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蓓基以外,《名利场》中几个统治阶级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满。奥斯本平民出身,在朋友赛特立的帮助、提拔下,成了大资本家。在拥有庞大资产以后,他的身上粘满铜臭,脑子里除了资产、金钱之外一无所有。赛特立破产后,奥斯本马上翻脸,声明自己以前受了赛特立的骗,恐怕招惹这个穷朋友。萨克雷用尖锐嘲讽的笔调写道:“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翻脸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生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过错,用来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这就把奥斯本唯利是图的本质揭露地淋漓尽致。斯丹恩勋爵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仪表堂堂,在这个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兴起的时候,他故意摆出一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样子,在嬉笑怒骂中掩饰内心的空虚。父辈们糜烂腐化的生活造成了他的遗传性精神错乱症,无时无刻地不在威胁着他,使他更加穷奢极欲地寻求官能刺激,以求在麻醉中逃避现实。斯丹恩是日益没落的贵族阶级的典型。除此而外,萨克雷还传神地刻画出了为争夺家产而骨肉相残的贵族地主克劳莱一家,靠榨取殖民地人民血汗而发家的寄生虫乔斯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无所不包的“名利场”奔走争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钻营,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和一味追逐名利面影响毫无人情可言的社会实质。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女野心家蓓基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萨克雷把《名利场》比作一场木偶戏,自称是幕后牵线人。故事开始,讲述者从木箱中取出傀儡。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快结束时,这些木偶又被存放了起来。萨克雷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还常以第三者的身份发表议论,嘲笑讥讽之处也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对争名逐利的资产阶级酣畅淋漓地进行了嘲弄。

  萨克雷在对现实进行无情的讽刺同时,对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幸者和牺牲者表现了一定的婉惜。作者企图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老奥斯本死前与爱米丽亚和解,乔治出征前对爱米丽娅表现出的内疚,都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这使《名利场》的批判性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就整部作品来说,仍是难得的讽刺佳作。

  平民女子的爱情

  ——夏洛蒂·勃朗特的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姐妹作家。夏洛蒂以一部《简·爱》,艾米丽以一部《呼啸山庄》而享誉文坛。

  夏洛蒂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渥斯教区,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在勃朗特姐妹还很小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只能把女儿送进慈善机关办的寄宿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在寄宿学校的生活,成了勃朗特姐妹痛苦的回忆,也彻底击垮了她们的健康。以后,她们担任家庭教师等职,生活一直很困苦。1847年,夏洛蒂的《简·爱》发表,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勃朗特姐妹从小爱好文学,在她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姑娘时,夏洛蒂就曾说过:“我一定要写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她没有钱,也不怎么漂亮,但她却是个充满精神力量的人,许多人因此而喜欢她。”到《简·爱》发表时,无依无靠却自尊自强的平民女子简·爱的形象,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首创。

  《简·爱》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许多重合之处。其中的寄宿学校和家庭教师经历就曾是夏洛蒂亲身经历过的,与此有关的情节也是全书揭露性最强的部分。小简·爱的父亲是传教士,夫妻两人不幸染上传染病去世,留下一女叫简·爱,由她的舅父收养,孤苦伶仃的简·爱来到革特谢德府。在这里,只有舅父真心疼爱小简·爱,而她的舅妈里德太太和几个表兄妹都视她如仇敌,万般折磨她。这并没有使她屈服,而是勇于反抗表兄约翰的虐待,骂他是个坏孩子,即使被里德太太关进红房子,简·爱也没有屈服。里德太太在丈夫去世后,残酷地把小简·爱送到寄宿学校。在罗沃德寄宿学校是简·爱生活最悲惨的时候,也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时候。面对寄宿学校非人的待遇,简·爱坚定地说:“假如她们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把它从她们手里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她还说:“我们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当很严厉地回打,可以教训打我们的人永远不再打了……不公平惩罚我的人,我一定反抗。”这些话只能出自简·爱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女子的口。在寄宿学校里,善良顺从,处处爱护简·爱的鼓斯对生活无所欲求,最后得伤寒而死。她的死,在简·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使她久久忘不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希望有一天能逃离这个人间地狱。

