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批评的魅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特定的发生形式,人在本质上总是在他与世界打交道中 

  被规定的,而这种与世界的关联始终作为。理解”过程发生着,正是在理解 

  过程中,人主动地“筹划着”自己的存在。世界只是当人在理解和筹划自己 

  的存在中显现自身时才有意义。在理解和筹划中,人始终根据各种可能性来 

  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其三是“言说”。理解过程呈现为“言说”,在言说 

  中,此在作为“对存在状况的理解”显现自身,而世界在这种理解中敞开自 

  己,变成语言。语言构成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全部关系,也就是说,存在和世 

                                                                    ① 

  界是以语言的形式向此在显现自身的。“语言是存在的寓所”。 



                  此在的基本状态:“虑”、“畏”、“死”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总是以“领悟”(理解)的方式而存在,这种 

  领悟或理解本质上就是对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并不是理性 

  的反思,而是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他把这种内在体验又称之为“心境”(一 

  译“情绪”),正是这种“心境”向人展示着世界、人自身及其所处的境况, 

  亦即基本存在状态。在他看来,这种基本存在状态体现在三种“心境”或“情 

  绪”之中,即“虑”(Sorge)、“畏”(Angst)和“死”(Tod)。 

       所谓“虑”(一译“烦”),是指个人在与周围世界发生关系时,担心 

  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自己的安全失去保障,自己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产生的 

  一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感到自己的生存无庇护的体验。“虑” 

  的基本含义是焦虑,它规定了人是一种“为已而存在”的在者,说明人在存 

  在中反思、领悟着自己和自己的生存。“虑”可以分解为三种性质:“被抛 

  入”、“沉沦”和“筹划”。 

        “初抛入”(Geworfenheit)意味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已被投入某种 

  生存境况之中,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他已被置入有限的、黑暗的生与 

  死的两极之间的、无法改变的处境,已被历史、语言、周围世界和自身境况 

  所规定,只能接受它们而无任何选择的自由。“沉沦”(Verfallen)是说, 

  由于人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共在”,即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独立自主 

  地存在,于是把自己的生存消融在这种共在之中。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真实存 



①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图宾根1958 年,第379 页。 


… Page 26…

  在,即“本真的存在”,而被“他人”即社会所制约,所规定。“沉沦”即 

  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规定性。“筹划(En…twurf)是指人只能根据种种可能 

  性来领悟自己的存在意义,并在此范围中生存与活动。“筹划”的核心是领 

  会或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人才能把握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并适应此在。 

  被抛、沉沦、筹划暗示此在的三种时间性:被抛入涉及的是过去,即先于自 

  己的存在;沉沦关联的是现在,即自我此时此刻的存在;筹划针对的是未来, 

  即可能发生的存在。 

        “畏”作为此在的另一种基本状态,指的是孤立的个人面对一个冷漠敌 

  对的世界以及在被遗弃的体验中产生的一种无名的恐慌情绪。海德格尔特别 

  指出,畏乃是本体论的,它不指向任何确定的对象,而是对不确定的,无法 

  逃避的“存在着”这一事实本身的恐惧。“畏之所畏者不是任何世内存在者”, 

                                  ① 

   “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因此,畏使人领悟到自身的存在,把自己从他 

  人以及周围世界中突出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畏才能把人从此在的沉 

  沦中拉回来,并通过一种总体的震惊使人作为“孤独的自我”显现出来。“畏 

  使此在个别化为其最本已的在世之在,这种最本已的在世之在领会着身身, 

                                          ② 

  从本质上向各种可能性筹划自身。” “畏”使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整个地沉入 

  绝对的无意义之中,它揭露出人对自己的存在被肢解的恐惧,表明人的整个 

  存在连同他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都变成可疑的,人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孤立无援 

  的绝望的自我。因此,畏公开了此在的本质,把此在抛回到此在为之而畏者 

  那里,即抛回到此在的本真可能性那里。 

       此在的第三种基本状态“死”指的是,人面临自己的存在遭到剥夺,即 

  面临死亡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在海德格尔那里,死被用来规定此在的有限性; 

