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往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邓子恢那天身体不适,稍微迟到了一会儿,就在会场的后排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离主席台较远,加之耳朵有些背,起初没有听清主席的讲话,当人们突然都冲着他哈哈大笑时,他甚感莫名其妙,随即问坐在身边的叶剑英:他们笑什么?
  叶帅乐哈哈说道:笑你哩,毛主席表扬你啦!
  毛泽东声音洪亮,自问自答:农村工作找谁啊?还是要找邓老!他有很多意见是正确的。
  过去,毛泽东批评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上是“小脚女人”、“右倾”,许多同志都甚感不解。如今,毛泽东在大会上公开表扬他是正确的,这是人心所向,大家都情不自禁向邓子恢热烈鼓掌,表示敬意。看来,毛泽东已认识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到邓子恢意见的正确性。有些省委书记立即把会上的这一新动向当作特大喜讯,连夜用长途电话向本省传递。邓子恢本人也深受鼓舞,感到毛泽东毕竟是共事多年的老战友,他了解自己,原先的委屈情绪,顿时一扫而光。
  【热心向毛泽东保荐包产到户】
  公社60条下达贯彻后,农村形势有所好转。但因公社权力过于集中,农民缺少自主权.多劳不能多得,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之遇上连年自然灾害,天灾人祸搅在一起,农村经济依然极端困难。
  穷则思变,面对贫穷和灾荒,各地群众都自发地想出了一些新招,如河南有“借地”,安徽有“责任田”,广西、湖南、陕西、甘肃等则有“分田到户”……连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刘少奇的老家宁乡,也同样要求包产到户。
  1961年秋,邓子恢尽管已65岁,而且长期患糖尿病,但他依然带病率工作组南下调查。他坚信群众是英雄,实践出真知,希望通过深入调查,从群众实践中找到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度过难关的办法。他从河南转到江西,最后到达家乡闽西革命根据地,所到之处的群众都要求包产到户。两个多月的农村之行,使他知道了许多真情实况,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心中逐渐有了底数。
  年底到了,他准备结束调查返回北京,中途路过安徽合肥决定作短暂停留。他早就听说安徽农村搞包产到户,因“户”字有资本主义之嫌,众人避讳,巧妙地称为“责任田”。这次他也想了解一下情况。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他作了汇报:安徽农村也有39。2%的生产队试行责任田。凡试行的生产队,社员责任心大大增强,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产量增加,群众满意。这是邓子恢首次接触责任田,他历来务实、求实,从安徽责任田的实践中,他似乎看到了农村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希望之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场表态:“你们的办法好,我赞成。”
  谁知第二年初,毛泽东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竟严厉批评了安徽包产到户的责任田,曾希圣被免职。顿时,已经兴起、且受群众拥护的责任田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该省宿县符离集区委书记武念慈为民请命,上书邓子恢反映:他们从1961年3月起试行责任田,当年粮食增产18。3%,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欢迎。但上级批评这是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大家想不通,请求中央放宽政策,允许他们继续试行。
  此时,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王观澜率领工作组,正在当涂县调查责任田,他也写信向邓子恢反映:“责任田把责任制和产量结合起来,农民个人利益和集体经济结合紧密了,社员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对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还说:“责任田还解决了农业合作化以来一直存在的社员劳动不顾质量,以及农民自留地、家庭副业与集体生产争肥、争时间的矛盾。应该总结经验,加以提高。”
  邓子恢读了两封信后心情十分沉重,为什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都有利的责任田,竟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为慎重起见,他又派人到宿县符离集区调查,同当涂县进行对比研究。
  当涂县地处淮南,属水稻区;宿县符离集地处淮北,属杂粮区。尽管两地作物不同,地域不同,但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后,增产效果同样明显,群众感到越干越有奔头。县委、区委、公社党委一致反映:包产到户责任田为农村恢复和发展生产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恳切要求不要给他们扣“方向性错误”的帽子。
  符离集区委甚至以全体同志的名义再次上书中央,对包产到户责任田作了系统性、理论性的陈述,列举10大变化、7大理由论证它方向对头,效果明显,利国利民。
