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候他经常发牢骚,看不到将来。

直到有一天,葛尤拉着他去吃饭,把他介绍给林子轩认识。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转折点,冯晓刚觉得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去当兵,第二个转折点是认识了林子轩。

经过林子轩的介绍,他进入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

同样是林子轩的推荐,让他有了执导《京城人在纽约》的机会,那么大投资的电视剧,交给他这个从来没独立执导过电视剧的新人,这是极大的信任。

接下来成立公司,拍电影,一连串的成功,他成了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

连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看好他,一部片子还没拍呢就赚钱了,结婚的时候来了这么多的明星大腕捧场,这是他以往完全无法想象的。

冯晓刚不是一个自卑的人,相反他觉得自己有才华,只是缺少施展的机会。

他所取得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前提是林子轩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

更何况,这些人来捧场,有他自己的面子,同时也是由于看重好梦公司的发展前景。

冯晓刚虽然喝多了,但心里清醒着,他端起酒杯,站了起来。

“你干嘛啊,都喝多少了,还逞强。”徐繁劝说道。

“没事儿,我再喝这最后一杯,这杯一定要喝。”冯晓刚坚持道。

冯晓刚在人群中找着林子轩的身影,林子轩正在和葛尤等人说笑,快过年了,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比较放松。

看着冯晓刚走过来,大家纷纷恭喜和打趣。

“冯哥这是休息好了,准备再战啊。”林子轩玩笑道。

他们知道冯晓刚的酒量,今儿喝的的确过了,不过结婚嘛,图个高兴,喝趴下都没事。

“我是不行了,就是来和大家伙再喝一杯,这些年……算了,不说了,还是喝酒吧。”冯晓刚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八章舞台

冯晓刚虽然没有说什么,不过大家相处这么久,大概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这些年他们一路走来,有人成名成腕,有人开公司赚钱,看起来风光无限,可背后同样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

大家举起酒杯,喝下了这杯酒,其中的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慢慢回味。

不过现在,他们成功了,有资格享受成功的欢愉,这是个大喜的日子。

一帮人说说笑笑,成为全场的焦点。

韩三评看着以林子轩为中心的那个小圈子,其中有冯晓刚、葛尤、陈导明、赵宝钢和姜闻等人,这些人都是京城演艺圈的顶尖人才。

也是圈子里近些年兴起的一股新势力。

如果把京城演艺圈看成一座大舞台,那么老一辈艺术家正在逐渐退出这个舞台,虽然还在发挥着余热,但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八十年代成名的第五代导演是中坚力量,把持着这个圈子的话语权。

林子轩这帮人属于青壮派,正在迎头赶上,第六代导演则是后起之秀。

一代代的电影人在这个舞台上粉墨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

韩三评清楚自己的角色。

前几天,《生死抉择》的票房破亿,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分析这部影片成功原因的时候,作为导演的韩三评被多次提及。

媒体普遍认为这位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为主旋律影片找到了一条新路。

这些报道里有京影厂的宣传文章,替他造势,效果颇为明显,他的工作调动有了结果。

在明年成立的华影集团里,韩三评担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的职务,主管集团的制片环节,在集团的领导班子里是第三把手。

他上面还有董事长兼总经理和一位集团的党委书记。

对此韩三评相当知足,这个职务有实权,更有上进的可能。

如果排在领导班子的后几位,那就危险了,只能安心的等待退休,现在他还有机会。

华影集团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地位不言而喻,掌管这样的企业意味着站在这个行业的顶峰。

在这个舞台上,韩三评不想当配角。

当然,主角和配角是相对的,就算他成了华影集团的董事长,在总局那儿仍然是个配角。

所以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这一点,什么时候是主角,什么时候当配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活的游刃有余。

王钟军和王钟磊兄弟俩与林子轩的小圈子交往紧密,却一直没有成为核心。

以前好梦公司需要王钟军的宣传才能,大家合作过几次,不过随着于东的加入,好梦公司在宣发上的劣势得到了弥补。

再说,王钟军不是屈居人下的性格,否则就不会自己创业开广告公司了。

广告公司为王钟军积累了原始资本,但广告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让他无法满足,于是就有了华宜兄弟影视公司。

