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成功,会为以后的剧组提供经验借鉴,一旦失败……
林子轩摇了摇头,暂时不去想这种可能,已经到了这份上了,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在机场的时候大家因为有领导在,有点放不开,上了飞机就放松下来。
他们都是在经济舱,一起买的票,也就前后排坐着。
林子轩和慕姗姗旁边的乘客换了位子,坐在慕姗姗身旁,慕姗姗低声叮嘱着。
她以为林子轩是第一次坐飞机,飞机起飞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难受,林子轩认真的听着。
不一会,广播里传来空姐的声音,飞机就要起飞了。
慕姗姗握着林子轩的手,她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有点紧张,那时候身边没有人,只能自己撑过去,现在俩个人在一块,她担心林子轩,倒是不怎么想着自己了。
飞机平稳飞行,机舱内的氛围热闹起来。
在这个年代坐飞机还是新鲜事,尤其是这种国际航班,机舱内的乘客大多是第一次出国,看着外边的蓝天白云,觉得很新奇。
这时候出国要么是公干,要么是留学,要么是探亲和移民。
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怀着憧憬和向往,那是一个超级大国,那是一片富饶之地,那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
也只有他们这帮人是去拍电视剧的,还要在里面彻底颠覆美国在华国人心目中的印象。
想想还真有点深入敌后,偷袭对方的意思,虽然不是明刀明枪的干,却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这么一想就觉得自己还挺光荣。
剧组里的人有一半都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他们聊到了到美国之后的生活。
首先是语言问题,正如慕姗姗所说,他们就没有几个懂外语的,到时候不迷路就不错了。
林子轩的英语还凑合,不怎么熟练,冯晓刚会的英语不超过五句,还是很简单的那种,没听姜闻说过英语,问起来他倒是很有底气。
“我可是出过国的人,你们能比么?”姜闻得意的说道。
姜闻的确是出过国,不过那是法国,他去参加影展。
事实上,姜闻的英语同样不行,当初高考的时候就因为英语不行落榜了,后来才考取了京城戏剧学院表演班,戏剧学院对分数要求偏低。
在其他人讨论的时候,姜闻笑而不语,他早就在京城书店买了一本《英语口语百事通》。
据说有了这本书,走遍美国都不怕。
“到了美国,还是要依靠你们这群娘子军。”冯晓刚感慨道,“我这辈子恐怕都学不好外语了,以后就只能在国内瞎混着,就不到国际上给人家添麻烦了。”
冯晓刚不到二十岁就在部队上做宣传工作,就没好好学过外语。
他们那代人懂外语的真不多,葛尤同样不懂外语,一个是没有学习环境,还有就是不重视,毕竟也没想着有朝一日能到国外溜达,那时候美帝还属于敌对阵营。
到了林子轩这一批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学习外语。
八十年代后期的出国潮更是让外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上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说不定哪天就出国了呢。
剧组里王箕和严晓颦都在美国生活过,慕姗姗同样精通外语,用英语主持采访问题不大。
冯晓刚说的没错,以后在纽约还真的要依靠她们几个。
“你们别担心,我刚到美国那会也就会几句英语,能看懂吃饭和问路就行了。”王箕回忆道,“要实在不放心,到美国后你们先把住址和电话写在纸片上,带在身边,迷路了就拿出来问警察。”
“你说的怎么像是痴呆症患者啊。”有人说笑道。
“其实到一个看不懂听不懂的地方,还真是两眼一抹黑,能碰到一个同乡就觉的特亲切,就像是遇见亲人一样。”王箕深有体会的说道。
“到时候不懂外语的人要集体行动,不能单独外出,至少要两人一组。”林子轩建议道。
大家说说笑笑,对于未来几个月的生活有着诸多的疑虑和畅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众人下了飞机,找到行李,通过机场的安检,在机场大厅里找寻接他们的人。
林子轩在国内的时候联系好了,华国大使馆会派人来接他们。
整个机场到处都是外国人,入耳的也是噪杂的英语,有一种掉进海里的感觉。
找了一会,看到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拿着一块纸牌子,上面写着《京城人在纽约》。
这个叫做丁耀武,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在大使馆负责翻译工作。
“别急着走啊,咱们先在这儿呆会,让我找找感觉。”姜闻突然说道。
在剧本里,王起明和郭燕刚到美国,不懂英语,在机场里找不到接他们的人,听不懂广播,也不知道该怎么打电话,只能干着急没办法,不断地争吵。
偌大的机场,人来人往,两个华国人显得那么无助。
