最大,睁大一双桃花眼说不出来话的事儿却是,这个少年郎和他表妹的婚姻,居然是因为他六岁那年带着他五岁的表妹偷偷逛青楼引起的。
情报上面对于这个匪夷所思的事儿写的很清楚,那个少年郎当年给予父母的解释是,他对大清国的青楼非常好奇,想去看看。
康熙皇帝发现儿子一副目瞪口呆哑口无言的模样,反而笑了出来,“皇阿玛还以为能有你们这番机遇的,都是像你这样有着大功德加身,或者是阿茹娜这样带有任务在身,实在是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类无知好色之徒。怪不得这天下的老百姓都说苍天无眼。”
胤礽无奈的捏了捏眉心,实在是无话可说。也许这个少年郎当年真的就是一时好奇,想去看看。但是,青楼那就是一伙儿被亲人买卖或者是被拐卖,身世可怜的姑娘家们卖身求生的地方,有什么值得一个正常人好奇的想去看看?
她们也是人,不是游乐场里面供人随意观赏的猴子孔雀。、
你可以看不起她们,认为她们自轻自贱;也可以同情她们,对她们的遭遇唏嘘几声;还可以做个大方豪爽的客人,送她们一些银子花花,毕竟有卖就有买,公平交易。
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同族,怎么可以拿她们当成稀奇的“怪物”一样,好奇的去看看?
胤礽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人的想法,他也不想对此作出什么评价,更不想浪费时间去追究他来自哪个世界等等,“皇阿玛,这个事儿您直接处理就是,儿臣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