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受到黄宗羲等人的赞赏。雍正对法藏的思想很反感,专门撰写《拣魔辨异 

  录》,批判法藏,斥其为魔说,命将法藏反驳圆悟的文章全部毁版,并敕令 

  地方官吏详细查明法藏支系的所有徒众,尽削去支脉,永不许复入祖庭。雍 

  正帝主张儒道佛三教一致,佛教中各宗一致,禅宗中各家一致,提倡念佛。 

  中国近代以后佛教不问宗派,都以念佛为基本,据说与雍正的这一倡导有关 

  ① 

   。 



       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对待佛教的态度,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顺治皇 

  帝亲近喜好佛教,心态比较特殊。民间一直流传顺治出家五台山的故事,虽 

  是讹传,但也不是事出无因。顺治皇帝曾先后将憨璞性聪、玉林通琇及其弟 

  子茆溪行森、木陈道忞等禅宗名僧召入宫中,用心向他们学习佛法,尊通琇、 

  行森为师。顺治十六年,顺治帝请通琇为其起一法名,通琇辞让,顺治帝固 

  执己见,遂选“通”字辈的下一辈“行”字,并亲自取“痴”字,名“行痴”。 

  据说,顺治帝好佛,不是作作样子给人看的,而是真心信守佛法。木陈道忞 

  的《北游集》中曾说:“上龙性难撄,不时鞭扑在右,偶尔问答间,师启曰: 

  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性喜怒,故曰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上 



① 参见■田茂雄《中国佛教史》,郑彭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版。 


… Page 98…

  点首曰: ‘知道了’。后近侍国柱语师云:‘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 

                                                                          ① 

  亦希逢戏。又万岁爷极赞老和尚胸怀平坦,亦最慈和乐易’。”董鄂妃逝世 

  后,顺治帝确曾起过出家的念头。 

       在佛教各宗方面,清初华严宗的续法著述颇丰。他历50年,精研各宗, 

  撰成《贤首五教仪》,后又将其缩写成《五教仪开蒙》。天台宗和净土宗也 

  有重要著述出现。 

        自乾隆时期开始,居士佛教兴盛起来。彭绍升(1740—1786年)就是清 

  前期的著名居士之一。彭早年曾专工程朱陆王之学,又曾研习道教修炼之术, 

  3年而无效果,29岁皈依佛教,受菩萨戒。他严守佛家不杀生、不饮酒、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五戒。彭绍升创设莲社,实行念佛,进行放生会等佛 

  教传统活动,著有《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华严念 

  佛三昧经》、 《一乘决疑论》、《念佛策》等。它以华严教义阐扬净土宗思 

  想,领悟深刻,发前人所未发,使净土宗理论达到了顶点,被以后修学净土 

                  ① 

  宗者奉为要领 。 

       相对内地佛教而言,喇嘛教的境遇要好得多。还在入关之前,在与蒙古 

  族的交往中,清廷就已认识喇嘛教。入关以后,出于控制蒙藏两大民族的需 

  要,清政府给予喇嘛教很高的地位。1643年,黄教喇嘛赛青曲结作为五世达 

  赖喇嘛和四世班禅的代表出使沈阳,受到清太宗皇太极的隆重接待。顺治皇 

  帝在北京登基后,即派人到西藏问候达赖和班禅。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 

  顺治皇帝到南苑迎接,让他住到特为其修建的黄寺,送去册封达赖的有满汉 

  蒙藏4种文字的金册金印,从此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和达赖在西 

  藏政治上的地位。五世达赖回西藏后,给全藏所有黄教寺庙规定了常年居住 

  的僧数和寺产,制定了严格的僧制,包括寺庙内的组织制度,喇嘛的学经程 

  序,寺内纪律仪式等。这些东西,后来一直相沿不变。五世达赖晚年将日常 

  政事交给第巴处理,自己专心著述30余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 

  禅罗桑益喜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这是“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的开始。清朝前期几位皇帝处理喇嘛教的原则,主要是因为看到它对蒙藏地 

