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摄的内容是在京城的街头采访,整部电影的制作费用不到3万元。

正是这么一部制作粗糙的纪录片,寄往戛纳电影节后,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京城电影学院甚至不打算派人去戛纳,因为学校没有这个资金预算。

比如葛尤去戛纳参加电影节,一切花费都是制片方承担,不用花自个的钱。

那这部纪录片怎么办呢?

是京城电影学院出钱,还是京城青年制片厂出钱,你总不能让人家戛纳电影节出钱吧。

戛纳电影节从开幕到颁奖总共是两周时间,就算是卡着点最后几天再去,这一来一回的机票,加上在法国的吃住,两三万块是跑不掉了。

这部片子的成本还不到3万块,又没办法在影院放映收回投资。

再说,本来就是一部学生作品,重在参与,没想着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学校不太看重,虽然戛纳电影节的组委会发来了邀请函,电影学院还是不愿意出路费。

反正在国内也能知道获奖的消息,何必派人过去呢,万一没拿奖不是浪费了。

这时候,两三万算是不小的数目了,电影学院的经费也很紧张,主要还是不够重视。

“学校真抠门,万一得奖了连个领奖的人都没有。”林晓玲不满道,“我们几个学生还想在学校里募捐呢,凑够钱去法国,不过没人愿意捐钱。”

这毕竟是晓玲同学的第一部作品,费了不少心血,抱有很大期望。

“想什么好事呢,你们去国外风光还想别人给你们捐钱?”林子轩哭笑不得道。

“这是一种荣誉啊,获奖了也是学校的光荣,那些校领导整天吃喝有钱,到这儿就没钱了,真是一帮官僚。”林晓玲埋怨道。

“别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官僚不都是坏人。”林子轩摇头道。

“我说的是事实,老哥,你没听现在社会上的顺口溜吗?”林晓玲活灵活现的说道,“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类人做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五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六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解馋……”

顺口溜虽说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越来越严重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二章狼来了

对于林晓玲的抱怨,林子轩就是听听。

他不会出钱让妹妹跑一趟戛纳,过过电影节的瘾,他现在是不差那点钱,可也不能这么败家,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再说,林晓玲的年纪还小,性子不成熟,太惯着不好,还要多多磨练。

不过他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葛尤在戛纳的时候注意一下,要是那部纪录片获奖了,就把奖杯什么的带回来就行了。

在张亿谋的劝说和催促下,葛尤答应了与巩莉一起前往戛纳电影节。

“要不让晓玲和我一起去得了,我不懂外语,晓玲还能给我当个翻译,算是我雇的人。”葛尤提议道。

“多个人制片方那边不好交代,人家肯定给你请了翻译,就别麻烦了。”林子轩拒绝道。

葛尤如果带着林晓玲,《活着》的制片方就要多出机票和食宿的钱,对他们来说虽然不多,却容易造成误会,以为葛尤耍大牌什么的。

这时候,演员还不时兴带助理,尤其是葛尤,是个讲究人。

什么是讲究,该拿的就拿着,不该拿的绝不沾手,自个管好自个的事,不给人添麻烦。

林子轩同样如此,他宁愿自己掏钱让妹妹去戛纳,也不愿让《活着》的制片方误会葛尤。

“那行吧,我在戛纳估计也没事,那个纪录片要真获奖了我就去领,好容易出趟国,总要拿回个奖杯不是。”葛尤玩笑道。

“尤哥,你还是先琢磨个最佳男主角的获奖感言吧,别到时候没准备了慌张。”林子轩提醒道,“我觉得挺有希望的。”

“人外国那么多好演员呢,我肯定没戏,就是去凑个数。”葛尤心态平和的说道。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没学过正规的表演技巧,葛尤一直对自己的演技不太自信。

相对于《活着》在演艺圈造成的风波,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在苦苦挣扎之中。

过年后,姜闻借了一些钱,闻隽从香江汇过来一部分,总算是把片子拍完了,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片子拍到现在,总不能半途而废。

大家再努力一把,把片子弄完,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林子轩正在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甲方乙方》。

在韩三评的大力推动下,京影厂用人力物力作为投资,折合成50万人民币,和好梦公司合作,《甲方乙方》的总投资达到了250万。

在国内的电影行业,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拍摄资金了。

几年前,米佳山拍摄一部《顽主》才花了80万,如今物价涨了,演员的片酬涨了,那时候葛尤的片酬是800块,现在都要15万了。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

