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致远和李虹都有活动,要么是去给退休的老干部拜年,要么是别人给他们拜年。

“电影院的情况怎么样?”慕姗姗询问道。

慕姗姗看过了《渴望》续集,她问的是观众对电影的反响怎么样,由于要在家照顾小雪,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和预期的差不多,观众以中年人为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是不够。”林子轩回应道。

他提到了中年观众的观影心态,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刘慧芳情结”。

“那你是怎么想的?”慕姗姗追问道。

“我是照着你写的啊,你就是刘慧芳的原型,真人都在我身边了,还去想那个假人干嘛。”林子轩打趣道。

虽然知道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不实在,慕姗姗还是选择了相信,生活太较真了不好。

林子轩抱起女儿,和妻子一起走进了屋内,新年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三章少年

《渴望》续集上映五天,在京城的票房突破了五百万,全国总票房达到一千两百万。

按照这个势头,一个月内电影票房有望超过五千万。

打破了冯晓刚贺岁片在京城地区的纪录,票房增长的势头比《生死抉择》还要猛烈。

《生死抉择》毕竟是一部全新的电影,观众不熟悉,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后期开始发力。

《渴望》续集有电视剧做铺垫,媒体的推波助澜,十年的积累,刚上映就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好梦公司的市场调查,大部分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满意,也有观众觉得没有意思,京城地区的满意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南方各大城市的满意度也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达到了及格线。

观众看这部电影是为了怀旧,没有那么的挑剔,只要故事顺畅,有所感触就好。

相对于普通观众,影评人的标准要苛刻一些。

有的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平庸之作,合格是指电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庸的意思是没什么亮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

当年电视剧受到欢迎,火遍全国,是因为通过剧中人物传达了一种真善美的感情。

也和那时候电视节目不够丰富有关,这是《渴望》造成巨大轰动的原因之一。

十年过去了,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好莱坞大片来袭,喜剧贺岁片的出现,让老百姓开阔了眼睛,提高了欣赏水平。

把《渴望》放在二零零零年播出,或许就是一部普通的剧集,无法引起轰动。

如今电影版本仍然延续着电视剧的老路,没有太多的创新和亮点,过于平庸,就像是在看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

还有影评人把《渴望》续集和林晓玲的前两部电影做比较,觉得林晓玲失去了艺术触觉,没有挖掘生活的深度和力度,只是展现了生活的表面。

表面看起来往往很光鲜,但真正有思想的是在表面之下。

他们批评这不是一个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执导的作品,更像是一部二流导演不经意的敷衍之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取巧的电影,是第六代导演对于市场的妥协。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影评人的看法,大部分影评人持正面评价。

《渴望》续集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诚意之作,演员的表演精湛,布景讲究,细节真实可信,没有粗制滥造,非常难得。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电影的评价自然也不同。

影片在时光网上的评分不高,只有六点八,一个是过年期间,上网的人不多,而且上网的大多是年轻人,对怀旧的片子兴趣不大,不觉得好看。

林子轩对此不太在意。

或许过上几个月评分就会上来,只有经得起时光沉淀的电影才能成为经典。

《渴望》续集的观众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网上不是好梦公司宣传的重点,九九年华国国内的网民数量不足一千万,不用投入过大。

目前宣传的阵地还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只有等到网民数量过亿后才值得重视。

华国电视台在新闻上报道了观众排队买票的场景,采访了几位观众和专家,专家提出要制作优秀的国产电影,打造品牌效应。

《渴望》就是一个优质的品牌。

有了这个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摄更多类似的电影,比如把《编辑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纽约》拿来拍成电影。

这个不太容易,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赔本。

首先这两部剧的主演葛尤和姜闻很难请,如果请不来他们俩,基本上没戏。

再说,就是题材的问题,像《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景喜剧和冯晓刚的贺岁片重合了,拍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怀旧要有观众基础,《渴望》是一代人的回忆,《京城人在纽约》显然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续集票房大卖,打算跟风的电影公司要谨慎,先调查清楚市场再说。

倒是林晓玲提起的重拍《过把瘾》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个爱情片,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找青年演员来演,投资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黄勃到电影院看了《渴望》续集,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露面。

