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11-历史的坏脾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的坏脾气》 晚近人物脸谱左师爷的牛脾气和樊总兵的错会意

    晚清人物,首推曾、胡、左、李。左宗棠是其中个性特殊的一位,不论当时还是后世,他的名头都盖不过曾国藩和胡林翼,还有人认为李鸿章其实也比他强,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些人其实都不在他眼里。自比诸葛亮的他,一向以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国时的诸葛亮)。平心而论,左宗棠的确有那么两下子,治军、打仗、办洋务都像模像样,而且胆略过人,一干所谓的同光中兴名臣中,就他总是和外国人叫板,还出征新疆,打败了阿古柏。    
    有本事的人都牛。曾胡等人,在成名之前,都在官场上磨砺多年,所以涵养都好得不得了,即使牛,也是藏在里面看不出来;左宗棠不同,仅仅以举人之身就一下子陷在剿灭长毛的大业中,故尔不免锋芒毕露,牛气冲天。湖南是太平天国战争早期的战略要地,而当时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却是个婆婆妈妈的太平官,幸亏人家推荐了左宗棠做他的师爷,一干军务要事全凭左师爷做主,他只管画诺就是,总算没有把省城长沙丢了。    
    左师爷初临大事,指挥若定,但牛脾气却也大得紧。所有决策,他一言九鼎,骆秉章连商量一下的余地都没有,只能百分之百听他的。至于骆秉章麾下的将领,左师爷更是不在话下,统统只有听喝的份。当时湖南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有战功,见了左师爷而不拜,左师爷不高兴了,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忘八蛋,滚出去!事后,左师爷立马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他回家吃老米去也。    
    樊总兵受了这口鸟气,怎生消得,发誓报仇,不过人家没有雇人行刺,也没有上京城挖门子走关系,心想左宗棠一个举人,就敢如此对我,不就欺负我没文化吗?于是卖了田地,盖了一幢小楼,花大价钱请来名师,把两个儿子关在楼里读书;还让儿子穿上女人衣服,把“忘八蛋,滚出去”刻成牌位,放在儿子的书房里,说是考上秀才准去女装外衣,考上举人,跟左宗棠平级了,才可换上全套男人衣服。樊总兵的两个儿子还真争气,步步登高,最后双双中了进士,其中弟弟樊增祥还进了翰林,成为晚清名噪一时的诗人。    
    不过,对于左宗棠牛脾气的来由,樊总兵其实是错会意了。晚清是乱世,是武人出头的时候,左师爷之所以如此的牛,不是因为他的举人功名。天下举人多了,即使在太平年景,有几个敢给手握兵权的总兵大人气受的?左师爷的牛气关键在于人家有治军用兵的韬略,在于骆秉章手里的军权(后来左宗棠独当一面的时候,这样的军权他也有了)。让儿子发愤读书,中举、成进士其实出不了他所受的鸟气,人家左宗棠水涨船高,入相进军机,一直到死都是那么牛。其实还是因为他在治军和用兵方面有本事,以及手里军事、财政和民政方面的权把子。樊家子弟在科举的阶梯上爬得再高,文名再盛,也爬不到当年的左师爷头上。如此看来,樊总兵的气算是白受了。


《历史的坏脾气》 晚近人物脸谱左宗棠晚年的“骂人事业”

