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神仙排行榜 作者:黄晓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谈论古代中国宗教与王朝的关系时,很多人都喜欢用“政教合一”来形容。这是很成问题的说法,除非这里的“教”指的不是“宗教”而是“教化”。中国古代的宗教,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从来就没有取得与皇权平起平坐的地位。
  对于当时的道教和佛教来说,要想在世俗世界取得一点地位,除了跟皇帝搞好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尽量拉拢一些大家尊敬或喜爱的人物来作“形象代言人”。关羽就是影响最大的的一个。
  三国及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关羽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风光。在他死后,群众自发地搞了点小规模的纪念活动,但是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关羽的家乡解州和遇难的荆州造了几座庙,香火规模并不怎么盛,偶有灵验而已。
  从宋朝开始,关羽逐渐被重视。最早是宋真宗下令装修解州的关圣庙。既然有圣旨,做大臣的又何必给国家省钱,自然是往宽里花。随后,宋哲宗给玉泉祠题了块“显烈王”的匾,这就已经封王了。喜欢画点花花草草的宋徽宗又封他“义勇武安王”。元朝灭宋后,继续给关羽封王,还专门派人去祭拜。到元文宗至顺年间,随着关羽的威望越来越高,简单潦草的祭拜已经不能反映民意了,于是不仅给爵位、封号,还有一系列的职务,合在一起是这样称呼的: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史、兼提调诸宫庙神煞天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宁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共计九九八十一字)。
  到了明朝,随着畅销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关羽已经不再属于人世,简单地说,人间的官已经不够用了,再加封,皇帝就只好让位给关羽了。解决的办法自然是有的,明朝时再封他为“大帝”,全称叫做“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这在神界都属于高层领导了。人间的皇帝可以替玉皇大帝分封神界的职务,也不怕玉皇大帝翻脸,可见世俗的权力有多大。
  皇上这么表姿态,下面还不会揣摩圣意吗?
  道教自不必说,它原本就最擅长扩招神仙,有关羽这样的好素材,当然是充分利用,绝不放过。于是道士们一再上表,要求给关羽加官进爵,然后从出生到死后显灵,对关羽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比如说他是雷首山的老龙化身,在北宋时受张天师举荐,把黄帝曾经杀过的蚩尤又杀了一遍(谁让蚩尤死后还要兴风作浪),于是奉他为护法。
  佛教当然也不甘落后,很快就给了个“护法伽蓝”之职。授职的来龙去脉也有个故事,说是唐朝的高僧神秀(就是那位抢袈裟没抢过禅宗六祖惠能的)到荆州玉泉山建寺庙,拆了当地建的关公祠,关公不答应,显了灵,出来交涉,神秀就让他做了佛教的护法伽蓝。这个故事对关公的态度并不怎么恭敬,因为在佛教中,护法的神很多,如四大天王、韦驮等,伽蓝比他们地位还低,只相当于土地爷一级,显然太低了点。因此后来有很多人愤愤不平:
  “关公是何等人物,自孔孟之后,能扶持名教、纲常的,关公排名天下第三。哪朝皇帝不是恭恭敬敬,加封做帝王。你们佛门弟子倒好,让做帝王的到庙里站岗放哨,这还有天理吗?建议以后庙里的规矩都要改:关公的塑像在门口的,移到大殿里;在边上的,移到中间;站着的,全部改坐像。” 
  有官府、道教、佛教的大力弘扬,关羽的地位还能低得了?
  民间本来就热衷造庙,搞个人崇拜,有关帝这样吃得开的神仙罩着,那还不快马加鞭,大干快上?所以,整个明清时期,关帝庙铺天盖地,根据一份乾隆时期的地图,单在北京就有116座关帝庙,加上郊区要超过200座,占整个北京寺庙总数的十分之一。全国的数字,可想而知。
  各地大兴土木造关帝庙,而且个个都吹嘘自己造的关帝庙灵验无比。但是问题也出来了,哪有这么多的关羽来管平头百姓的些须小事?
