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取笑她这是学霸综合症。

在学校里,其他同学考六十分就会开心不已,终于过了及格线,学霸们不一样,他们考九十九分和拿零分一个模样,非要满分才行。

要是看到一位学霸垂头丧气的走出考场,千万不能认为他考砸了,否则你会受到打击。

慕姗姗虽然不是那种一定要拿满分的人,却对自身要求很高。

林子轩在这一点上和慕姗姗不太一样,他是个追求八十分的人,八十分是个不上不下的成绩,既不会不努力,也不会把自己逼得太紧。

他给自己留下了缓冲的空间,进退自如。

这样的人或许会活的悠闲自在一点,却很难成为顶尖的存在,那些顶尖的人往往是追求完美的人,也就是一心要拿满分的人。

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的道路也不同。

京城广播学院在九八年成为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过慕姗姗不打算继续考博士了。

或许是受到林子轩的影响,慕姗姗的心态变得平和不少,尤其是有了女儿之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过于追求事业了。

如何兼顾职业和家庭是困扰这个时代职业女性的重要问题。

说起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互相影响和促进。

这些年,如果没有慕姗姗在一旁催着,林子轩或许走不到这一步。

他可能只会写写小说,混混文艺圈,却不会开公司,成为引领国内影视行业风潮的人物。

如果没有林子轩,慕姗姗或许会成为华国电视台著名的新闻主播,数年后甚至是主持每晚七点的《华国新闻》,也就是观众所说的“国脸”。

《华国新闻》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本科出身。

以慕姗姗的身世背景,在华国电视台新闻主播的职位上熬上十年的资历,到了两千年就有机会主持《华国新闻》。

这或许正是李虹当初为女儿规划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林子轩的影响下,慕姗姗成了著名的综艺主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没办法把控方向,就像是大学生的命运一样。

今年有经济学家向国家高层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意见,扩招的幅度在一倍以上。

他们提出几点理由,其一华国的大学生数量远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其二由于国企改革,有上千万的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了不让年轻人和下岗职工竞争,就把他们送到大学里去。

其三国家要保持经济增长率,就要扩大内需,子女上大学需要老百姓花钱,促进了消费。

其四高校有能力扩招,此时一个老师只带七名学生。

总结起来,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这是高校扩招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高校扩招的建议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教育学家,所以这是一次经济行为,而不是教育决策。

报纸上对此有一些争论,不少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扩招应该循序渐进,当前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扩招后的教学要求。

而且,不能把现在的问题推到以后解决。

扩招之后,或许能暂时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可四年后呢,这批学生毕业了,还是照样要走向社会,面临就业。

扩招一方面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从精英转向了大众。

为了祝贺家里出了第一位硕士生,林子轩带着家人出去吃了顿饭。

在这个年代,硕士生已经不稀奇了,他就是借着这个理由一家人热闹热闹。

“老哥,嫂子都硕士了,你这个文凭有点低啊。”吃饭的时候,林晓玲埋汰道。

“改天我拿个博士给你瞧瞧,现在拿博士又不难。”林子轩谈定道。

这倒是实话,不少高校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只要交钱就能上,去不去上课无所谓,到时候发毕业证,硕士博士都有。

其中最好拿的是工商管理一类的学位。

一些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就是遇到了好时候,胆子大一点,发家致富,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不缺钱,缺得是文化底蕴。

遇到记者采访或者参加交流活动,如果说自己是小学毕业,有点拿不出手。

于是,这类针对企业家的培训班就应运而生,学校方面主要是为了捞钱,企业家得到了文凭,拿出去有面子。

有些甚至是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院校合作,资产不到五千万的老板都进不去,门槛很高。

这其实算是一种商业交流活动,这帮企业家在一块上上学,兴许还能谈合作,如果有女人想傍大款,也会想办法进入这种培训班。

“那能一样么?他们那是自欺欺人呢,明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林晓玲反驳道。

“思想狭隘了不是,现在是经济挂帅的时代,成功的标准变了,以前是唯有读书高,现在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林子轩调侃道。

