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在华国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生活空间》中播出。

电视节目讲究效率,生产周期短,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周到两周左右。

比如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半个月一期,在这半个月内要邀请嘉宾,搜集嘉宾的信息,拍摄有关嘉宾的短片,还要制定采访的话题等等。

不可能像拍电影那么的细致,和电影相比,电视节目就相当于是流水线作业。

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拍摄,三天时间剪辑,然后就会播出。

林子轩和林晓玲一起看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

前面十分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蕊蕊和峰峰之间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姐姐在这个家庭里处于劣势。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进行说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滚,并把衣服弄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这种胡闹的行为只得到了母亲的埋怨和父亲的阻止。

“妈妈不喜欢我,她总是和弟弟说悄悄话,她不喜欢我。”蕊蕊这么说道。

在短片的结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蕊蕊突然爆发,哭诉着母亲不喜欢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后只能听到小女孩的哭泣声。

二十分钟的时间没有展现太多的生活细节,在剪辑上重点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吧,把蕊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拍下来了,她其实就是想多一点父母的疼爱,并不是在胡闹,我在旁白里都说了。”林晓玲回应道。

“算了,你别管这件事了,好好学习吧。”林子轩叮嘱道。

他意识到,这部短片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反响,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许会引起讨论。

再说了,短片播出后还可能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过仅仅从纪录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错。(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国考元年

无论是王钟军的营销计划,还是林晓玲的短片暂时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这时候华国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叫做考公务员。

1994年8月,华国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城市里的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怀疑的态度,就连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观望。

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着考试就能到政府机关工作,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形式的科举考试。

国家人事部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招考。

在此后的几天内,有将近一万四千人进行咨询,报纸上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一时间,考公务员成为热门话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有关系的能分配到好单位,没关系的只能服从安排,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公务员。

这和高考一样,一场考试改变一生。

报纸上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还存在着质疑的声音。

他们质疑这种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真的能选拔出可用的人才么,会不会只录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试的内容会不会成为新的八股文。

慕姗姗最新一期的《文化访谈》邀请了华国国家人事部的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领导小组组长来回应质疑。

《文化访谈》有时候会肩负着宣传国家政策的责任,考公务员和文化有渊源,起源其实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破除了门阀权贵对人才的控制,给寒门子弟创造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而且,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对的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节目成为了华国电视台的一个招牌,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中高层人士的关注,成为他们必看的电视节目。

访谈的对象有大企业老总,有著名学者,有国际明星,还有政府官员。

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是其他节目不能相比的,慕姗姗并不仅仅问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这些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能让观众有所收获。

比如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还包括像这次的国家政策。

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这种公务员考试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考完试之后还要不要托关系,这是不是铁饭碗,如果在机关单位干不好会不会被辞退等等。

这些问题慕姗姗都会代替百姓问出来。

林子轩颇为感慨,这就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家第一考”,据说京城公检法部门的书记员职位录取169人,报考人数有四千多。

在这个年代,机关里的公务员下海经商,但也有人通过考试进入机关工作。

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的变革时代,只要抓住机遇就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

华国电视台,林子轩接了慕姗姗,两人开车回家。

“这回的节目收视率创新高,看来大家对考公务员都很关注,你说这算不算是官本位思想?”慕姗姗谈论道。

在华国的确存在着官本位思想,以做官为尊贵。

不过,这种话题慕姗姗不可能在节目中提起,属于封建糟粕,在新时代,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官员都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至少宣传上是这么说的。

“当初刚毕业那会要是有这机会,我也去考了,这可是鲤鱼跳龙门啊。”林子轩感叹道。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在机关单位上班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说出去好听,找对象容易,还有机会捞好处。

“那你现在还不是下海了?”慕姗姗反问道。

“这个体制啊,就像是一只鸟笼子,笼子里的鸟儿想飞出去,笼子外边的鸟儿想飞进来。飞出去的鸟儿向往着自由,飞进来的鸟儿得到了安稳。”林子轩比喻道。

“看不出你还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慕姗姗取笑道。

“那是,我这人隐藏的深,一般人可看不出来。”林子轩说笑道,“今儿有人要送几件老家具过来,咱们要快点回去。”

“就是上次冯哥说的那朋友?靠谱么?”慕姗姗怀疑道。

“放心吧,见过两次,人家在这行混了十来年了,老藏家了。”林子轩保证道。

冯晓刚介绍的人叫马末督,八十年代就搞收藏,现在手里有不少稀罕的藏品,在古玩圈子里名声不小,还出过一本讲陶瓷的书。

林子轩和马末督见过两回,请他帮忙在圈子里收几件老家具。

这年头,老家具卖不出价钱来,主要是市场没有炒热,还处在培育的阶段,等到华国的拍卖行兴起之后,这价格就上去了。

事实上,很多古玩价格疯涨的原因就是拍卖行在后面推波助澜。

林子轩和慕姗姗回到四合院,马末督带着工人正在外边等着呢,这人不到四十岁,带着老京城人的做派,礼数足,讲规矩。

他这次带来四件老家具,桌椅茶几,应该是一套,东西看起来不错。

林子轩不太懂,想来马末督不会骗他,本来就没多少钱的东西,不值得。

他请工人把东西搬到屋子里,招呼马末督到客厅里坐着,大家喝茶聊天。

马末督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讲起古玩行的掌故很有一套,让人听起来不觉得乏味,不过他一直不提老家具价钱的事儿,让林子轩觉得有古怪。

“马哥,你这是有事啊?”林子轩疑问道。

“这个啊,还真有点事。”马末督沉吟道,“我在电视上看了《文化访谈》,小慕主持的真好,我就琢磨着能不能上去讲讲古玩收藏,这也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林子轩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看上《文化访谈》的影响力了。

如果能在华国电视台的节目上讲收藏,那他在古玩圈子里就更有名声了,就目前而言,电视上还没有类似讲古玩收藏的节目。(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章公平

这一年,马未督只在古玩圈子里有名号,不被大众所熟知。

再说了,他不是正经研究文物的,而是野路子出身,他以前在工厂开机床,后来做了文学杂志的编辑,业余时间搞古玩收藏。

在古玩圈子里,他算是一个藏家了。

只是这种称号得不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就是私下里的称呼。

文物收藏这个圈子也分为专业的和业余的,真正懂行的大家都在故宫博物院呆着呢。

次一点的也在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所,或者大学里的考古专业。

马未督说到底只是一个古玩爱好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离真正的专家学者还有不小的距离。

他很想成为专家,挤进那个专业的圈子里去,不过人家不带他玩。

他现在不缺钱,缺的是名声,那些专家不搭理他,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出名,让大家都认识他,知道他是一位藏家。

他已经不满足于在古玩圈子里自娱自乐了,他要走进大众的视线,甚至想建一座博物馆。

你们不带我玩,那我就自己玩出名堂来。

然而,一个搞收藏的想出名并不容易。

马未督尝试写书,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收藏知识,可惜这不是一个全民寻宝的年代,对古玩感兴趣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忙着下海经商呢。

至于到大学里讲座,他倒是想去,可没有大学邀请。

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专家的头衔,他要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故宫博物院当研究员,想要到大学讲座很容易。

当然,如果他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全世界独一无二,那他也能出名。

就在这个时候,林子轩找了过来,想收几件老家具。

这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儿,朋友介绍过来,收几件老东西,他帮着掌掌眼,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