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零三章深谈
李桉这个人看起来很温和,说话不急不躁,内心里却很坚持。
他要为影片的质量负责,也是不想拍一部烂片,坏了自己的名声,毁掉心中的武侠梦。
由于时间太晚,大家只是交流了一下意见,没有深谈,明天还有机会。
回到房间,林子轩考虑了李桉的想法。
按照李桉的要求,要请香江的制作班底,包括武行和幕后工作人员,这个花费肯定不菲。
林子轩做过了解,在香江,一部武侠片,仅仅是武行就需要至少一百万美金,这一百万美金包括了一部电影里所有的武打戏份。
香江的武侠片都是这么拍的,导演拍文戏,武戏承包给武行来拍。
再加上香江的工作人员,以及配角演员的片酬,估计会占去投资的三成以上。
林子轩自然想用内地的工作人员,片酬低不说,还能让他们参与到这种大制作之中,增加经验,为以后独立拍摄国产大片做技术积累。
使用香江的制作团队好处是他们在工作习惯上和好莱坞的制作模式接轨。
像是摄影、音效和特技等和好莱坞方面沟通的非常娴熟,没有太多障碍,他们了解外国观众喜欢看什么,能够让影片更为国际化。
这应该是李桉选择香江班底的原因。
李桉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导演,在宝岛他使用宝岛的制作班底,到了好莱坞就使用好莱坞的制作班底,他觉得当地的工作人员了解当地的文化,做出来的东西地道。
他不会把宝岛的班底带去好莱坞,那样拍出来的就不是纯正的西片了。
这次拍武侠片,他要用香江的制作团队,就是想拍出地道的武侠片味道。
这一点林子轩可以妥协,只要影片在大陆拍摄,大陆的工作人员就能参与进去。
想要影片在北美发行,好莱坞电影公司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还要是大公司,小公司宣传和发行的能力有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和李桉达成初步的协议后,林子轩就要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进行接触了。
第二天,拍摄继续。
李桉找了一位助理带着林子轩一行人参观片场,大致了解好莱坞的拍片流程。
这部戏才刚开机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们趁着冬天没来之前把外景拍完,剩下的戏份就能在摄影棚里进行了,总计要拍摄五个月左右。
如果把后期制作的时间算进去,李桉要到九八年下半年才有档期接手《卧虎藏龙》。
“按照这个规划,就算李桉答应,《卧虎藏龙》的实际拍摄也要到九九年才能开始,咱们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林子轩说笑道。
“好事多磨嘛,有时间能好好的琢磨琢磨角色。”陈导明毫不担心道,“我觉得李桉是想拍一部不一样的武侠片,他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确实是这样,昨天大家聊了聊香江的武侠片,李桉虽然没有明说,不过却不怎么看好。
武侠片一看武打,二看摄影,或者说打的漂不漂亮,拍的好不好看。
李桉对香江武侠片的摄影和打光法不是很有兴趣,他想拍的和那些片子不一样。
比如以前的武侠片拍轻功,镜头都是从下往上拍,让人感觉飞的高,同时也能避免镜头中出现威亚,李桉觉得应该从上往下拍。
在空中用俯拍的视角,让观众看到演员起身、落地和飞翔的整个过程。
这样画面既能保持优美,又不失动感和野性,轻功就是要动起来,飞檐走壁,一气呵成。
如此才能给观众一种新鲜感,否则就会觉得动作不够美,没有韵律和节奏。
在好莱坞拍戏很讲究规律,每天按照拍摄计划进行,很少有加班的现象,因为在好莱坞加班的费用很高,尤其是大明星,合同里规定好了每天的拍戏时间。
到了时间,大明星就会离开参加其他的活动。
收工后,李桉继续和林子轩谈,这次谈的是资金问题。
徐立公对《卧虎藏龙》有一套筹资计划,那就是向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需要有抵押物,这个抵押物是一纸合同。
他们准备在电影没拍之前,就把《卧虎藏龙》的海外版权预售出去。
这个预售不是直接拿现金,而是和海外片商签订发行合同。
然后,拿着预售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做法在华国国内或许不常见,就像是空手套白狼一样,但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香江,这么大笔的银行贷款一定要有保险公司出面担保,才能借到款项。
而保险公司愿意作保的先决条件,除了对李桉等人的信任外,就是要影片的版权先行预售,将来再交片。
拍完电影,李桉把片子交给当初预售的买家,拿到付款再还给银行。
这个流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是谁都能这么做的,如果不是李桉这个名字,电影的海外版权或许根本卖不出去,保险公司也不会承担这个风险。
这就是影响力,他们相信李桉拍的片子能赚钱,才会买账。
林子轩并不反对这么操作,当初他拍《京城人在纽约》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只是那时候用的是华国电视台的贴片广告做得抵押。
好梦公司能拿出三百万美金的资金启动这个项目,剩下的资金向银行贷款。
不过,贷款就要受到制约,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拿到预售合同的片商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监督影片的拍摄进度,以防出现意外。
