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八月到十二月,李桉会转战欧美各国,不停歇的跑行程。

到了十二月才是奥斯卡的冲刺阶段,李桉会把重点放在洛杉矶,参加各种访问,上电视节目,在酒会上和奥斯卡评委聊天。

这是冲击奥斯卡的固定程序。

在接受访问前要了解每一家媒体的性质和读者群,有走娱乐路线的,也有专业的电影杂志,还有时髦前卫的网络媒体。

他要针对不同的媒体调整谈话的内容,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能不能拿到奥斯卡奖一方面看电影,一方面靠公关。

李桉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清楚能不能拿奥斯卡奖不是以艺术作为判定标准,奥斯卡更像是一门生意。

既然有拿奖的野心,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记者问了演员一些问题。

《卧虎藏龙》在戛纳的成功让几位主演获得了关注,尤其是俞菲鸿和徐晶蕾。

两人在影片中精彩的对打赢得了外国女性观众的好感,以前的武侠片以男人为主,较为阳刚,女性观众很难接受。

男性观众同样喜欢看两位女演员的打戏,感觉赏心悦目。

在外媒的报道中,两位女演员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采访结束,电影开始放映。

林子轩和冯晓刚坐在一起,他们已经看过这部片子了。

“我实在弄不懂,这么拍老外真会喜欢看么?”听着电影里不中不西的对白,冯晓刚觉得难以理解。

《大腕的葬礼》在北美的票房失利让他郁闷不已。

不过冯晓刚有一点挺好,就是肯学习借鉴,借鉴其他导演的长处。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了《卧虎藏龙》,感觉这片子太不接地气了,他是玩俗的好手,对于文艺腔兴趣不大。

在他看来,李桉的这部片子有点拿腔捏调了,更像是舞台剧。

“老外看的是热闹,弄太复杂了他们不明白,越简单越好。”林子轩接茬道,“咱们就按照这个套路来,情节简单流畅,打的好看,一气呵成。”

“你这一说老外挺好糊弄的,我觉得没那么简单。”冯晓刚琢磨道。

“也就是个新鲜感,让老外看多了就没意思了,咱们跟风拍一两部就行,拍多了容易赔钱。”林子轩如此说道。

姜闻违规参加戛纳电影节,事情闹大了,总局肯定会对他进行处罚。

冯晓刚成了《英雄》的导演,他或许不能像李桉那样精准把握西方人的心态,但模仿这种风格没有问题。

第五百九十六章有容乃大

林子轩所说的模仿不是指模仿李桉的风格。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个模仿不来,强行模仿只能是四不像,让冯晓刚拍这种文艺腔的电影不现实。

他指的是模仿李桉对待西方观众的做法。

李桉没有给西方观众强行灌输东方的文化观念,而是用西方观众能理解的方式讲述一个东方的故事。

比如《卧虎藏龙》中草原上的剧情,就有美国西部片的影子。

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感情和对白则带着欧洲戏剧的腔调,竹林上的对打在老外看来像是跳芭蕾舞。

国内观众可能认为这是不中不西的大杂烩,但老外容易理解。

再加上影片中的东方风情和武打元素,带给西方观众一种新鲜感,这是电影在戛纳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冯晓刚没必要按照李桉的风格走,只要把握住这些要素就行了。

举例来说,《英雄》里要有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打斗,同时剧情要简单。

不用花费大量篇幅讲历史,老外不感兴趣,国内观众早就知道了,讲了对影片没有帮助,反而显得啰嗦。

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就好。

说白了,就是一名刺客要刺杀皇帝,围绕着这个主线发展故事,简单明了,至于说皇帝是谁,刺客是谁,并不重要。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剧情太单薄,单薄就对了,复杂了进入不了国际市场。

《英雄》的定位是商业片,商业片就不能太讲究艺术性,要有所取舍。

《卧虎藏龙》就是如此,舍弃繁杂的历史背景,注重人物之间的互动,只要观众能看明白怎么回事就行。

这是武侠片的优势,不必拘泥于历史,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的空间。

李桉处理的相当巧妙,他把细节上的功夫做足,电影中人物的服饰打扮,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风貌。

这就是大历史和小细节的结合。

不过在对白上还是照顾了西方观众,国内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这不是历史人物应该说的话,容易出戏。

电影没有十全十美的,华语影片很难做到兼顾东西方观众。

为了迎合女性观众的需求,在《英雄》里要加入两名女演员的打戏。

这点在《卧虎藏龙》里已经得到了证明。

慕姗姗看过电影后最喜欢的就是俞菲鸿和徐晶蕾对打的戏份,她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是两个男人对打,谁会管他们的死活。

