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是它的回光返照而已,何况这一“返照”还有赖于一位“布衣”史学家呢!
    《明史》刊行后,清乾隆、同治、光绪诸朝及民国时皆有刻本,现在通行的是中华
书局于1974年出版的标点校勘本。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2 《读通鉴论》




“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
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明亡后参加
南明抗清斗争,后来放弃政治活动,退隐乡闾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以著述终其身,
共计成书数十种,达300余卷。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
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
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
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
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
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
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汉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一事实,
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
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
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
专制及其流弊,深度不一。其中,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代表的批判专制君主制
度的思想最为深刻。王夫之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
与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
    首先,他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
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贪巧自矜滥杀忠
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兵自重强枝弱干,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
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其次,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
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
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
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随以易”。历史的变
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性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
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
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
“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
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
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
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
    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
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
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
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
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
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
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
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
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
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
是一个进步。
    当然,历史遗留的负担毕竟太沉重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毕竟太深厚了,当
这位思想家在进行历史沉思时,常常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历史观与道德观,陷入传统的
保守观念之中。如他认为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
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
矛盾。他理智上承认“势之所趋”即“理”这一哲学命题,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
面而来的“势”。他骂与正统理学相左的学派,如宋代的苏学、浙学及明代李贽等人的
异端史学,指斥李贽的《藏书》为害尤烈。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
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糅在一起。所
以,在阅读《读通鉴论》时,既要注意到他表露的进步史学思想,也不能忽视那些阻碍
这种思想升华的种种保守因素。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3 《海国图志》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
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
—《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魏源21岁时,父亲
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
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
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
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他主持汇编的《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
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
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
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
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
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
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
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
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
充为百卷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
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
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
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
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史地知识,当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正史多立
有外国传,但这些记载大多集中于中国边境的国家。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莹撰成
的《康輶纪行》。《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康輶纪行》系合日记杂录而成。而
《海国图志》,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
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
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
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