“你们俩啊,吃个饭都不消停。”郑秀莲不满道,“甭管什么时候,多念书都有好处,以后让小雪念博士,咱家也出个博士。”

老一辈人对念书较为执着,他们经历过那个没书可读的年代,吃过没有文化的苦。

“那行,咱们小雪以后考个女博士。”林子轩逗着女儿玩儿。

“随她自己吧,别逼得太紧了。”慕姗姗看着女儿,关爱道。

小丫头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博士,她在乎的是,那个博士能吃么?(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调节

五月中旬,当《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持续火爆的时候,姜闻带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剧组回到了京城,经过大半年的忙活,电影终于杀青。

主要是资金快花完了,否则他还要继续折腾呢。

来自欧洲的投资商见识了姜闻拍片时的状态,备受折磨。

即便他们和不少文艺片导演合作过,知道这些人有艺术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闻这样的也不多见。

这不是说姜闻脾气大,相反姜闻发脾气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讲道理。

欧洲的投资商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被说服了,眼看着资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镇里有一条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够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绿水的感觉。

为了追求效果,剧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大问题。

姜闻是那种只要手里有钱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从来不知道要节省资金。

在他的观念里,不敢花钱拍什么电影。

别看欧洲的投资商对姜闻头疼,可只要《许三观卖血记》在欧洲获得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投资姜闻的下一部电影。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会受到追捧和优待。

接下来,姜闻要去法国做电影的后期。

欧洲电影公司的设备更先进一些,国内大导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国外做后期。

以京城电影制片厂为例,厂子里的设备都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没有报废就不错了。

在电影行业,好莱坞的设备最先进,尤其是特效技术,其次是欧洲和日本。

国内的电影设备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落后至少十年的时间。

不仅是电影制片厂,电影院也一样。

为了放映《泰坦尼克号》,华影公司花重金改造了京城的院线,还从美国的音响公司引进了一套新型的扬声器系统。

这套系统专门为数码音响电影院设计,可以逼真的还原影片中的音响效果。

从这里就能知道,国内的院线原来是什么样子,影院的设备早就过时了。

不是说大家不想用好东西,而是没钱买,或者说不舍得花钱买,总觉得还能用,凑合凑合就行了,久而久之,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见,国内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迫在眉睫。

这和工厂一样,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就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

相对于对姜闻的头疼,欧洲人对葛尤相当满意,认为葛尤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

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对葛尤还不太了解,葛尤应该属于后天努力的类型。

葛尤善于演绎小人物的内心,他知道那是一个什么状态。

影片中许三观就是个地道的小人物,在和姜闻的探讨中,葛尤尝试了很多种表演方式,寻找状态,光是这个过程就用了一个月。

结果效果很好,他虽然演出过不少小人物的形象,但这次演出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感觉。

欧洲的投资商邀请葛尤到欧洲发展,和欧洲的知名导演合作,应该会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这是好机会啊,多少人都想进军国际影坛呢,你怎么就这么给拒了?过去试试也好,就算不成了,咱还能回来不是。”林子轩好奇道。

“还是算了,我倒不是不动心,而是觉得成不了。”葛尤摇头道,“火花是那么好碰的么?要真那么容易碰,早就酿成火灾了,别到时候拍出来的东西中不中洋不洋,那就没脸了。”

“你就是放不开,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姜闻反驳道,“我倒是想去,可人家不要我。”

“还真有点,在国内待惯了,跟老外拍戏没法交流,咱们自己拍戏,怎么着怎么着的,一说就明白了,和老外你说半天,中间还有个翻译,弄得太乱,找不着状态。”葛尤解释道。

“所以说根子还是在你自个身上,那些跑去好莱坞发展的,要先学英语,不懂英语根本找不到戏拍,环境改变人啊。”姜闻感慨道。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扮演葛尤老婆的演员叫做陈憧,八十年代去的好莱坞发展。

“我就不换环境了,也别改了,能把国内的戏演好就成了。”葛尤笑着说道。

《许三观卖血记》拍了大半年,也就过年的时候休息了一段时间。

葛尤下半年暂时没有工作安排,一个是好好休息,还有就是要从人物里走出来。

这和拍喜剧片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