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学良家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早年间的张学良,宗教观念十分开放,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少年时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西方传教士们往来密切,曾受他们的影响,初度涉猎基督教义,对基督教有了好感,后来因为进了奉天讲武堂,毕业后走上军旅之路,就很少跟基督教的人来往了;1935年在武昌行营时,张学良曾结识过一个喇嘛教的活佛,活佛去西康时,张学良还亲自送了一程。这个喇嘛吃肉,张学良很奇怪,也不便问,但喇嘛坦率地告诉他说:“这有何怪?西北地区没有草木,食肉乃环境使然。天生万物以养人,何能拘泥于教义?佛为了救世,可以杀人,必要时还可以杀天下人,就看你的动机如何了。”张学良一听之下,先是大为讶疑,继而赞赏不已,称这个喇嘛活佛与他带兵打仗的军人观点完全一致。    
    1937后,因为被蒋介石幽禁的缘故,往往住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古刹,与庙里的和尚多有往来,张学良耳濡目染,竟买来佛教书籍,研究起佛学来。在溪口时,张学良与雪窦禅寺为邻,雪窦寺始建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是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名院,因供奉布袋和尚(弥勒佛)而驰名大江南北,张学良和寺里的又新和尚经常来往。溪口时期,张学良还曾请过有“政治和尚”之称的太虚法师讲解佛经,“佛曰觉悟”、“四大皆空”、“无人相,无我想”等佛教大道理虽未曾使张学良大彻大悟,顿悟人生,但太虚法师的其中一句话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太虚法师说:“佛教虽主张禁杀,但却不反对杀人。如果杀一个人,可以救十个人,那么,这个人是非杀不可!杀恶人即是善念。”当时的张学良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对法师肃然起敬。后来南迁湖南,住的又是古庙,到了沅陵,则住在凤凰山的凤凰寺,在周遭一片的“阿弥陀佛”声中,张学良耳濡目染,佛心渐萌。    
    到了台湾以后,由于长期失去自由和茫茫无期的囚禁生涯使得张学良渐渐对世事心灰意冷,他强烈地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信仰,让他的心灵有所依靠。负责看管他的刘乙光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那时便常常与张学良谈论佛教,还安排张学良去见新竹的几位佛教大法师,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因此,张学良得以与佛教界印顺法师、班禅法师相识,并不时请教佛法。在法师的指点下,张学良买来大量有关佛学方面的书籍,阅读研究。    
    五十年代初的一天,宋美龄前往阳明山看望张学良,交谈间,她问张学良最近都看了些什么书,张学良告诉她说,正在研究佛教,并很得意地讲了些研究心得。岂料,宋美龄却并不以为然地对他说:“汉卿,你又走错路了。你也许认为我信基督教很愚蠢,但是,世界各国有许多有名的、伟大的人物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吗?”宋美龄决定劝服张学良信仰基督教。    
    不久,宋美龄把东海大学校长曾约农介绍给张学良,请他给张学良讲解有关基督教的教义。张学良希望读点英文,可以看英文版的基督教书籍,宋美龄就请刚从美国卸任的大使董显光任他的英文老师,董显光的夫人也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常常和张学良谈论、探讨教义,还送了一本《马丁•;路德传》给张学良。张学良把其当做课本,将它翻译成了中文。搬到台北居住后,张学良被特许可以到蒋介石夫妇俩的私人教堂,总统府官邸旁的士林教堂做礼拜祈祷,听布道。另外,宋美龄又为张学良请了一位专职的牧师周联华,专门帮助张学良读圣经,研究神学。听从周联华牧师的建议,张学良参加了南美浸信会的函授,陆陆续续地读了十几年,并取得了毕业证书,获得了牧师资格。    
    张学良自此皈依基督教后,“心境平和,言行虔诚”,成了一名真正的基督教信徒,他因在此过程中,深得牧师周联华,英文教师董显光和东海大学校长曾约农的引导,为感激他们的伴读和启蒙,取他们三人姓名中各一字,组合成“曾显华”作为自己的教名。    
    张学良确实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除了致力于神学研究外,还积极向世人宣扬基督教义,翻译了一本基督教书《相遇骷髅地》,以教名曾显华落款,于1970年在香港出版,此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谁也不会把名不见经传的基督徒曾显华与当年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少帅张学良联系起来,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无疑是两个世界的人!每逢星期日上午的主日礼拜,张学良风雨无阻,总是默默地坐在某个角落里,全神贯注地听牧师讲道,并恭敬地随着众信徒起立唱赞颂耶稣救世主的诗歌,和任何一个全心向主的虔诚信徒没有什么两样,同样,人们也不相信他竟然会是发动西安事变的风云人物张学良!    