林子轩让姜闻使用京影厂的剪辑室,大家现在是合作关系,价格相对便宜些。

有了《活着》的前车之鉴,姜闻在剪辑的时候收敛了不少。

想想看,就连张亿谋那样大导演的片子说禁就给禁了,姜闻即便再有自信,也不敢说自己比张亿谋还强大,总局会对他网开一面。

拍电影毕竟不是自娱自乐,最终还是要给观众看,这里是指国内的观众。

说实话,外国人看华国的电影大多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他们不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就不能真正的明白电影所表达的含义。

虽然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可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华国人才能懂得《活着》讲述的故事,才能产生共鸣。

姜闻想的是片子既能在国内上映,也能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拿奖。

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他还是想在电影节上拿奖,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总想有点艺术追求,不留遗憾。

“我就打算这么肆意的放纵一回,这辈子也就值了,不然觉得活着特没劲。”在剪辑室里,看着前面幕布上流动的光影,姜闻深沉的说道。

然而,以林子轩对他的了解,姜闻想要放纵的恐怕不止这一回。

四月底,林子轩参加了总局的一场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颇为热闹,参加的都是电影圈的大佬们,有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有电影院的经理,还有电影方面的专家学者。

京城里几家民营影视公司也在被邀请之列,只是不怎么受到重视,只能旁听。

座谈会的主题是如何提振华国的电影市场,以及如何应对引进的国外商业大片。

1993年是华国电影市场最为低迷的一年,低迷到什么程度,数据最为直观。

1990年全国的总票房是22亿,1991年是23亿,1992年是20亿,1993年是13亿。

在电影产量上,每年拍摄150部左右的片子,但真正有市场号召力,赚钱的片子只有几部,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兴趣锐减,电影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让华国电影走出困境,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看电影,总局下发了一份文件。

允许影院每年以分账的形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以前华国也进口过国外的电影,不过是用买断的方式,每部电影的买断价最高2万美元。

这种低廉的价格根本吸引不了国外片商的兴趣,买回来的都是一些品质不高的老电影。

这次采用分账的方式,分账的比例是外方片商和华国电影公司共拿总票房的百分之四十六,省市级的电影公司拿到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间,剩下的为影院所有。

如此一来,一部电影在华国的票房越高,外国的片商分到的钱就越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会把国外高质量的商业大片拿到华国上映。

这些国外大片能把观众吸引进影院里来,国内的票房攀升,华国的电影市场繁荣起来。

与此同时,国外的大片会对国产电影造成强烈的冲击。

国产电影只有提高影片的质量,学习国外先进的拍摄手法和宣传手段,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这也是总局的意思。

用鲶鱼效应激活华国电影行业的竞争力,要么生存,要么淘汰。

林子轩很清楚,对于国内的电影行业来说,这一次真的是狼来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三章时势造英雄

座谈会上都是业内人士,很清楚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之间的差距。

这件事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各方为了利益争论不休。

影院方面坚持要引起好莱坞大片,他们不去管电影厂的死活,有了好莱坞大片就有了票房,他们能分到更多的钱,影院才能存活下去。

否则观众越来越少,电影院没有人,只能关门歇业了。

事实上,采用分账方式引进国外大片的建议就是影院方面提出来的,得到了总局的支持。

然而,这对电影厂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

观众为什么对国产电影失去兴趣?

一个是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抢占了电影观众,能在家里免费看电视为什么要到影院花钱看电影呢,国产电影又不好看。

还有就是录像带的流入,让华国百姓看到了国外的大片,他们更没有兴趣看国产电影了。

所以说,根本原因还是国产电影的品质不高,内容说教严重,没有大场面,不够刺激。

一句话,国产电影和这个时代脱节了。

这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那时候国家指导拍电影,不讲求市场,也不在意观众的喜好,都是宣传片和艺术片,把市场给做死了。

现在观众开阔了眼界,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买帐了。

华国的电影行业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过各大电影厂还想继续挣扎下去,不想这么快和好莱坞大片硬碰硬。

他们极力反对引进好莱坞大片,观众一旦看惯了刺激的大片,国产电影更无人问津了。

竞争说的好听,可拿什么竞争?

好莱坞大片的投资都是上千万美元,国产电影的成本才几百万人民币,没有钱,没有技术,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