  邓子恢立即把安徽的调查报告,连同广西、湖南等地包产到户、田间管理的经验,一并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李富春等表示支持,邓小平甚至公开坦言:在农民生活困难的地区,可以采取各种办法。不管黄(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恰巧,此时中南局的陶铸、王任重对广西龙胜县的包产到户作了调查后,联名向党中央写了报告,认为“在集中统一经营形式下的包产到户,还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毛泽东批示:他们所作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后提出的建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从短短批语连用两个马克思主义的新情况中,邓子恢感到毛泽东的思想可能有新变化,于是决定抓紧时机,趁热打铁。
  1962年7月一天夜里,他约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廖鲁言驱车进中南海,面见毛泽东趁机推荐安徽的包产到户责任田。他手摇芭蕉扇,滔滔不绝陈述各种理由和数据,不厌其烦地汇报包产到户的优越性,从深夜到凌晨,整整谈了一个通宵。毛泽东起初只听不说,最后表示:包产到户可以小范围试一试。
  回到万寿路宿舍大院时,天已经亮了,有人不安地问“谈得怎么样?”邓子恢乐哈哈地说:“同意啦,可以试一试!”这一天,他轻松惬意地睡了个好觉。
  【因积极倡导包产到户惹怒了毛泽东】
  我国60年代初期农村的天灾人祸,一度震惊海内外,全国上下议论纷纷,思想混乱。因毛泽东讲过农村工作还是要找邓老,许多中央机关都先后派人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反映情况,请邓子恢释疑解惑。
  他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毅然带病应邀到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学院、中央党校、中央团校、中直机关等单位做报告,他客观分析农村形势,实事求是承认困难和问题,但又指出有前途、有出路。他高度赞扬和支持安徽的包产到户责任田,认为它给解决农村的暂时困难带来了希望。
  那时,尽管毛泽东私下已表示包产到户“可以小范围试一试”,但在公开场合并未改变其基本态度。加之有人经常向他畅谈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散布“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的论点,因此,一些好心人都劝邓子恢对农村形势和包产到户少说为佳,等毛泽东明确公开表态后再讲也不迟。
  然而,邓子恢却坦然表示:怕什么!不能为了保乌纱帽不顾农民的死活!
  7月上旬,中央决定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他感到事关亿万农民的前途和命运,机会难得,决心起早贪黑,以争朝夕的姿态为会议准备有关资料。
  7月17日,他再次进中南海见毛泽东,依然汇报安徽的农村情况,继续保荐包产到户责任田。毛泽东照旧一声不吭,耐心听着,始终不表态。直到邓老起身欲走时才表示:把你们的报告和符离集区委同志的汇报送来,我要看看。
  第二天,他把毛泽东要的材料送走后,又不顾周围同志的劝告,继续组织人员准备有关包产到户的材料,大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
  8月初,各省市的主要负责人先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戴河,大家聚集在一起,竟无意欣赏海滨的秀丽风光,反倒七嘴八舌大谈包产到户,包产到户顿时成为谈论焦点。邓子恢目睹人们热情如此高涨,深感包产到户是人心所向,精神为之振奋。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兴冲冲跑到毛泽东住处面谈。他想给老战友多提供一些各地的实情,劝其支持推行包产到户。
  然而,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的主意已定。面对邓子恢滔滔不绝的陈述,他毫不客气说: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他甚至把包产到户同当时波兰的所谓自由化联系起来责备邓子恢:你怎么又动摇了,波兰搞自由化还不敢解散合作社哩!邓子恢当然毫无这个意思,据理力争声明:搞包产到户,不是解散合作社。话不投机,两人不欢而散。
  随后,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作了阶级、形势、矛盾问题讲话,大批邓子恢和包产到户,把包产到户说成单干,并提出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他严厉批判邓子恢等支持包产到户是代表富裕中农要求单干,是站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社会主义……
  会议风向突变,一年前刚受毛泽东高度赞扬的邓子恢,突然成了会议批判重点。
  邓子恢推荐包产到户,原本是为中央出谋划策,使我国尽快摆脱农业连续减产的困境,谁知却引来这么多批判。他始料不及,深感突然。面对强大攻势,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严正回敬那些批判发言“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
  他脾气确实“犟”,在北戴河中心组会上,当着毛泽东的面大胆直言:工业上可以搞责任制,为什么农业田间管理就不可以搞责任制?责任田根本不涉及所有制问题,不存在反对集体经济的问题。
  由于邓子恢不屈服、不检讨,9月份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对他进一步开展批判,说他“一贯反对合作化”、“一贯主张单干”、“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者,是民主主义者”,连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也被批判为“十年一贯制”、“没有办一件好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