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班的进行。

从目前来看,一切相当顺利,合乎他们的预期。

好梦公司要发展壮大,走国际化路线,拍摄商业大片,这都是必由之路。

这次投资两千五百万参与到一部大片的制作当中,无论成败,都是宝贵的经验。

其次,林子轩以往的成功给了他们信心,虽然不能说是盲目的相信林子轩,但在林子轩没失败之前,他们没有怀疑的理由。

最后,三人朋友多年,彼此知根知底,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再说了,林子轩的身价不菲,作为畅销书作家,光是去年的版税收入就有上千万。

粗略估计,林子轩和慕姗姗的总资产超过两千万,这还不包括他们住的四合院,投资的饭馆,以及其他无形的资产。

比如《姗姗访谈录》这块招牌就值五百万。

葛尤虽然是国内顶尖的演员,拍戏和广告的收入很高,但他的产量不高,不懂得投资理财,估计只有上千万的资产。

冯晓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电影,除了导演的片酬还有电影票房的分账。

在《一声叹息》两千五百万的票房里,好梦公司能拿到八百万,冯晓刚分到一百万。

通过电影和公司的分红,这些年冯晓刚的总收入应该有七百多万。

可以说,他们三人都是中产阶级了,基本上不会为了钱发愁。

即便是《卧虎藏龙》真的赔了,也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所以,相对于韩三评和王钟军,好梦公司的领导层相当淡定。

至于于东,他为能参与到这种国际化的合作而兴奋。

既然林子轩做出了要拍《卧虎藏龙》的决定,他只要认真的执行这个计划就行了,每一个电影项目都存在着风险,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赔本。

《泰坦尼克号》当初没有人看好,就连电影公司都做好了破产的准备,可结果呢。

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这两天,冯晓刚到《回家》剧组里转了转,按照他的说法,就是看看文艺片是怎么拍的。

作为半路出家的导演,冯晓刚的导演手法一半是在剧组学的,一半是自个琢磨出来的。

从电视剧到电影,他整合了一套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拍娱乐片上获得了成功,不过他对文艺片没有太深刻的认知。

《一声叹息》更多的是倾注了他自身的经历,所以拍的鲜活生动。

张国粒说冯晓刚拍文艺片拍不过张亿谋,这话很实在。

过完年后,林晓玲把《回家》中1997年的戏份拍的差不多了。

犯人陶兰回到家里,引起了新的家庭矛盾。

十七年过去了,这个家庭仍然没有摆脱当年事件的影响,他们都没有走出过去的阴影。

继父这些年想的都是在陶兰回来前搬出去住,母亲一方面希望女儿回家,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回家后的女儿。

被这个时代抛下的不只是在监狱里的陶兰,还有在监狱外的父母。

陶兰的回家打破了家里脆弱的平衡,三人处在矛盾和尴尬之中,不知道如何相处。

女警察的出现化解了这种尴尬,为了感谢女警察送陶兰回家,做母亲的张罗着晚饭,维持着这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似乎只有忙碌起来才能让生活继续向前,不至于停滞。

这一段在封闭空间里的戏份,最为考验演员的演技,陶兰和父母三人之间的状态,既紧张又微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徐晶蕾扮演的女警察作为局外人,起到调解和润滑的作用。

这是整部戏的关键,拍好了才能感染观众,否则就是一部失败之作。

林晓玲依旧采取冷静客观的拍摄方式,就像是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家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不参与进去。

摄影机只起到记录的作用,冷冰冰的镜头映射出现实的生活。

冯晓刚在一旁看着,能感觉到这和他的拍摄方式不同,他喜欢把嬉笑怒骂,个人感情加入到影片中,真正的沉浸进去,他的影片导演的参与度很高。

张亿谋的文艺片同样不会这么拍,在第五代导演中,张亿谋是个追求浪漫和激情的人,不会那么的写实,还是会有些戏剧性的东西。

林晓玲的这种拍摄方式是第六代导演惯常使用的手法,直面生活,冷静旁观。

如果是冯晓刚来拍这段戏,他会安排一些巧合化解这个家庭的矛盾。

比如继父发现当初冤枉了陶兰,那五块钱不是陶兰偷拿的,而是他自己的女儿偷拿的,从而让继父心怀愧疚,原谅了陶兰。

如果是张亿谋,他会通过房间里装饰的颜色衬托各人的内心,他的摄影机不是旁观,而是要拍出演员的内心世界。

在林晓玲的这个故事里,陶兰最终跪在继父面前,承认是自己偷拿了那五块钱。

为了让继父放下过去的包袱,解开心结,她愿意替于小琴保守这个秘密。

经过十七年的监狱生活,谁拿的那五块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家庭需要重新开始生活,他们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简单的力量