前两晚谈的不错,双方在关键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大家放松下来。
第三天晚上,李桉抽时间看了《小城之春》这部影片。
他对陈导明和俞菲鸿等人的表演颇为赞赏,这部片子和他以往的片子有契合之处,都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表现东方的传统文化。
不过,如果是李桉的话就不会这么拍,他会拍的更富有激情。
尤其是周玉纹和章志忱之间,两个旧情人见面,干柴烈火,轰轰烈烈,他会更多的表现男女之间****的挣扎和妥协。
或许结局不变,但中间的过程肯定不一样。
每个导演对同一个故事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拍出不同的感觉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获奖之后
林子轩一行人在片场呆了五天,随后返回了国内。
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由于项目还没有开始,更细的东西暂时无法确定。
比如和哪些公司合作,贷款的操作流程,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选择,这都要慢慢来。
他们谈妥了大致的方向,接下来会有其他人去做,不需要亲自跑这些杂事。
李桉拍完手里的片子,大概九八年下半年会来大陆一趟,一个是看外景,一个是选演员。
选好演员后,需要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训练,包括武术基础的训练和古代各种礼仪规矩的培训,这虽然是一部武侠片,但细节不能出现大的纰漏。
《卧虎藏龙》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不能超出背景来讲故事,那样显得不够真实。
李桉这边的联系人是一个叫做詹姆斯的老外,詹姆斯是李桉在好莱坞的制片人,和投资商打交道都是由他负责。
林子轩准备把后续的工作让于东接手。
这是一个了解好莱坞运作模式的好机会,有了这次的合作,以后就有了和好莱坞片商沟通的经验和渠道,不至于太过被动。
林子轩看重的是这种经验,不光是《卧虎藏龙》一部影片,这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在国内,《小城之春》获得金狮奖的热度降了下来。
拿到威尼斯影后的俞菲鸿一直没露面,田状状又不能访问,媒体找不到焦点人物,只能采访王志闻和张国粒等人。
记者总感觉没抓住重点,不够尽兴。
于东从威尼斯回来,《小城之春》卖的不错,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十几万美金。
这就是拿奖和不拿奖的区别,不拿奖的话或许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这种片子不是奔着票房去的,它不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
当初林子轩就和田状状说过,你不用考虑票房的问题,要是一会考虑票房,一会考虑怎么花钱,那就没法拍了。
动机越纯粹,拍出来的电影效果就越好。
《小城之春》在国内上映肯定不会有多少观众,大家刚开始可能是因为对陈导明这些演员感兴趣才走进的影院,不过能坚持中途不退场就不错了。
那么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是文艺片,怎么能在国内拿到五千万的票房。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个是他拍的题材敏感,迎合了观众的心理,加上影片的情节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于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
文艺片不能说是票房差的代名词,但大部分文艺片都是票房惨淡,只有个别大导演的片子才会具有票房号召力。
这些考量林子轩在拍《小城之春》前就想到了,现在既拿奖又赚了钱,超出了他的预期。
俞菲鸿回到京城,参加的第一个采访节目就是《姗姗访谈录》。
这是自己公司的演员,林子轩不会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媒体,而且,俞菲鸿会在《姗姗访谈录》上提到他们在美国和李桉见面的事情。
不用在节目中太刻意的提起,就是那么随便一说。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表述比直接说出和李桉合作的消息更能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媒体会自己脑补整个的过程。
林子轩带着《卧虎藏龙》电视剧的主演们到美国,那肯定是邀请李桉来拍电影。
也就是说,《卧虎藏龙》要拍电影版了。
这件事足够媒体热炒一段时间了,从电影的投资,到演员的选择,还有李桉第一次拍武侠片,都是能引起大家兴趣的话题。
既然和李桉达成了初步的合作协议,那么在国内的宣传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目前,好梦公司只会承认正在和李桉接触,有意邀请李桉执导影片。
至于接触的细节会一点点的放出来,每隔一段时间放出一个新闻,让这个话题持续下去。
国内的民营影视公司和好莱坞导演合作,这在国内还是首次,更何况是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不少奖项的李桉。
凭着《小城之春》的获奖和《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