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先生,那是雪小姐么?”有小孩子好奇的问道。
林子轩想了想,点了点头,他不想破坏这个孩子心中的幻想。
“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以为雪小姐和我一样大啊。”小孩子略微失望道。
“就像你会长大一样,小雪也会长大,她会陪伴你成长。”林子轩如此说道。
“那我能和她照张相么?”小孩子请求道。
看着这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以及旁边的父母,在征求了陈咯的同意后,照了一张照片,算是给孩子的圣诞礼物。
签售会从十点到十二点,两个小时很快过去。
虽说还有不少书迷在排队等候,林子轩也只能选择离开,签名不是那么容易的,别看只是写祝福语和名字,手腕都要酸掉了。
何况,签售会只是一种促销手段,起到宣传效果,不能靠签售会卖书。
林子轩请陈咯和她的同学吃了顿饭,这三人出力不少。
他们都是年轻人,和同龄人容易沟通,陈咯成为签售会上最受欢迎的人物,和不少小孩子聊天合影,回答各种有关魔法的问题。
对她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体验。
林子轩看着这个小姑娘,如果不是年龄偏大,陈咯会是电影里小雪这个角色合适的人选。
特别是有了今天的误会,陈咯无意中获得了书迷的认可,不过想想还是算了,陈导明显然不想女儿以演员的身份进入演艺圈。
这和林子轩的想法相似,越是了解这个圈子越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进来。
除非是在其他行业混不下去,或者对这一行特别有兴趣。
明天是圣诞节,下午林子轩要参加一个书迷俱乐部举行的读书会。
如果说今天来签售会的是书迷,那么书迷俱乐部就是忠实书迷的聚集地,或者说是铁粉。
在西方,书迷俱乐部极为常见,是一群热爱某一位作家作品的读者由出版社组织或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小团体。
他们会定期会面,阅读和讨论小说,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为作家义务做宣传。
作家的书迷俱乐部和明星的歌迷会性质类似,但更为注重精神上的交流。
林子轩要参加的是由出版社组织的,规模较大的一个有关《小雪的大冒险》的俱乐部,这个书迷俱乐部由几十人组成。
他毕竟是一名外国作家,在英国的影响力还不大。
出版社从那些读者来信中抽出在伦敦学习和工作的读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俱乐部。
林子轩为那些书迷准备了小礼物,是签名的圣诞贺卡,上面印制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书中的各种人物形象,由出版社定制。
由此就能看出,国外的出版社尤为注重图书的推广,以及与书迷的互动。
“明天下午有个书迷俱乐部举办的读书会,你们想参加么?”林子轩邀请道。
这三人喜欢《小雪的大冒险》,林子轩送给他们一套签名图书和人物贺卡,对于这次的经历,他们颇为兴奋和满足。(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二章配合
圣诞节这天的上午,陈咯带着林子轩逛了逛伦敦城。
她在伦敦上了两年学,对这座城市的各个景点有所了解,是一个还算合格的导游。
两人乘船在泰晤士河上走马观花般的游览,拍了一些照片。
或许是因为这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即将迎来新世纪,伦敦各处举行了不少的庆祝活动,民众陷入了狂欢之中。
林子轩过了那种喜欢喧闹的年纪,对圣诞节的氛围没有太大的兴趣。
陈咯还年轻,充满了青春活力,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
两人的组合挺有意思,这或许就是代沟。
与此同时,《大腕的葬礼》在京城上映五天,票房超过三百八十万,成为今年京城最卖座的电影,形势一片大好。
由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宣传,影片首轮放映火爆,让电影院始料不及。
观众爆满,上映场次太多,京城地区的拷贝已经增加到了三十个,远超冯晓刚的前三部贺岁片,据说在沪城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京城。
有些影院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甚至是买不到电影票的现象。
那些首轮放映的影院纷纷要求延长放映档期。
原本首轮放映到一月三日结束,第二轮放映的影院还在等着,但这些影院要求延长到一月十日,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赚钱。
京城新影联公司负责影片在京城地区的发行,他们本来预计《大腕的葬礼》在京城的总票房会超过一千万。
现在他们提高了预期,认为影片在京城的票房至少超过一千五百万。
这是实打实的票房,好梦公司没有采用包场的手段抬高票房,观众进影院是冲着电影去的,不是上面摊派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说《大腕的葬礼》就能像《生死抉择》那样票房过亿了。
首先,《大腕的葬礼》在全国各大影院的排片率不高。
在京城或许火爆,但在其他城市不容乐观,没有上面的支持,就拿不到高的排片率。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半月,不可能放映四五个月。