好梦公司最近的动作让王钟军大开眼界,《生死抉择》投资五百万,加上后期包场和宣传的费用,不会超过一千万,却获得了三千万的收益。

冯晓刚的新片还没拍就赚钱了,他估计这部电影好梦公司至少能赚两千万。

这种投资回报率在其他行业都不多见,都说影视圈赚钱快,在好梦公司这儿得到了验证。

王钟军觉得林子轩能够成功主要是起步早,人缘好,眼光准。

林子轩无论是对演员还是剧本都有独到的眼光,拍出来的戏能火,捧的演员会红。

他没有林子轩那样精准的眼光,不过有一点他比林子轩强,那就是商业头脑。

在王钟军看来,好梦公司的经营模式很多地方都违背了商业原则,更多的是依靠几位高层在支撑着,一旦碰到困境,很容易分崩离析。

没有公司能够一帆风顺,想要公司长久的生存下去,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林子轩的商业才能只能说是一般,连他都能成功,王钟军觉得自己没有失败的道理。

他投资了姜闻,还准备投资陈导明,以及一些电视剧导演,为华宜招兵买马,大展拳脚。

王钟军和林子轩的区别在于,王钟军是从商人的角度看待影视圈,林子轩则是以圈内人的角度看待影视圈。

商人注重利益,圈内人注重感情,说不上那种更好,只能是各有优劣。

对于那些以前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同事来说,他们见证了林子轩和冯晓刚的过往。

艺术中心刚开始条件艰苦,只能在华国电视台的地方办公,缺乏资金和设备,想拍电视剧都要向社会拉投资。

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艺术中心拍出了一系列热播的剧集,打响了名号。

林子轩在其中功不可没。

看着那帮人一起说笑,在羡慕的同时,也有些感怀,他们可以说这帮大腕是从艺术中心出去的,我和他们是同事,我参加了冯晓刚的婚礼。

对好梦公司的演员而言,自然希望公司越来越好。

公司越强大,在圈子里越有地位,他们的机会就越多,路就越好走。

婚宴结束,宾客相继离开。

林子轩和葛尤等人留在后面,大家开车前往冯晓刚和徐繁的新房。

这时候京城的房价还算靠谱,平均三千块一平方上下,条件好的商品房在五千左右。

虽然政府鼓励老百姓购买商品房,可大家还在想着福利房或者拆迁房,不愿意花钱购买,而且贷款相当困难。

只有像生意人、官员和演艺圈的人才会出手,他们都是高收入群体。

冯晓刚买了一套一百五十平米的新房,加上装修和家具的费用花了上百万。

按照他的说法,这是能住一辈子的地方。

林子轩对此并不认同,或许几年后就要换别墅了。

房子装修好没多久,还存留着一股淡淡的味道,冯晓刚和徐繁过几天就会回徐繁的老家,正月十五之后再回京城,有一个月的蜜月期。

徐繁作为女主人给众人倒茶,几家人在客厅里喝茶闲聊。

他们都不再年轻,不想闹洞房什么的,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说说话挺好。(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九章加好友

年关将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林晓玲从公寓搬回到四合院来住,倒不是觉得住在公寓冷清,而是郑秀莲的要求,只有住在家里才算是过年。

自从《回家》票房惨败后,她就在寻找新的拍摄题材。

这次林晓玲想拍一部有票房的片子,证明自己不光能拿奖,还能赚钱。

想拍这种片子并不难,拉上葛尤和徐晶蕾等人捣鼓一部喜剧片,观众肯定爱看,别管有没有深度,只要能逗乐就行。

只是,林晓玲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这是科班出身的导演都有的问题,他们觉得电影就应该艺术,在心理上拒绝商业片。

他们认为一旦拍了商业片,想要再去拍文艺片就不行了,心静不下来。

就像电影导演一般不愿意拍电视剧一样,电视剧太过粗糙,电影更为精致,如果拍多了电视剧,降低了标准,再去拍电影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所以,国内好的商业片导演,大都不是导演专业科班出身。

想要转变这种艺术至上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林晓玲心里颇为挣扎。

林子轩清楚以后商业片会成为主流,文艺片被边缘化,这是商业社会的大趋势。

但他不会鼓励林晓玲去拍商业片,此时林晓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型,看待事物有自己的标准,或者说她有自己的路。

林子轩不想把自己的影响强加到林晓玲头上,而是应该让她自由的选择。

“这有什么好想的,你心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先别考虑拿奖和票房。”林子轩劝解道。

“说是那么说,可要真那么拍,恐怕会和那些被禁的导演一个下场。”林晓玲无奈道。

第六代导演被称为地下导演,或者非主流导演,拍的片子题材边缘化,无法在国内上映,不少人都在总局的黑名单上,被禁止执导电影。

这帮人在国外拿奖,但在国内处于不为人知的状态,只受到一些小众群体的追捧。

他们在夹缝中生存,面临诸多困境,不少人也想回归主流,可又不想放弃所谓的艺术追求,处境非常尴尬。

林晓玲的基础不错,年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