冯晓刚把自己设想的结局和林晓玲的结局相比较,发现林晓玲的结局包?4??的意义更深。

利用一系列的巧合化解家庭矛盾,固然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给观众一个相对轻松的结局,但在塑造人物上无疑是失败的,太过流于表面。

冯晓刚的影片总会在结尾处给观众一碗心灵鸡汤,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

这是他的电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知道观众想看的是什么。

至于这个结局是不是符合生活,倒不是那么重要,他擅长的是讽刺和幽默,避免出现较为沉重的戏份,这是向市场妥协的结果。

在《回家》这部影片中,随着于小琴的突然死亡,没有人能证明陶兰没拿那五块钱。

十七年前,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陶兰失手打死了于小琴,十七年后,如果陶兰依旧执着于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她和十七年前没什么两样。

经过十七年的牢狱生活,陶兰不再是那个冲动的小姑娘。

谁拿了那五块钱,这个事情重要也不重要,对于陶兰的继父来说,这是他的心结。

如果没办法化解这个心结,那这个家庭将永远处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最终分崩离析。

于小琴已经死了,就因为偷拿了五块钱,她值得么?

有时候,活着的人需要背负更大的责任,继续争论谁拿的五块钱对坐了十七年牢的陶兰来说意义不大,她打死了于小琴,就要把这份责任背负起来。

如果十七年前的陶兰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和于小琴争执了。

固执的争论谁对谁错往往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等到成年之后,对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这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

通过陶兰向继父认错,化解老人的心结,把这个人物塑造的更为丰满和立体。

此时,陶兰不再是一个茫然失措的女犯人形象,而是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相对于争论对错,背负起家庭的责任,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个结局简单而沉重,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力量。

冯晓刚明白这就是《回家》和他以往拍摄的电影的不同之处,他的影片或许更能迎合观众的口味,却不够深刻。

“这是你自己的想出来的结尾?”冯晓刚询问道。

“不是,我在监狱里和陶兰的人物原型谈过,这是她的想法。”林晓玲回应道,“她放下了那五块钱的事儿,只想着出狱后能够赎罪,毕竟把人家的女儿打死了,这才是她放不下的地方。”

“这就是生活啊。”冯晓刚感慨道。

无论编剧如何费尽心思的巧妙构思,也不及生活本身来的真实可信。

即便冯晓刚明白这个道理,他也不会拍摄这类影片,至少目前不会。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放弃自己擅长的东西,拍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这不是寻求突破,而是一种任性。

冯晓刚有自知之明,在没有成为国内一线大导演之前,他不会任性。

虽然不拍这类片子,但他不缺少鉴赏力,这部《回家》光是这个结局,就足以成为一部好片子了,不过最后还是要看成片怎么样。

冯晓刚看着专注于拍片的林晓玲,感叹时代变化太快了,新一代的电影人成长了起来。

林晓玲几年前还在跑剧组,一年前才开始拍第一部长片,如今已经有成名导演的气势了。

这让冯晓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别自己还没追上前面的人,就被这些后辈给超越了。

好在他对自己在商业片领域的才华颇为自信,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

林晓玲拍完1997年的戏份,接下来是1980年的剧情,对她来说是一种考验。

十七年间,京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要真实呈现当年的生活环境并不容易。

如今的老房子越拆越少,高楼大厦林立。

那些破旧狭窄的胡同,朴素的衣着服饰,家里的布置,街上的叫卖声,邻里之间互相的问候,都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林晓玲需要把握好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尽量的还原真实。

唯一脱离剧组的是徐晶蕾,她的戏份结束了。

相比较一年前拍摄《我们俩》,现在的徐晶蕾表演的更为自如,放得开。

这个放得开是指不刻意的表演,在《我们俩》里她还有着表演的痕迹,如今更贴近生活。

由于戏份不是那么多,角色本身性格固定,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在《回家》中,徐晶蕾不如刘霖那么的引人关注。

四月份,当《泰坦尼克号》火爆大荧幕的时候,华国电视台在一套的黄金档播出了二十集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校园、青春、爱情、事业、奋斗……

这些关键词迅速引起了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青年人的关注,这部电视剧就像是一首有关青春的歌谣,唱出了所有青年人的理想和追寻。

徐晶蕾一下子成了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她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很漂亮的女孩,相反有些普通,但看久了会觉得很舒服。

在一项评选活动中,徐晶蕾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