这是女性观众的观点。

以往女性观众不喜欢看武侠片,但《卧虎藏龙》不同,玉娇龙和俞秀莲这两个角色对她们有不小的吸引力。

冯晓刚要模仿的是《卧虎藏龙》的形式,不是李桉的内核。

一部电影能获得成功就有它成功的道理,不能光是看到缺点就去批评,更重要的是学习它成功的原因,如此才能进步。

这和看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如果只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那就没法相处了,自己把自己给孤立了,多关注别人的优点,生活才会更美好。

电影结束,掌声响起。

掌声并不热烈,更多的是礼貌性质,在放映的过程中就有人在议论了。

国内观众对李桉的电影并不熟悉,李桉以前的片子没有在国内上映过,他们对李桉讲故事的手法不太适应。

西方观众看过李桉的片子,有观众基础,才会在戛纳获得成功。

散场后,有一个圈子里小范围的交流。

影评人的反应呈现两极化的趋势。

一部分影评人认为这部片子不同于香江武侠片,是一种文人式的武侠,包括电影中的细节都很讲究,是一部用心之作。

有些影评人则觉得影片失去了传统武侠片的味道,太过西方化。

还有些持中立意见,觉得还行,就是一部不错的武侠片。

这就是众口难调了。

李桉对此不太理解,如果在香江是这种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

《卧虎藏龙》不是正宗的香江武侠片,用了香江的技术,却没有拍出香江武侠片的味道,香江的影评人和观众不满意很正常。

但在大陆这种反应就出乎意料了,他以为大陆和宝岛观众的口味应该差不多。

这是一种误判,说明他对内地的电影市场并不了解。

内地观众受到香江武侠片的影响很深。

毫不夸张的说,七十年代中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这批人就是看着香江的电影录像带长大的。

即便在小城镇的录像厅里都充斥着香江电影的录像带。

他们会下意识的用香江武侠片的标准来评判《卧虎藏龙》,这是内地观众难以接受李桉新片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合口味。

对于影评人提到电影西化的问题,李桉有不同的想法。

“每当有人问我西化的问题时,我总觉得非常困惑,拍完片子后,我还要分析那些受到东方的影响,那些受到西方的影响,那我还拍不拍啊。”李桉不解道,“电影就是怎么好玩怎么弄,它是混杂在一起的,不需要刻意的贴上标签。”

这牵扯到一个包容的问题。

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能够包容各种文化,才能让自身的文化更具活力。

观众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有不同的选择,但电影人应该有包容的气度。

不是说这个片子是东方的,是好的,那个片子太西化,不地道,应该抵制。

这种批评本身就显得狭隘。

华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文化上应该有包容的自信。

“我原本以为会是不一样的场景。”李桉感慨道。

“新类型的影片在接受上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是让华语电影走出去,带动更多的华语片进入欧美市场。”林子轩回应道。

这相当于开荒的工作,虽然艰难,却值得期待。

到了明天,观众的口碑出来,争议在所难免。

好梦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安排了人员负责跟踪电影拷贝,防止被盗版。

这么做无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好梦公司也只能支持十天左右。

等到第二轮上映,数百家影院同时放映,就没办法阻止盗版了。

林子轩在做实验。

如果效果显著的话,以后公司大制作影片上映都采取这种防盗版的方式。

第五百九十七章变与活

张嘉绎参加了《卧虎藏龙》的首映式。

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出场时间只有三十秒,两句台词,不仔细看观众可能根本就认不出来。

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为了突出主演的剧情,配角的戏份被大幅的删减。

即便是张国粒也只保留了五分钟的镜头。

李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观众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剪掉旁枝散叶,让剧情更为紧凑和连贯,一气呵成。

不过这么做造成配角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人物不够丰满。

观众会觉得这个故事有所欠缺,尤其是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

林子轩已经让人着手剪辑三个小时版本的《卧虎藏龙》,增加配角的戏份,把故事讲的更为完整。

这是为后续录像带和光盘准备的版本,叫做加长版或者完整版。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是为奥斯卡颁奖典礼后准备的,叫做重映版。

每个版本的故事大同小异,会增加原版里没有的剧情片段,让影片的价值最大化,这是电影公司常用的手段。

十年后还能推出《卧虎藏龙》的修复版,利用观众的怀旧情结赚钱。

张嘉绎没觉得遗憾,能参与这种大制作就很好了。

看完《卧虎藏龙》,他有了和冯晓刚一样的疑惑,这片子怎么会在戛纳受到欢迎的,老外真那么喜欢看么?

他刚才私下问过徐晶蕾这个问题。

“我也弄不清楚,不过的确是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