  区的广泛影响,想“因其俗”而治之。按乾隆皇帝的说法:“盖中外黄教, 

  总司以此二人(达赖、班禅),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所以曳蒙古, 

                                                                      ② 

  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番僧也。” 1792年,清军 

  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成功之后,清政府与西藏政教方面定了一个29条的《钦 

  定章程》,内容涉及政治、外交、财政、教务等诸方面,奠定了清政府处理 

  西藏问题的基本方针。关于教务问题,章程中只规定了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 

  的方法,以及寺庙管理、僧众供养、青海和内蒙古迎请西藏活佛的批准手续 

  等问题,要旨全在于限制喇嘛教的活动范围和权力。乾隆皇帝还特别指示驻 

  藏大臣:“对于达赖喇嘛,不可过于崇拜,俾擅事权;亦不可稍露轻忽,致 

  失众望,务须留心体察,处置得宜。”① 



① 李秉新等:《清宫八大疑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① 参见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版。 

② 任继愈主编: 《佛教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5 页。 

①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72 页。 


… Page 99…

                                4。清朝前期的道教 



       清朝前期的道教与佛教一样,承袭了自明朝开始的衰败过程。关于它的 

  总特征,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集体 

  撰写的《中国道教史》中是这样概括的:“道教发展至元,宗派繁衍,学说 

  成熟,可谓登峰造极。由明至清,从停滞渐趋衰落,是道教两大派的大体趋 

  势。教派分化的基本停止,教义学说的陈陈相因,道教政治地位的贬降;教 

  团的腐化,社会人士对道教的失信,都表现这一古老宗教日临垂暮之年。…… 

  明清道教虽从停滞渐趋衰落,但它毕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其宗教实力还 

  是相当可观,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刻的。”② 

       清朝政府对道教没什么兴趣。如果说对佛教,它还力求在限制的前提下 

  加以利用的话,那么,道教似乎连可资利用的价值都不存在。此时道教的两 

  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一个讲究符箓以驱妖降魔为事;一个讲究炼丹, 

  以修个人性命为事,对于政治和教化无甚裨益。清律还严禁巫师道士跳神驱 

  鬼逐邪,清初几代帝王对烁丹等事也无热情。雍正皇帝曾让白云观道士贾士 

  芳为自己治病,因贾大言妖妄,触忤雍正,按大逆罪处斩,嗣后,又召龙虎 

  山正一派法官娄近垣入宫,以符水治病,竟见验。龙虎山及娄近垣受到赏赐。 

  雍正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道教”还有一定用处。他说:“释氏之 

  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皆不悖。且其教皆主于劝 

  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道家所用经篆符章,能祈晴祷雨、治病 

                                              ① 

  驱邪,其济人利物之功验,人所共知。”据说,雍正是清朝诸帝中保护道教 

  最力者。实际上,这也只是在不违背儒家正统思想的前提下,给道教一点儿 

  生存空间。被授予通议大夫的娄近垣也看出了这一点。他颇识时务,并不炫 

  言道教法术炼养之事。道教虽不受重用,但它必竟又有众多教徒,为了稳住 

  他们,不致闹事,又不能不给出路。所以,从顺治朝代起,正一派五十二代 

  以后的数代天师,多被封大真人称号,并授朝廷命官品级,可在政治筹划的 

  全局上,道教不过是种点缀。康熙皇帝曾有诗一首,明确表示了清廷对道教 

  的态度。诗曰:“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指佛、道)于今自可哀,何必辟 

  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② 

       一个宗教要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必须取得统治者的支 

  持和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谋取这两个条件,又有正道和邪道之分。所谓 

  正道,就是发扬教义,纯洁组织,以服务于社会。相反的,就是邪道了。从 

  清朝前期的道教来看,以符箓和炼丹为主旨的基本教义已难以有所作为。于 

  是,以邪道求生存之风便很盛。不少道士迁就社会各阶层的颓废迷信心理, 

  滥行巫术,收取报酬,谋取暴利。一些上层道士依靠讨好统治者获取权势, 

  横行霸道,腐化堕落,加剧了道教的衰落。 

       道教中人也有立志整饬“玄风颓敝,邪说流行”的局面,重振教风的。 

  清初全真派的王常月(1522—1680年)就被称为中兴之祖。王常月是全真派 

  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清军一入关,他便来到京师,从严肃戒律入手,力图 

  整顿道教。全真派从丘处机开始,曾集中道教的传统戒律,仿照佛教沙弥、 



② 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627—628 页。 

① 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642 页。 

② 同上。 


… Page 100…

  比丘、菩萨三戒制,制定了道教的初真、中极、天仙三戒,单传秘授。王常 

  月改变秘传戒律的旧制,公开传戒,获清廷支持,奉旨主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