    晚清的湖南,出人,也出学问。大名鼎鼎的曾、胡、左、李,有三个是湖南人,自不消说。而学问也了不得,曾国藩是理学大师,慎独功夫一流,而王运和左宗棠,擅长的则是帝王学。一身名士气的王运没有找到用武的机会,结果是在王看来学问并不太好的左出够了风头。    
    帝王之学是佐人成帝王之术,大刀屠龙,权术之中裹挟着霸气。所以左宗棠一出山就让人受不了,幸亏赶上了长毛闹事的年月,军情紧急,人才难得,也因为碰上了脾气特好而且能耐特小的骆秉章,才让他得以展露才华。建功立业之后,虽说此公脾气大嘴巴臭,还不断地弄点权术耍耍,成片地得罪人,但老谋深算的西太后和恭亲王奕,鉴于督抚专权的现实,出于牵制曾、李等人的考虑,对这个搅屎棍特别地优容,使得他在众人的诋毁声中不断地上升,不仅入相而且进过军机处。要不是要枢诸公受不了左宗棠的大话和唠叨,也许他会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中兴名臣。    
    然而,西征之后的左宗棠,虽然一直得到朝廷的优待,始终在肥缺要差上转,却再没干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业。无论在公堂还是私邸,此老惟一热衷的事情,就是骂曾国藩。骂来骂去,就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无非是说曾国藩假道学,虚伪,可一张嘴,就是它。    
    见武官的时候骂,直骂得众将官耳朵出了茧子,非不得已不去见大帅;见文员的时候骂,直骂得下属禀报事情都没有机会;见外客还是骂,寒暄才毕,骂声旋起,一直骂到日落西山,最后随从不得已强行将茶杯塞进他的手里,高叫:送客!才算关上了老人家的话龙头(清朝官场的例行规矩,主人一端茶杯,即为送客之意,仆人马上叫:送客)。期间,客人一句话也插不进去,客人来是干什么的,是否有事,他一概不管。不仅如此,吃饭的时候要骂,人一入座就开始骂,直到所有的菜都上完了,他老人家还言如泉涌,结果是每个人都没吃好。睡觉之前也要骂,骂声成了他自编的催眠曲,每天都在自己的骂声中进入梦乡。    
    曾、左交恶一直是晚清史上的一段公案,孰是孰非即使在今天也一时难以公断。不过,两人之争,无非为了公事,彼此间并不存在什么私怨。就当时公论,一般舆论还是倾向于曾者多,偏于左者少。毕竟,在左宗棠事业的关键处,曾国藩都是支持而非拆台的。显然,于公于私,似乎左宗棠都没有必要跟曾国藩纠缠不清,甚至在曾死后还骂个不休。过去史家论及此处,往往归咎于左宗棠气量窄,脾气坏。其实,左宗棠骂曾国藩,虽然不乏嫉妒之意,因为朝野公论,曾在左上,但他自己在内心里也未必会像他嘴上说的那样,认为自己比曾强。晚清另一位大佬李鸿章晚年服了气,承认世上真正的大人先生只有他老师(曾国藩)一个。左宗棠相反,不仅没有服气,嘴上还不停地骂,然而这个显然过于反常的“骂人事业”,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无比焦虑。他心里明白,曾国藩是一座他无法逾越的高山,但一向心高气傲、目无余子的他,断然不可能像李鸿章那样放出软话。于是,惟一的出路就只有骂了。    
    中国从来就不乏能人,只是能人之间总是难以相能。曾、左、李之间,如果不是有个内修功夫好、识大体的曾国藩,晚清的中兴也许未可知。什么时候,像左宗棠这样的人学会了妥协,学会了相让,中国人就真的出息了。


《历史的坏脾气》 历史的坏脾气做皇帝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中国人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了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了一样,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实不假,黄巾余党不说,袁术家四世三公,深受汉室大恩,还不是私藏了传国玺,一不留神就想当皇帝。而曹操自己也未必就心地纯正,按陈琳的说法,此公属于“阉竖遗丑”——宦官没有割干净生下来的,门第虽然比袁家差得多,但他之所以没有逼汉献帝“禅让”,只不过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怕孙权之流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只好自己做周文王,皇帝留给儿子做好了。明末清初的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做了贰臣;做了贰臣之后反而不安分起来,为了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跟新主子闹翻,打来打去,没成气候,眼看阳寿无多,临死前也要过一把皇帝瘾,在衡阳就地搭起竹棚,登基做起了皇帝,结果屁股没坐热就去见了地下的王——阎罗。    
    农民自陈胜、吴广之后,想做皇帝的人一直就不少。当然,有此非分之想的大多是那些不安分,又见过些世面,或者有点痞气的人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时候,北方中国也是遍地烽火,大小股的农民起义到处都是,称王称帝者不知凡几。不过多数的团伙都是从戏班子抢来戏衣,用唱戏的黄袍和王冠,装备自己的皇帝,用戏装的蟒袍玉带、铠甲硬靠,装备文武大臣。然后跟吴三桂一样,搭个大棚子就当是皇宫,然后就登基做皇帝。不过,这些草头皇帝登基之后头一项急务,都是大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以便尽快享受美女环绕的艳福。至于到底能不能配齐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就要看这些起义者的实力,一般来说,十几二十几个总是找得到或者抢得到的。在这方面,他们显然比不上同时代的洪秀全,人家一口气大小老婆就娶了好几百,害得他总是摆不平小老婆之间的关系,争风吃醋闹得天王府翻了天,往往不得不求助东王杨秀清假装神灵附体,上帝下凡,为他处理家务事。    
    不光乱世,农民争着当皇帝,太平年景,偷着做皇帝的也不少。明清时节,宣称具有无边法力的民间教门很是不少,教首借着三脚猫功夫的气功,再加上一些从儒释道那里抄来、从戏词里趸来的货色,一蒙就能蒙上一群人,给他上钱上货,甚至贡献女人,大家夜聚晓散,好不快活。他们中间的某些人,觉得做教首没有做皇帝过瘾,所以往往有利用教徒对自己的迷信,做起皇帝的,不敢公开搭棚子,就在自己家的土炕上穿着借来的戏衣“登基”。地方虽然窄点,但一样不耽误大封群臣,尤其不耽误封自己的三宫六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年景称王称帝的人,往往只是自己过过皇帝瘾,并不真的想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