  在过了八年寄宿学校生活后,简·爱登了一则广告,来到桑菲德府做家庭教师。在这里简·爱遇到了这家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两个人的相遇到是传奇式的,接下来的恋情也神秘而甜蜜。两个年龄相差很大、地位财产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开始了一段超越生命、不计得失的真正的爱情。但这段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未知的氛围,这个谜到两个人结婚的一天才算打开: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结过婚,而且妻子还活着。只要他妻子没死,简·爱就不能成为他合法的妻子。但他的妻子血液中流着偏执狂和仇恨的种子,她不能给罗切斯特以任何形式的爱,但简·爱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毅然离开了心爱的“主人”。无依无靠的简·爱流落到泽屋,结识了圣·约翰兄妹,开始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不久,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与这一家是姑表亲戚,同时她继承了叔父的遗产,与圣·约翰兄妹平分。在这里,简·爱的精神经历煎熬,她终于拒绝了圣·约翰娶她为妻再到印度传教的请求,回到了日思夜念的桑菲尔德府,这里已变成了一片废虚,罗切斯特的疯妻烧毁了它,自己也葬身火海。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身旁,成为他忠实的伴侣。

  简·爱是这部小说中最鲜明、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无依无靠又贫穷孤立,寄宿学校的八年生活也造成了她矮小平淡的面貌。但她不是受侮辱被损害的角色,而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独立的人格塑造的典型形象。但是,最后她成为遗产继承人,与罗切斯特先生平起平坐,摆脱了平民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作者的一处败笔,削弱了简·爱形象的反抗特征,也淡化了他们爱情的诚挚和真诚。

  《简·爱》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罗沃德学校名义上是慈善机构,但管理学校的布鲁克尔哈斯特神父实际上把学生们当奴隶看待。他鼓吹“人不仅靠面包,还靠上帝口中所说出的每句话生活。”他不让孩子们吃饱,忍饥挨饿地诵读枯躁的经文,他给孩子们买坏针线,让孩子们节约。可他自己的妻女却穿着华丽,搔首弄姿。罗切斯特之所以和疯女人结婚,完全依赖于父亲的意愿,而父亲正是看中了女方三万镑的嫁资。在金钱左右一切的世界里,罗切斯特发现了间·爱身上超凡脱俗、视金钱如粪土的品格,深深地迷恋上她,并为她爱恨交织,把她视如生命。作者塑造简·爱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她对现实生活铜臭气的蔑视,以及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歌颂的正是那个污秽社会中所最缺少的道德力量和精神纯洁。

  威塞克斯的生活

  ——哈代的文学创作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作家哈代 (1840—1928),出生于英国南部道塞特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建筑师。哈代在伦敦学习建筑的同时,还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1867年他返回故乡,再没有离开过,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在这里,他以故乡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为背景,写了总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作品。

  哈代一生写了大量长、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和剧本。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正值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充分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在边远地区的穷乡僻壤,这种分化也在加剧,使这里的家长制农村社会迅速瓦解。大批贫困农民无法生存,流离失所,只能受资本主义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沦为他们的雇佣奴隶。哈代长期生活在道塞特郡,亲眼目睹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种种灾难,对农民的痛苦命运深感同情,表现了哈代对现实的不满。哈代早期创作了《绿荫下》、《远离尘嚣》等作品,描写农村田园生活,有诗情画意。

  1878年创作的《还乡》,是哈代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爱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几个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反映了资本主义“文明”同偏远地区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小说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开始对生活比较深刻的观察,是向现实主义转变的重要一步。克林·姚伯在巴黎经营珠宝生意,他有才能有抱负,因为厌倦城市生活,同时对社会怀有美好的幻想,他回到家乡,想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番。他新婚的妻子游台莎热情活跃,骄傲任性。她和克林结婚,是希望丈夫带她离开穷乡僻壤,摆脱荒原上空虚无聊的生活,丈夫的决定使她大感失望。在发生了一系列误会之后,游苔莎终于和克林的表妹夫苇狄在黑夜私奔,希望到巴黎享受“城市快乐的余沥残滓。”不幸在途中双双落水而死。克林的理想不能被人们所理解,首先他的母亲就不支持他。他打算去接近的农民也不了解他,婚姻的失败带给他无穷烦恼,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克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