  死亡进入存在并存在于此在之中,此在的终点便是死亡。但是,作为一种界 

  限的死亡又始终贯穿于此在之中,因为此在者对死亡是熟悉的,死亡意识对 

  于此在着的人来说是本质性的,没有任何此在者能逃脱死亡,因此人经常无 

  意识地、本能地探讨着死亡。海德格尔把此在称为“走向死亡的存在”,因 

  为死亡是人的存在最固有的可能性,它决不能被取代。但死亡又是非关系性 

  的,因为它取消了对世界的全部关系,并把此在抛回到它的孤独之中;此外, 

  死亡虽是确定无疑的,但它事实上的降临又是不确定的。海德格尔相信,正 

  是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获得了另一种性质,因为,没有死亡也就没 

  有人的本已存在,本已存在仅仅在于对确定无疑然而又是不确定的死亡的等 

  待与忍耐之中。 



                                    存在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即“存在之真”的 

  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又是从此在入手的。此在或人的存在一个本质 

  的规定性是人能够理解或领悟他的存在,即人与自身存在的关系。人对于存 

  在意义的探索是通过此在的理解实现的,离开了理解,人的存在便与其他在 

  者之在没有任何区别,仅仅是一种黑暗、混沌的存在,此在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理解是此在区别于其他任何在者之在的根本特征,构成此在的存在方 



①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第186 页。 

②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第187 页。 


… Page 27…

  式。人在对其存在的理解中总是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并 

  未上升到明确的意识或概念的高度。 

       海德格尔首先肯定了存在的绝对优先性。在他看来,人在有思维、有意 

  识、有情感之前,他已经存在于世,已经“被抛入”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 

  界。意识和感觉并不是本源的东西,而是存在派生出来的。没有存在也就没 

  有意识、思维、情感和认识。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和笛卡尔显然有根本的 

  分歧。笛卡尔称“我思故我在”,断言“我思”是“我在”的前提,而海德 

  格尔则恰恰相反,认为“思”只是“在”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海德格尔又把理解看作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和人的一切活 

  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将它说成是先于意识、先于经验的。只要人存在, 

  就会有理解,正因为有理解,才会有此在,有对此在的认识。因此,理解并 

  不是主观意识固有的功能,而是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意识不过是从理解 

  中发展而来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植根于此在的可能性之中,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人 

   “筹划”自己存在时才会显现出来。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明晰的、现实的东 

  西,而是作为可能性向我们呈现,而理解就是此在将自身的可能性投射于世 

  界,使其成为可能实现的未来。他写道:“此在总是根据可能性来理解自己 

  的”,“作为理解,此在在可能性基础上筹划自身……理解的筹划包含了此 

  在的可能性——发展自身的可能性”。①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只有与此在“相遇”,与我们发生关系时才有意义, 

  而这种相遇关系恰恰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关系。对世界的一切解释都产生于一 

  种先在的理解,而解释的目的则是达到一种新的理解,使其成为进一步理解 

  的基础。他把这种先在的理解称之为“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 

  和“前设”(Vorgriff)、认为它们是理解的“前结构”(Vorstruktur): 

   “无论如何,只要某物被解释为某物,解释就将本质地建立在前有、前见和 

  前设的基础上。一种解释决不是无预设地把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意 

  义是理解的根据,某物作为某物因此而变得可知。它从前见、前有、前设中 

                   ② 

  获得它的结构”。理解的这种前结构是解释发生和进行的条件,没有这个根 

  本条件,解释将不可能进行。它隐含着最基本的认识的积极的可能性,即一 

  切知识都必须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前提。这种循环性内在于一切理解之中,构 

  成理解活动的本质特性。理解的循环作为人的存在的认识行为结构,是此在 

  无法摆脱的先验图式,限定了我们理解的边界。 

       可是,既然一切理解都受制于一种先在的理解或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