总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有几个正面镜头,导演够意思了,没有剪辑掉,他挺知足。

电影放完,其他观众退场,黄勃没有离开,他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大荧幕。

片尾的字幕出现了,他在演员表里寻找着,在接近末尾处有一行字“舞厅歌手,黄勃”。

出了电影院,他从衣兜里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爸妈,你们看了么?我在里面就是个客串,没多少镜头,这部戏是大制作,都是著名演员,我能客串就不错了。”黄勃对着电话说道,“下个月我要演一部电影,这回我是主演,你们放心,我挺好的,等演完这部戏就回家看你们。”

《渴望》续集受到全国瞩目,能参演这部戏值得夸耀。

虽然媒体上根本不会提起一个小配角,黄勃却能向家里人证明他现在是一名演员了。

挂了电话,黄勃走在京城的街道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列从邢台开往京城的火车驶进了京城火车站,春节过后,外来务工人员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工。

火车靠站,车门打开,乘客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赶往出站口。

其中有个个子不高、十几岁模样的少年背着一个大包,手里还提着两件行李,别看他个子小,力气却很大。

他跟着几个老乡走出出站口,站在京城火车站的广场上,好奇的打量着这座城市。

“保强,看啥呢,这大冷天的还不快走,先找个住的地方。”老乡催促道。

“叔,俺就是看看,头一回来京城,想看看是啥模样,跟电视里一样不一样。”少年语气里透着一股兴奋。

“有啥好看的,往后有你看够的时候。”老乡摇头道。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天色刚刚放亮,一缕晨光映照在少年略显稚嫩的脸上。(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四章梦想

少年叫做王保强,不到十六岁,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孩子。

春节刚过,京城早上的气温很低,寒风扑面,火车站广场上的行人匆匆离去,没人驻足停留,也没人注意到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

在同乡的催促下,王保强拎着行李,跟上了队伍。

农村孩子十五六岁出来打工的不在少数,这种场景每天都在火车站上演。

走出广场,王保强跟着同乡挤进一辆公交车,公交车启动,驶入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

由于车上人多,他只能站着,抓着车厢内的扶手,身子随着公交车的前行不断的晃动着。

有一点和其他乘客不同,当司机突然刹车的时候,其他乘客会脚步踉跄,站不稳。

王保强却站的很稳,一点不受影响。

他用眼睛看着车窗外的世界,高楼大厦,车来车往,随着太阳的升起,京城沐浴在阳光之中,显得金碧辉煌,和电视里一样。

他有些兴奋,和身旁的同乡说话,没有得到回应。

坐了大半夜的火车,同乡们都很累,这些人不是第一次来京城,早已习惯了这座城市。

那些高楼大厦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和他们没有关系,或者说,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却轮不到自己住进去。

他们只希望老板不要拖欠工资,干活的时候不要受伤,到了年底能拿着钱回家过个好年。

等到来年,继续重复着这种生活。

王保强不理解同乡的心情,他来京城是为了圆一个梦想。

那是他自小的梦想,王保强在电视上看到李连节的电影,就萌生了学功夫当明星的想法。

为此,他到少林寺学了六年的武术。

在少林寺的六年里,王保强过得很辛苦,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跑步练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

然而,他在少林寺没有等到机会,没人找他拍电影。

于是,他离开少林寺,前往京城,京城有电影学院,有电影制片厂,到处都是拍戏机会。

在王保强眼里,这座城市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后,同乡带着王保强下了公交车,来到一处破旧的院子里。

这儿是京城郊区的民房,都是大杂院,一个院子里能住上几十口人,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做小生意的,把房子当作仓库。

院子中间有自来水管子,大家公用,没有厕所,上厕所要到远处的公共厕所。

环境可想而知,但胜在便宜,一个月不算电费,只要九十块钱。

同乡和房东谈好价钱,拿了钥匙,带着王保强进了一间面积不大的房子,里面有三张木板床,一张旧桌子,其他什么都没有。

他们放下行李,把房间打扫一遍,从行李中取出被子,铺在床上。

为了省钱,被子是从老家带来的,忙完这一切,到了早上八点多。

同乡带着王保强出了院子,外边不远处就有小吃摊,几张小板凳,一张长条桌,有稀粥、油条和包子馒头,价钱实惠。

王保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看了看价钱,馒头三毛,包子五毛。

他要了四个馒头,一碗稀饭,总共一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