    可是,张学良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遗憾,相反,他感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当年的困顿迷雾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看破世事的豁达超然。在经过了漫长的凄苦与折磨之后,他终于为自己飘零的心找到了一个避难所,一座避风港,在上帝洒播的圣洁光环中,他顶膜礼拜,如今的张学良,对神充满了全部的虔诚,无欲无求,一心一意只求心灵的安宁。他曾写诗铭志: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前尘往事如过眼云烟,忘掉也罢,在张学良那里,富贵、权势、功名、利禄,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是虚无,只有上帝的爱,上帝的关怀,上帝的惩罚才是真的。    
    信奉基督,使张学良有了更多的自知和自忏,他觉得,读史使他的人生得“通”,而皈依上帝则使他的人生得“达”,“通达”之后,他便能摆脱开人事的困扰,可以看破红尘,怀慈悲之心,不与人争,不与人辨,褒贬由人,笑骂由人。精神有了寄托的张学良,将一切看得云淡风清,他不想多谈以往的风云变幻、惊心动魄,因为“不要说,不必说,上帝那里有本帐”,解禁以后的张学良,与外界接触,尤其对一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的话题常常就是圣经。    
    张学良说:“我认为基督教是最高的。在社会学上,可以认为基督教是一种宗教,但我个人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是一千九百多年前发生的一件实实在在的真事。我信仰耶稣基督,是信仰真有这么一个人,由他身上,以及他所做的事,反映了上帝的时代,而他本人就是上帝的化身。至于我个人,一点没有什么奢求,一切都围绕着上帝。”    
    他又说:“信教是一项了解上帝存在的过程,所以,若有人说不信上帝则下地狱,是绝对错误的,信仰是由自个儿内心发出的。人家不信教,是因为我们基督徒没做好工作,没有把上帝这个存在让人们晓得,这是我们的责任。”    
    他还说:“我们信主的人,生病也会感谢主。我们能活下来,就是上帝的意思,说不定随时会去上帝那儿,我们完全接受上帝的旨意。我,我们基督徒,是相信我的身体是殿,我们要清洁我们的殿,准备上帝的圣灵来居住。我自己保护我的身体,不是为了我自己多活几天,或者享受,我完全是为完成上帝的使命。”    
    1990年6月1日,张学良在九十大寿上,首次公开答谢关心他的人,他说:    
    “。。。。。。我现在可以告慰于关怀我的亲友的,就是我现在一切的生活,蒙基督耶稣的慈爱,上帝的恩典,我现在能这样子站立地活着。我自己从来没想到我还能活到九十岁,这真是上帝的恩典!我除了感谢上帝之外,我没有什么。    
    我现在虽然老了,可是我还没有崩溃;我耳朵虽然是听不大好,但是我还没至于全聋;虽然是眼力减退了,但是还没至于瞎。这都是上帝的恩典,除去感谢上帝之外,我没有旁的话。我现在就是在诸位亲友以及友朋之间给上帝作证。    
    有的友人对我说:你很开心啊,你身体那么好啊!不是的,我是完全活在耶稣基督内,我的喜怒平安,都是由他那里来。所以,我现在一切事情都交给了主耶稣,其他我就没有所求。。。。。。。。”    
    通篇一个至诚信徒的虔诚口吻。    
    随后,在台湾电视台晚间特别节目《让生命等候》中,张学良再次向观众讲谈了他的宗教信仰和人生态度,他向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发出忠告,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信仰,常常感到空虚,尤其是只对金钱有兴趣,但金钱并不能解决一切。他说人之间的爱超越了“知心”才是真正的,如为了金钱、肉欲、名望、权利都不是爱。    
    皈依宗教的张学良早已看透生死,他常说:“人生在世,有如旅人,回到天国,才是归宿”,是因为上帝要他活在世上,所以他就应该尽心、尽意、尽性、尽力去完成上帝所给他的使命。    
    从昔日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军事统帅,到今朝孤灯寒夜下默读圣经,祈求来世的一介平民,张学良走得平静,显得泰然。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间冷暖,艰辛历程又有谁知,又有谁懂呢?


第十三章 从绚烂归于平淡3、“三张一王”转转会(1)

    人愈到老年,就愈感到朋友的重要。    
    晚年的张学良,有三个过从甚密的老友:张群、张大千、王新衡。他们早年相识,情投意合,四十余年来,彼此间心灵相通,情深意笃,渐成莫逆,晚年更是格外以友情为重,交往频频,人称“三张一王”。    
    三张一王中,以王新衡最小,因此他常常说:“三张一王中,王姓是少数民族,被姓张的压倒了。”居长的张群幽默地说:“三张一王,是三张王牌,张是形容词,王才是名词。”王新衡对此解释大为倾倒,赞叹道:“岳公(张群字岳军,尊称岳公)善于辞令,不愧是做过外交部长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