听到姜闻这么说,大家表示理解,就在机场这儿等着,他这就开始体验生活了。
身边都是外国人,什么都听不懂,有一种猛然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无力感和焦躁感。
姜闻想要记住这种感觉。
第一百零七章京城人在纽约
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
长岛是北美洲在大西洋内的一个岛,位于北美洲东海岸边,属于纽约州。
林子轩对住处的要求很简单,在保证治安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便宜,周围最好有华人聚居区,有中餐馆,生活便利。
华国大使馆弄了一辆商务车,把剧组一行人送到了住处,这是一栋老旧的公寓楼。
按照丁耀武所说,在这里租住的大多是亚裔,还有少部分黑人,附近有一条华人街区,那里有中餐馆和各类商铺,生活应该不成问题。
出行的话有大巴车和火车,如果需要开车,可以到镇上的租车行租车,用护照就行。
至于驾照,华国的驾照在美国并不通用。
美国每个州的交通规则都不相同,华国的驾照在纽约州被认可,不过到其他州就要先问清楚情况,以免遇到麻烦。
剧组想要在公共场所拍摄电视剧最好是和当地相关部门协调好,实在协调不好,也不能被当场抓住,否则会面临严重的后果。
轻则被遣返回国,重则会因为威胁治安安全被捕入狱,美国的法律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都是丁耀武的提醒,他清楚国内人的习惯,喜欢图方便,走捷径,不怎么在乎法律,说是法盲都不为过。
在京城能做的事儿,在美国就不行,两国对很多事情的观念不尽相同,这就是文化隔阂。
丁耀武在公寓楼内租了三套紧邻的房子,每一套都是两室一厅的格局,两人一个房间足够用了,租期是一个月。
想要续租很方便,拿钱就行了。
他把林子轩等人带到房间内,转交了房门钥匙,交代一番就离开了,临走也没忘记和林子轩要大使馆租房子垫付的费用。
大使馆只负责提供便利,并不是全程的保姆,能做到这份上已经不错了。
“条件还可以,还好不是地下室,大家自己分配一下吧。”冯晓刚转悠了一圈,评价道。
房间内生活设施齐全,有简单的家具和电器,还有做饭的地方。
只要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就可以入住了。
林子轩和慕姗姗自然住在一个房间,王箕和严晓颦暂时不住在这里,她们在美国有住的地方,要先过去和家属团聚,过段时间再进入剧组。
目前来说,房间还算宽裕,姜闻和冯晓刚都是单独一个房间。
各人找好房间,大家商量着出去转转,体验一下美国小镇的生活,顺便解决吃饭的问题,他们也就是早上在飞机上吃了一顿简单的早餐。
出了房间,锁好门,一群人下楼。
一路上碰到不少看起来像是华国人的面孔,本来想套套近乎,打听一下路,谁知道一听对方说话的腔调,就知道不是韩国人就是日本人。
这地方是一个亚裔的生活聚集区,亚洲其他国家也流行来美国留学和淘金。
走了大概十几分钟的路程,看到不少招牌,上面是中文的繁体字,感觉亲切不少,这是一条大部分都是华人生活的街区。
街道上的店铺都有点复古的色彩,在国内很难见到了,交流以粤语为主。
“怎么感觉咱们不是出国,而是出省到了花城啊。”冯晓刚玩笑道。
“这儿不明显,你要是去纽约的唐人街,那里到处都是华人,好多老建筑,不少华人还沿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刚来的时候还以为回到解放前呢。”王箕介绍道。
“那敢情好,都是自己人,也能互相照应着,以后省事多了。”道具师庆幸道。
“千万别心存侥幸,没听过杀熟么?”王箕提醒道,“这儿有些人的确念着大家都是华人会照顾着,不过也有人看到咱们是从国内来的,人生地不熟,专门坑咱们,事后你也找不回来,只当是一个教训了。”
“警察不管么?”有人不解道。
“像这种小事警察根本不会管,尤其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亚裔,美国警察就没有懂中文的,他们最烦这种事儿,在他们眼里咱们都一样,要么抓进去,要么就是罚款,也不问谁对谁错,特别粗暴。”王箕无奈道,“所以说,咱们在美国千万别惹警察,碰到事能私了就私了。”
“这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咱们还是先填饱肚子,再慢慢批判。”冯晓刚提议道。
众人进入一家两层楼的中餐厅,一楼是大厅,二楼是包厢,大厅里既有四人的卡座,也有供多人吃饭的圆桌,应该是照顾到西方人和华国人不同的生活习惯。
中餐厅的服务员走了过来,或许听到他们的口音,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招呼着。
他们人多,就在大厅里围着张圆桌勉强坐下,服务员把菜单递了过来。
“老板娘,点菜了。”姜闻接过菜单,递给了王箕。
《京城人在纽约》这部剧里有个重要场景就是中餐厅,王箕是中餐厅里的老板娘。
姜闻这么说一个是开玩笑,还有就有王箕有生活经验。
王箕也不客气,翻开菜单,按照十个人的份量点菜,对服务员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