  有一回,一个秀才扶箕请仙,请来了关帝。秀才请教了一段关于《春秋》的问题(《春秋》问题不去孔庙请教孔子,却来问关羽,可见这个秀才的混蛋),关帝很快回答了他。秀才回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关王爷何等尊贵,怎么我一请就到,莫不是有人假冒。不行,我要写状子到天帝那里去告状,好好查查这些假冒伪劣的家伙。正写着呢,有位小鬼现身讨饶:
  “大哥,您先别告,我就是假冒关帝的。因为魂魄流落到关帝庙,每天打扫打扫房间,天帝看我可怜,让我代替关帝,吃点供品什么的。关帝只有一个,各地关帝庙里的神仙,都是就近取材,选些品德好、文理通顺的鬼作替身。普通人是请不到关帝的,只有皇帝亲自祭祀,关帝才会下来寒暄一番。” 
  天上的关帝在人间有无数替身,借用佛教哲学的说法,这叫“月映万川”。
  关帝庙有好吃的,有好喝的,又不用担什么大的责任,是个不错的位置。既然是肥差,难免有鬼来抢,就算是天帝也不能保证所有的替身都是德高望重的。所以假冒关帝的鬼,位置有时也不稳。比如在江苏宿迁,有一回某个村子唱戏还关帝愿,一个过路的鬼去看戏,发现该村假冒关帝的鬼比自己还无赖,不由得勃然大怒:“关帝爷何等威武,岂是你这种小马仔假扮得了的。”与他狠斗一场,把他赶走,自己作了“关帝”。
  关羽身后之所以备极荣宠,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上具有很多可以开发的伦理资源。做皇帝的,希望百姓都做顺民,像关羽一样对自己忠心耿耿;做百姓的,希望朋友之间都要讲义气,像关羽一样忠于兄弟之情。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历史和小说中关羽的骄傲、刚愎自用等缺点被过滤掉,剩下的是一个忠心耿耿、公正无私的单面神。
  作为神仙的关羽,所具备的伦理资源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由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一点点添加进去并无限放大的。
  对于造神工作,人们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有条件要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
  ◎ 民间信仰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曾经见到一本名为《巫术的兴衰》的书,是介绍英国中世纪的大众宗教信仰的。一读之下,不由得要从鼻子里哼一声:“你们英国佬的巫术,简直是失败,不,是失败中的失败。” 
  在基督徒眼里,一切巫术都是向魔鬼的投降,是对主耶稣的大不敬。英国的巫师,不管是施行黑巫术还是白巫术,只要被基督教徒发现,一律要受审定罪,什么刑法都用过。根据英国历史学家的统计,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共进行了11万次驱巫审判,在其中47%的案例中,巫师或巫婆被施以绞刑或火刑,大约有6万人成为驱巫审判的牺牲者。真遭罪啊!哪像中国古代的巫师们,虽然不是那么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但是只要不害人,没有人会找他们的麻烦。
  巫术为什么能在在古代中国不受迫害并且愉快地生长呢?
  《聊斋志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姓吴的县令到浙江去做官,当地最崇拜城隍老爷,每当城隍他老人家生日,民间都要集资搞联欢会,彩旗招展,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虽然花费不少,可为了保一方平安,年年都不敢懈怠。县令是个不大信神的,初到当地,听说此等陋习严重损害当地经济发展,勃然大怒,冲进城隍庙,把城隍大骂一顿,把神像拖下来鞭打二十,下令禁绝祭拜城隍。从此大家也就绝了这个念头。后来县令在任上去世,大家感激县令的恩德,就给他修了座庙,也叫城隍庙,两家城隍庙竞争上岗。老百姓说,还是县令那座庙灵光,香火远超以前的城隍庙。
  这个故事的前半段是个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故事,在史书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不过后半段却让人有点尴尬:县令反城隍反到自己也做了城隍。信仰习俗强大到可以吞噬一切异己力量的地步。
  产生这种信仰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吴县令责备城隍搜刮民脂民膏,可基本上是老百姓自己愿意凑份子,就算祭两个城隍他们也不在乎!
  伦理道德也不是原因,人们似乎更尊重传统。吴县令生前之所以能禁止祭祀城隍,主要是他敢把城隍拖下来痛扁,狠狠地打击了城隍的气焰;西门豹也是把巫婆扔到河里才搞掂河神的!老百姓很实在,谁牛就服谁。
  民间信仰有一种奇特的逻辑:假如有人不信神,那你就跟神比试一下,人要是输了,那自然没话说;人要是赢了,那更简单了,你比神仙还牛,更是神仙中的神仙。反正神是信定了。在大家的眼里,神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总之,民间信仰就像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只要进了这个套,几乎所有具备或不具备成神条件的,都得成神。这比做圣人容易多了。
  下面可以介绍几个奇特的例子。
  (一)同性恋庙
  雍正年间,桂林有两位唇红齿白的同性恋美少年一同被杀,因为这两人平常在父老乡亲面前彬彬有礼,又是秀才,乡亲们就给这两位立了座庙,每次祭祀的时候都供上杏花,号称“双花庙”,还颇有灵验,香火旺盛。
  后来,当地县令刘大胡子知道了,他非常生气,说:
  “老子做你们的父母官,都没捞着立庙,两个同性恋朋友,竟然也香火旺盛,还有天理吗?”立刻命令拆了庙。
  晚上,两位美少年托梦,把刘大胡子痛骂兼暴扁一顿,说:
  “你又不是我们的奴仆,怎么知道我们是否清白?当年三国的周瑜、孙策也是秀美少年,青春才俊,同起同宿,你敢说他们不是英雄?” 
  还举出刘大胡子做过的许多缺德事,说是要编本《绝对隐私》臭臭他。刘大胡子吓得魂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