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胡之西晋灭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五胡纵论
 
  说五胡史,不可不先辨民族之差异,文化之优劣,风气之变迁,制度之改革。
  何者?
  五胡那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惨烈的教训,民族矛盾以五胡时候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给各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分析过去,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
  后面所分析的民族、文化、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等方面,话题起源于五胡,但是成因却由于东汉、三国时期,而其中的某些规律却又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甚至遗毒至今。谈历史不能够单纯的就史论史,要主要的是能够启发今天的人,所以分析又不能只拘于五胡史。
  例如政治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改良汉代贤良举荐制,这种改良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晋朝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制,就已经异化成为垄断和特权的制度。东晋灭亡后,北魏汉化运动又将东晋的门阀制度完全吸收,这点又需要与北魏的汉化改革得失加以区分。所以必然要将前因后果说清楚。
  又如晋朝的社会风气是〃清谈〃,起源于汉代的〃清议〃,那是知识分子的觉醒,以群体的积极态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惨遭两次〃党锢之祸〃,有骨气也挺不过杀头,于是〃清议〃变成了逃避现实的〃清谈〃,而且随着司马氏的夺权,清谈之风愈演愈烈。这些来龙去脉,虽然表面上不是五胡时候的事情,但是直接对五胡史造成深远影响,不可不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只读历史,不知今天,不吸取教训、不变通改进,那读历史也没有意义。所以从五胡史中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历史,然后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而不仅仅是感叹那些惨烈,然后又若无其事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已经为这些偏见和迷信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已经足够警醒中国人了。我们需要看到过去和今天,提出疑问和思索。本文虽然不无联想丰富之嫌,但是以为这些教训对今天有很大的帮助,若能避免,善莫大焉。
  但愿是闻者足戒。
  整个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是短短数千字能表述清楚的,我试图从五胡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为强调重点,难免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嫌,更加上本人学识所限,纰漏在所难免。
  不当指出,敬请指正,感激不尽。



6。1。纵论优劣
 
  民族之间的差异,以为《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描述将民族之差异写得尤为深刻,特载于下。
  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
  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
  汉使曰:〃然。〃
  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
  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々,冠固何当?〃
  这一段还是有点晦涩,先来翻译一下。
  这是西汉初年汉朝的使臣与代表匈奴的汉朝降人中行说之间的一场辩论。
  汉使:匈奴的风俗不尊重老人。
  中行说:那么就说汉朝的风俗吧!如果家里有人轮到戌边或当兵出发时,老人和长辈难道不是都将自己暖和的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穿,把自己的好食品给他们带着吃吗?
  汉使:是呀!
  中行说:匈奴人明确以战斗进攻为主要任务,年老体弱的人没有战斗力,就将自己质优味美的食品给强壮的人吃,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他们的保护,这样父子双方都能获得长久的安全,怎么能说匈奴人轻视老人呢?
  汉使:匈奴人父子睡在一个帐篷中。父亲死了,儿子娶自己的后母。兄弟中有人死了,就娶他的妻子。没有衣冠服饰,也没有宫廷礼节。
  中行说:匈奴的风俗,大家吃牲畜的肉,喝它们的奶,穿它们的皮。牲口根据水草条件,随时转移。所以情况紧急时人人都能骑马射箭,平时大家就喜欢随随便便。因为没有什么约束,所以容易管理。国君与臣子的关系很简单,全国的政务就像一个人指挥自己的身体一样方便。父子兄弟之间相互娶对方死后留下的妻子,是为了防止种族灭绝。所以匈奴再混乱,也要尽量保存自己的后代。你们汉朝的礼法制度虽然详细,父兄死了子弟不娶他们的妻子,但亲属疏远一点就互相残杀,甚至灭绝宗族,干的都是这类事。况且礼法太繁琐了,上下都不满意;宫室盖得太好了,劳动力消耗就大。你们百姓一有紧急情况也不会作战,平时却整天忙于劳动。可怜你们这些住在土屋子里的人,虽然衣服穿得整齐,帽子戴得漂亮,嘴里夸夸其谈,又有什么用处?
  这场辩论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所在和原因。
  站在汉人立场上,是无法理解匈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因为这些匈奴的文化是适应匈奴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我们用用汉人的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民族,本身就是可笑的。事实上汉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的汉文化优越性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这里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匈奴有父亲死了,儿子娶自己的后母的习俗。
  王昭君也有过这样的遭遇,只是史学家不愿提及罢了。
  〃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元帝时以良家女选入宫中。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嫱自请妻单于,称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上书求归汉,成帝不许,命其遵匈奴习俗为新单于之阏氏。〃
  想必那时候的王昭君一定很尴尬吧,然而后世的史学家也许感到更加尴尬,所以他们故意忽略这件事情,而我们也就很少人知道王昭君有过这么回事情。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经过过滤的。
  前汉第二任皇帝刘聪,是建国者刘渊的第四子,他娶了后母单氏,并且立单氏的儿子、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义为皇太弟。?前汉第三任皇帝刘粲,娶了后母靳月光、靳月华(刘聪的老婆)。?
  于是我们就能够了解,在五胡史中刘聪与他母后单皇后的暧昧关系,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匈奴习俗历史这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后世史评家习惯评价刘聪的荒淫、暴戾,首先就引用单皇后的例子,然而固然刘聪是荒淫、暴戾,但是在单皇后这件事情上,刘聪还是背了黑锅的。
  这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汉人习惯于用自己的伦理道德要求少数民族,而不顾实际的情况和区别,妄加指责,这是毫无道理的。事实上,美国对中国也有类似的指责,尽管中国某些方面做法的确有问题,但是也并非美国的指责都是恰当的。
  五胡时期,谋朝篡位的事情发生的特别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五胡来说,力强者胜之,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最讲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的汉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知道曹操要受魏公之位,加九锡的时候,重臣荀彧曾经竭力劝阻,曹操要加封魏王的时候,中书令荀攸也竭力劝阻,认为〃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最后荀攸因此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曹操〃厚葬之,遂罢魏王事〃。
  曹操最终还是没有篡位,倒是大骂曹操是〃汉贼〃的刘备和孙权自封了皇帝。
  曹丕篡位的时候,还有符宝郎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最后被推出斩之,〃大骂不绝口而死〃。
  司马炎篡位的时候,也有黄门侍郎张节大骂〃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结果被〃乱瓜打死于殿下〃。
  再到后来,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赵王伦篡位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大臣劝阻。
  没有实力的皇帝谁也不会放在眼里。
  石勒曾经〃帅轻骑追太傅越之丧,及于苦县宁平城,大败晋兵,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馀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把太尉衍、襄阳王范、任城王济、武陵庄王澹、西河王喜、梁怀王禧、齐王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等等亲王大臣全部都抓住。
  这个时候,王衍昂首挺胸,站了出来,居然首先〃具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先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而且〃自言少无宦情,不豫世事〃,最后竟然无耻的〃劝勒称尊号〃,仅仅是为了〃冀以自免〃。而其他的王公大臣们也都是〃众人畏死,多自陈述〃。
  王衍是历史上那位把钱叫做〃阿堵物〃的奇人,曾为宰相。
  王家在东晋时期可是赫赫有名。
  王衍弟澄为荆州都督。王戎,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官至尚书令、司徒。
  王衍族弟王敦,东晋〃王司马,共天下〃的重要人物,任东晋大将军、荆州牧。是为权臣。
  王导,任为东晋丞相,居中执政,与其堂兄敦外掌兵权。〃王与马,共天下〃 的重要人物。历仕元、明、成三帝。
  王家更有我们熟悉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琅邪王家是西晋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世家。
  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指门第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