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
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宋史》
和《元史》都没有给予他立传,《通考·自序》也没有叙述事迹。《南宋书》和《新元
史》中虽有传,但记事十分简单。所幸《通考》的《进书表》和《抄白》以及清初修的
《乐平县志》中保存了几点有关的材料,大致可知他是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的仲子,以
荫补承事郎,曾漕试第一。廷鸾为人正直,不肯附和奸相贾似道,咸淳九年(1273年)
被迫辞职,居家1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1289年)去世。廷鸾曾任史官,家中极富藏
书。马端临随其父家居,读书颇广。父亲去世后,他曾短期间内出任慈湖书院、柯山书
院院长、教授及台州路学教授等学职,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县志本传称他
“门弟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泉涌,闻者必有得而返。”可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
者。端临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李
谨思《通考序》称全书著成于丁未之岁,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马氏是年54
岁。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其书被一位道士访得,次年奏之于朝。至治二年(1322
年)官家为之刊行,至泰定元年刊成。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
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
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
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
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
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
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
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
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
《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
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
    马端临是古代进步的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
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通考》与《通典》相
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扩大和提高;《通考》与《通志》相比,《通志》只做到旧史
书的粗略总和,《通考》则予以重新组织,表达了若干新思想、新看法。如商鞅变法和
杨炎的两税法,对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作用,马氏明确指明其重要历史意义,
而不因自己对二人的否定态度而否定其经济政策。又如五代时期,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
的张全义,对恢复洛阳一带经济生产起过有利作用,欧阳修作《五代史记》,因他出身
于“群盗”,仅略记数语。而马端临不仅详记其事,而且加按语云:“全义本出‘群
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划,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民
者,所不如也。贤哉!”作了有力的颂扬。
    马氏著此《通考》,在《自序》中反复说明,一方面为续补杜佑《通典》天宝以后
之事迹,一方面要配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略如纪传体史书中的纪和志。总起来说,
是使“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这就形成了这部书的消极面,虽有同情人民之
处,但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立言。又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部门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职
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则叙述廖廖;又如《经籍考》内容虽丰富,而主
要依据不出于晁公武、陈振孙二家,自不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欧阳忞《舆地广纪》
一书,无甚订补。
    因此,历代学者对二书的看法是:《通典》以精密见称,《通考》以博通见长,各
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
    《四库提要》论之云:“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
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
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
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
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此为底
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书局等本。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7 《宋史》




“天水一朝的辉煌”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便是《宋史》,总共有496卷,包括本
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但是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
中问题最多,后人已经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不但有着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本朝的历史,而
且每一朝一代都为先朝修史。元朝虽然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
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这一传统也继承下来了。诚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临安攻克后,
负责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对前来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构所说的“国可败,而史不可灭。”
(《元史》卷156)基于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国史院,
南宋灭亡后,又在已下诏修辽、金二史的基础上,下令纂修《宋史》。但因元初局势初
定,无暇顾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没有实际着手修撰;世祖以后数朝也曾多次下令
纂修三史,也迁延未就。其原因何在呢?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经筵检讨官危素
在写给中书右丞贺惟一(太平)的信中说:三史迁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三史
纂修时,究竟以辽、金、宋哪一朝为正统问题的长期争论;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
所避讳;三是经费问题;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其中最主要的
问题是:朝野上下在正统问题上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
立的一统王朝,若以宋为正统,在史书中以宋为本纪,辽金为载记,则失去了少数民族
的立场;若以辽金为北史,宋分写宋史和南宋史,则又引起有着传统华夷观念的汉族文
官和知识分子的抗争。到了元顺帝时,在贺惟一、巙巙等人的一再建议下,才最后下定
决心纂修三史。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
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
士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并遴选了一大批史官正式开局。而这一次之
所以成功,除皇帝十分重视之外,也与脱脱裁定,最后解决了正统问题有关系。《庚申
外史》卷上记载:“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史各与正统、
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脱脱的这一裁决虽然专制,但是它既为三史的纂修成功创
造了条件,而且也彻底打破了以汉族政权为正统的传统修史观念。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
具有积极意义。于是自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正式纂修三史,五年(1345年)十月,
《宋史》脱稿,前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因脱脱已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因
而《宋史》是由继任的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呈给顺帝的。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
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因素不识汉字,因而所起作用不大;主要撰修者除上述揭傒斯等
总裁官外,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
    《宋史》修撰的时间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修成后
对它的批评也极多,概括地说,其主要问题是:第一,篇帙庞大,内容繁芜;第二,对
一些人物、事件的评价是非失当之处比比皆是;第三,史料的剪裁、编次、修饰、检校、
考证等方面相当粗糙;第四、事实记载详北宋而略南宋,详南宋前期而略后期,因而轻
重失当;至于史实的疏漏、前后矛盾等则更为常见了。因此易代之后,就有人开始改订,
重修《宋史》,这种行为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
    出现了不少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删繁就简的;有重点改进正统问题。其中最主要的
有:明代五洙《宋史质》100卷;柯维祺《宋史新编》200卷;王惟俭《宋史记》250卷。
清代陈黄中《宋史稿》219卷、陆心源《宋史翼》40卷,等等。这一风气还影响了我们
的邻国,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
    这些改订之作,虽然也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然而没有哪一部能够取代《宋
史》,甚至不能像欧阳修重新撰写《新唐书》那样,即虽不能取代,但也可与《旧唐书》
并行于世。其原因何在呢?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又得从《宋史》的史料价值方面加以
考察。
    宋代史学相当发达,史家辈出、著述宏富,官府的修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