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九峰雪霁图》
《九峰雪霁图》轴,元,黄公望作,纸本,墨笔,纵117cm,横55。5cm。
黄公望(1269…15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出继永嘉(今属浙江)黄氏为义子,其父90,始得之,有“黄公望子久矣”之语,因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幼有神童之称,稔经史,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最精山水画,晚年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皴笔不多,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设色多用淡赭,称“浅绛”(此实创自公望),山头多攀石,以雄浑见胜。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着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和《九峰雪霁图》。
本幅自识:「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钤 「大痴」、「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鉴藏印有:「怡亲王宝」、「江夏」、「黄楼」、「安仪周书画之章」、「晴云书屋珍藏」、「大玉主人珍玩」、「古香书屋」、「黄氏仲明」、「仪周鉴赏」、「棠村审定」、「蕉林」等十余方。
是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迭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3《烟江迭幛图》
《烟江迭嶂图》为宋代大画家王诜的代表作。
王诜(1036…1093后,一作1048…1104后),字晋卿,太原(今山西)人。居开封(今河南)。王诜是宋英宗赵曙的女婿,蜀国公主的丈夫。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家藏历代书画珍品,日夕观摩,精于鉴赏。对此,苏轼曾有过记述。王诜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文人雅士为友,能诗文,亦善书画。其墨竹学文同。书法,真、行、草、隶皆精。尤善画金碧山水。他融李成和李思训两家之长,在水墨勾皴基础上,“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喜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等他人难状之景,亦善传竹簧清风劲节,梅兰高洁藻雪等天人个性之意。其画深得画坛好评。苏东坡评说他的画颇得“破墨三昧”,“郑虔三绝居有二,笔执挽回三百年”。
4《潇湘白云图》
(我搜寻结果应该是米芾之子米友仁所绘,非米芾所绘)
米友仁
(1086—1165年)字符晖,一名尹仁,自称懒拙老人,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虎儿”,人称“小米”,他是米芾的长子。早年即以书画知名,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记,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直阁学士。
明 董其昌:米元晖作《潇湘白云图》,自题云:“夜雨初霁,晓云欲出,其状若此。”此卷余从项晦伯购之,携以自随。至洞庭湖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画眼》)
另外
董其昌(1555…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符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是明代后期着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是明代大家,绘画上,他专长于画山水,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黄公望、倪瓒等,尤其看重黄公望。董其昌在书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尤其擅长行、楷书。早年他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晚年仍归入颜真卿。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划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他作书与作画都以生拙取胜。他的书法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中期。《潇湘白云图》卷纵29。3厘米横340。8厘米;是董其昌七十三岁所作。图仿米芾笔意,以墨韵幽雅,意境深邃取胜。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流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测的云烟雨,使得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直观表现的色彩。
正文247 文箐使计栽赃嫁祸
文箐到得杭州的时候。听得这事,亦是吓了一跳。问道:“她一个人怎生上路的?”
