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有些事情的确是发生了,还在人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恒久的回味。

看完后,在座的每个人回想着这部片子带来的感触,它像是涓涓细流,不会让人震撼,只是留有余味,让心底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为谁惆怅?是为剧中的人物,还是自己?

说不清楚,好的电影就是如此,能让人有触动,有共鸣。

韩三评转头看了看林子轩,他知道这次林子轩又成功了,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至于能达到什么高度,他还拿不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定位

看完《小城之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但好到什么程度,不好评价。

这不是说在座的人不专业,不懂得鉴赏电影,而是一部影片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时间无情的冲刷下,绝大部分电影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才算是经典。

比如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的电影界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不算高,普遍的共识是姜闻拍出了新意,不过这部片子在国产电影中的具体定位还拿不准。

有人觉得姜闻突破了第五代导演的困境,给国产电影带来了新气象。

也有人觉得姜闻偏离了艺术创作的轨道,过于颠覆传统,不是正道。

这样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趋于一致。

等到二十年后,就能大致判断影片的地位,五十年后,会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被写进华国电影史里,盖棺定论。

《小城之春》刚刚被拍出来,没有人会匆忙下定论说这是一部能流传下去的经典。

各人根据自己的印象泛泛的谈论了影片的镜头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以及演员的表演。

俞菲鸿成了一个惊喜,陈导明和王志闻的精湛演绎大家认为理所当然,俞菲鸿还很年轻,在这部片子里挑起了大梁,成功塑造了周玉纹这个寂寞少妇的形象。

有人甚至觉得她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巩莉。

当然,只是有可能,能不能成为巩莉还要看她今后的作品和表现。

演员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如果她以后碰不到好的角色,那就只能泯然于众了。

大家对田状状表示了祝贺,从九三年起,田状状四年没有拍片子,一出手就是一部佳作。

这部片子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同样功不可没。

作为电影理论家,郑洞添对《小城之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觉得这是对传统的回归。

这些年来,从第五代导演开始,华国电影人一直推崇西方的电影,文艺片模仿欧洲电影,商业片借鉴好莱坞模式,唯独没有了自己的传统。

这种传统是华国前几代导演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和华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吸收和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可以,却不能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拍片子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缺少了文化气息。

《小城之春》里就有传统的东西,这个需要现在的电影工作者仔细体会。

郑洞添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还是电影局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在电影理论上颇有建树,在国内电影圈子里有不小的影响力。

这是前辈级的人物,他这么说就是给这部片子一个定位。

倒不是因为他是这部片子的挂名导演才这么说,这是郑洞添的真实想法。

而且,他的这番话肯定会传出去,其他人听过后就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在这件事上和郑洞添闹出矛盾,电影圈子真的不大。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这是郑洞添有意为之。

这次的内部放映非常成功,两天后影片送到总局过审,还需要郑洞添在圈子里的影响力。

“这次多谢郑教授了。”散场后,林子轩致谢道。

“咱们说好的,出问题我来担着,有荣誉也是我的。”郑洞添笑着说道。

这就是玩笑话了,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状状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导演奖什么的,明白的人都不会算在郑洞添的头上,那只是一种虚名。

以郑洞添此时的地位,不怎么在乎这种虚名,他更多的是一种对田状状的保护。

在电影圈子里,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帮助,这同样是华国电影的传统。

两人闲聊了几句,谈到了林晓玲。

郑洞添觉得林晓玲应该上完研究生再出来拍片子,那时候无论是对电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趋于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弯路。

现在的林晓玲还不太成熟,恐怕会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电影学院,郑洞添是导演系研究生导师,让林晓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郑洞添强调年轻导演要积累,有耐心,等待机会,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么,只是,他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学校里学理论,有了点经验就想着找资金拍片子,在国际影坛上扬名。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咱们国内的女性导演不多,我觉得小林有这个潜力,能拍出好片子,你这个做哥哥可要多看着。”郑洞添交代道。

林晓玲自从拿了毕业证后开始弄她从香江带回来的素材,那些在香江采访的影像。

这部纪录片的场景囊括了香江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采访的对象包括香江本地人,内地人,外国游客等等,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