再者说,没有单位包场,很难做到场场爆满。
所以,想要达到《生死抉择》那样过亿的票房不太现实,按照好梦公司内部的估算,《大腕的葬礼》国内票房应该在四千万左右。
如果没有盗版的话,票房有可能超过六千万。
这么火爆的开局让冯晓刚颇为兴奋,他正带着演员在南方的城市做宣传。
他们一路宣传,和观众见面交流,影片在观众中的口碑普遍不错。
有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不像其他贺岁片,笑一笑就忘了,而是给人触动,把葬礼变成喜剧,强烈的反差具有戏剧效果,葬礼变成广告招商,让人感到新鲜有趣。
还有观众认为影片带有黑色幽默,借助精神病人之口说出网站、房地产就是烧钱,讽刺了社会上很多可笑的事儿,很多可笑的人。
电影中的台词成为了当下的流行语,比如“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不少影评人一反常态,没有一窝风的批评冯晓刚的新片,而是给予了肯定。
有影评人认为《大腕的葬礼》有强烈的时代感,这部电影承载了许多的社会内容,对社会现状进行了一次揭露和批判,剧情看似荒诞,其实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腕儿”这个词汇在旧社会是土匪的黑话。
如今已经走向歌坛、影坛、体坛,甚至是政坛,不仅是荣耀的象征,还是金钱、利益和权利的结合,成名立腕成了一种追求和时尚。
电影正是借助大众对于大腕的追捧,讲述了这个让人啼笑皆非和深思的故事。
有赞扬就有批评。
有的影评人重点批评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这的确是令人诟病的地方。
观众对植入广告的容忍度会大一些,影评人则斥责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伤害。
冯晓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坦然,毫不避讳的谈到了这个话题。
“我拍这个片子不能赔钱,三千万的投资,一千万的宣传,这么大投资光靠国内的票房肯定收不回来,不加广告还能有什么办法,不能让电影公司亏本,要是这么亏上两三部片子,那公司就倒闭了,谁还给我投资啊。”冯晓刚如此说道,“等哪天我不用考虑票房和投资的时候,也能拍出让影评人满意的片子。”
冯晓刚不是那种把艺术看的高高在上的导演,他不介意直接谈钱。
有些导演不愿意谈钱,觉得庸俗,艺术家的事儿就不能和钱搅和在一起。
还有影评人批评冯晓刚的贺岁片没有突破,还是原来的套路,换汤不换药。
“大家都在说突破,拍电影要突破,要不一样,不重复,有艺术追求,观众才不管你突破不突破,观众要求的是好看,你突破到观众都不认识你的程度,观众就会说我来看你干吗?”冯晓刚反驳道。
这部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什么艺术性。
冯晓刚知道观众要看什么,用不加雕饰的大白话记录了一个个社会现象,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嘲弄,不忿儿,甚至是对于权贵的蔑视。
通俗点讲,这是一部平民化的电影,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
林子轩接到国内电影票房的消息后,去参加了书迷俱乐部的读书会。
陈咯仍然穿着一身巫师袍跟在他的身边。
在读书会上,林子轩需要朗读《小雪的大冒险》中的章节,和书迷进行交流。
出版社希望他能用英文朗读,英国的书迷能听得懂,这个要求说起来不算过分,不过林子轩坚持用中文朗读。
这趟来英国和出版社合作没有遇到大麻烦,却出现不少的小问题。
就像在签售会上,出版社建议林子轩用英文签名,也就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和英文版图书上的作者名一致。
林子轩没有答应,仍然用中文签名。
在读书会上同样遇到了这种问题,林子轩想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朗读的时候用中文,陈咯接着用英文重新朗读一遍。
两人配合着完成这次的交流活动。(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三章长大成人
结束了书迷俱乐部的活动,林子轩带着陈咯回到酒店。
他在伦敦的活动基本上结束了,剩下那个文学沙龙可参加可不参加。
文学沙龙是一种西方文学界流行的社交方式,参加的人员有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社的编辑和艺术家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就是一个伦敦文学界的小圈子。
林子轩和英国的作家不熟,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谈不到一块去,参加这类活动会很无聊。
如果不是还有一些文件要处理,他更想尽快回国。
陈咯在伦敦寄住在一户华人家庭,这两天由于要陪着林子轩跑活动暂时住在酒店里。
明天是节礼日,各大商店会打折促销,相当于购物节,英国人会在这一天疯狂大采购。
林子轩觉得应该买些礼物带回去,就答应和陈咯一起逛商店。
他向国内打了电话,询问了慕姗姗的意见。
他对买礼物这种事不怎么在意,一般在机场的商店随便买一些特产就完了。
礼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