华嫣摇头,她是真的不清楚。她对阿惠十分冷落,平时根本连话都不搭理,此时气恨恨地道:“她原本就没有好心思,此时我家连铺子都保不下了,她又哪会与我们同患难的?走了,倒好,免得在面前晃眼。”
话是这般说,只沈老太太又得重新找人照顾了。阿惠舍她而去,连句话也未留,开始她怎么也不相信,只道外人掳了去了。可要是阿惠不出家门,哪里未见音讯,原来的幻想都破灭了。她此时恨声不断,骂道:”我待她不薄,她却如此置我于不顾。没想到,我竟看走了眼,身边养了条百眼狼……”
骂归骂,人都不见影了,这气憋着,出不来,反倒是她气得饭吃不下,觉困不了,发泄不得,便只将赵氏作替罪羔羊,逼问她,当日阿惠到底有说过甚么?又疑赵氏一来,便给自家带来灾祸,便道她是不详之人,骂骂咧咧,又是罚跪,又是不让她吃饭。
吴嫂也对文箐道:”肯定是赵氏使的鬼。若不然,阿惠再沈家呆了这十多年,怎的好端端就跑了?”哭着骂道,”刘家都是杀千刀的,没良心的,该天打五雷轰的!老太太待他们这般好,他家竟算计奶奶这般……”
文箐一问,才知阿惠不见了,刘进取却找上门来,要么赔人,要么沈家吃官司。
沈吴氏十分烦躁,一遍又一遍问其他人可见阿惠有所异常?偏是沈家人都孤立阿惠,平素懒得理她,此时哪里晓得。倒是银铃说得一件事,道:”前两日,阿惠同小刘掌柜吵了一架。”可问她吵的甚么事,她却道自己也只是偷听得说是甚么老太太屋里的玉观音之类的,又有甚么钱,旁的也不甚清楚。
沈家本要找刘进取问询,没想到刘进取反口而诬:如今阿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好端端地在沈家做事,一个大活人怎会不翼而飞?必是沈家害自家妹妹,如今尸骨无存,非让沈家赔钱来。
这话气倒了沈吴氏,只把沈老太太气得也差点儿翻白眼,道:”我沈家待你刘家可不薄,你怎,怎能忘恩负义至此!媳妇儿,去,去让人叫刘大来!没天理了……”
当日她十分器重刘家,一接手周家这铺子,便提拔刘进取做了掌柜,哪想到,如今一遇事,刘进取翻脸不认人,竟说要告到官府去。
事儿闹得这般大,想躲债主也不成了。沈家此时人来人往,诸多前事皆传了出来,闹得四邻皆知。
文箐劝沈吴氏道:”且让他告去!官府又不是瞎子,家中皆妇女幼儿,阿惠既自行出走,与我们何干……且先把眼前这讨债的打发走才是。”
沈吴氏躺在床上,眼肿如球,暗哑道:”箐儿,如今舅姆实是……”她灰心失望,只觉得沈家眼前这关是没法过了。
李氏本来打着旗号是送文箐来探亲,实际上是想问沈吴氏那画的事,又哪里想到沈家现下乱成一团,心中有事也问不出口来,劝了几句沈吴氏,道:”外间现下都传你们家另有钱财,你们不是还有铺子吗?不若卖了,且还一笔是一笔……”
沈吴氏瞧了眼文箐,不说话。文箐烦李氏添乱,便也没忍住,插嘴道:”三婶,这话说得轻松,这仓促间,哪里找买主?现下这都是苏州那边的债主,便是将这铺子抵债,又会有哪家要?再说,只怕又有人洛井下石,此时趁乱给价不若其一二,亏得更大……”
李氏便道:”我这也是为你们好,才着力想法子。既嫌这个主意不好,那你们且自个寻法子去!”
沈吴氏只道她是在自家落难之际还来看望,对她却是十分感激,一个劲儿道谢。”三奶奶莫生气。这生意上头的事,自是你比我们熟,如今我是走投无路了……”
李氏借机问道:”昔年总有些财物吧?比如首饰、玉器类的?”
沈吴氏直摇头,道:”哪还有这些?年初返苏州,手里仅余的几件,都典卖了,还了一笔债……如今便只剩得这屋子,只是卖又卖不掉……可如何是好啊?”说着说着,号啕起来。
沈吴氏本想开口找李氏借钱,结果李氏却吐苦水道:”唉,人人都道我家现下几个铺子,却不曾晓得,我如今却也是作难得紧。今次我家只怕也是……”
华嫣望着她,李氏才继续说下去:”箐儿也有耳闻的。如今我们家摊派下来的织品完不成,现下你三叔四下打点,偏是得不了门路,眼见那两个铺子都不保,茶楼如今茶都着了霉,只怕也是凶多吉少了……”
文箐确实听文筜提过,不过她没想到三叔现下真是遇到了困境至此,还以为是其夸大之词,生怕沈家来借债。她也十分疑惑:三婶这时陪自己来沈家,到底又有何为?
这个问题,接下来,李氏没多久就自行说了出来。她问沈吴氏:家中藏画可还在?
沈吴氏一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