林晓玲没有告诉那位假扮记者的小导游问什么问题,小导游觉得好玩,问的话题很随性。

基本上是想到什么问什么,这就让纪录片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带着活泼和俏皮。

林晓玲在其中夹杂着媒体对香江回归的新闻报道,还有各种娱乐小报。

有一张正是葛尤和林子轩被报道的报纸,从报纸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

她想反映的是回归前夕整个香江的状态,不是以一种政府的官方态度,而是私人的视角,和官方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林晓玲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个名字,叫做《下一站,香江》。

这是她一时兴起弄出来的东西,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剪辑,就当是给自己练手了。

林子轩看了觉得还算有意思,林晓玲在纪录片方面有才华,很会把握角度。

这部纪录片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十年后再来看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二十年后的话,林子轩觉得会成为很有意义的影像资料。

这就是纪录片的作用,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而是留给后来者的一种纪念。(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一章戏里戏外

《一声叹息》剧组,张国粒把林子轩拉到一旁,说起了一件事。

“小林,你有没有觉得晓刚和徐繁俩人之间有点那什么……”张国粒不确定的说道。

“什么?俩人闹矛盾了?不可能吧,我看不是好好的么?”林子轩不解道。

“不是矛盾,你觉得是不是俩人有意思了。”张国粒提示道。

“你说这个啊,这个我真不太清楚,你还是问冯哥吧。”林子轩推脱道。

“你要给我说清楚,不然我心里没底。”张国粒抱怨道,“以前忙,就没注意,这次拍戏才琢磨出来,你们知道了也不告我一声,太不够意思了。”

他们聊的是冯晓刚和徐繁之间的事儿。

这两人合作了几部戏,关系慢慢亲密起来,以前只是悄悄的互相照顾,现在越来越明显了,剧组里的人都能看出俩人的关系不一般。

对于林子轩和葛尤这种好朋友来说,这不是什么秘密。

目前冯晓刚和妻子还没有离婚,自从冯晓刚当了导演后,工作忙了,经常外出拍戏,一去就是小半年的时间,夫妻间聚少离多。

他们倒没有闹出什么矛盾,就是感情变淡了,这是演艺圈婚变的主因之一。

林子轩清楚这件事,可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没必要插手进去,还是顺其自然吧。

有意思的是冯晓刚的妻子知道后,不吵不闹,听之任之,就这么拖着,让冯晓刚觉得挺愧疚,不好意思说出口。

这么僵着,冯晓刚和徐繁特别难受,觉得怎么做都不合适。

他们俩人这算是婚外恋了,正好和《一声叹息》这部片子的主旨吻合,想必冯晓刚拍片子的时候感触很深。

“感情的事儿谁都说不清楚,咱们还是别掺和了。”林子轩感慨道。

“那你还让他导这部戏,这不是火上浇油么?”张国粒不解道。

“张哥,这不是我要求的。”林子轩解释道,“当初是你让我想个好本子,我就把《小城之春》给改编了一下,放到了现代,你看了觉得好,就拿给了冯哥,要两人合作一把,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吧。”

“我那不是……”张国粒琢磨道,“得,这事还赖我了,我当时不知道啊。”

“没事,冯哥这时候拍这部戏正在状态,有生活。”林子轩安抚道,“大家都是专业人士,别太在意这个。”

“我怎么可能不在意,每次看晓刚的眼神都感觉透着古怪。”张国粒郁闷道。

在《一声叹息》里,张国粒和徐繁扮演夫妻,碰到了刘焙扮演的情人,张国粒在妻子和情人之间来回奔忙,狼狈不堪。

这大概就是冯晓刚面临的境况,他对此深有体会,这部戏他是真的用心在拍了。

张国粒虽然是好梦公司的一员,可他戏约不断,非常忙碌,大部分时间都在片场,也就是平常抽时间大家在一起聚聚。

所以他对冯晓刚和徐繁的事情知道的不多,只知道大家都是好朋友。

这次拍《一声叹息》,他才琢磨过来,能看出冯晓刚和徐繁之间不一般,超出了友谊的范畴,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这让张国粒颇为尴尬,他和徐繁扮演夫妻,难免有亲密的举动。

每当这个时候,他下意识的就想看看冯晓刚的反应,老是处在心不在焉的状态。

这种感觉很对路,在影片中,张国粒就应该是这种状态,就算是和妻子有亲密举动的时候,心里想着的还是情人。

而在和情人相处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妻子和孩子。

虽然演戏的状态对了,但张国粒还是有点放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