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06-她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肩膀都快让你当路走喽[1]。”    
    这次战斗中受伤的还有胡耀邦。这个红小鬼出身的小个子,当时才十八岁。他被一群低空飞行的敌机打中了右边臀部。善良的萧月华拿出了她自己唯一的一条毛毯,盖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并协助其他人把胡耀邦抬进了遵义的天主教堂。在这里,军医王彬为他做了手术。    
    在后来的行军中,萧月华又把组织上配备给她的骡子让给胡耀邦,她自己则徒步急行军。    
    朴实善良的女人,总是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醉卧茅台镇3月16日,鲁班场胜利后,红军部队开进了茅台镇。这个赤水河东南岸上的小镇,与临江城镇一样,很具特色,建筑物从河边呈阶梯形向坡上发展。也许大凡江河边上的城镇大概都是如此,但这座小镇与其它城镇不同的地方在于,未入城门先闻其香。在雾蒙蒙的空气中,醇厚的酒香随着牛毛般的细雨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女人们只觉得异香飘荡,但最初并未识其为酒香。    
    茅台镇隶属贵州省仁怀市,有“天下第一酒镇”的美誉,与金沙打鼓、湄潭永兴、遵义鸭溪并称贵州四大商业古镇。清末民初,茅台镇已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程运销各地,茅台酒亦由此远销省内外,并逐渐名声大振。    
    在茅台镇,干部休养连正好驻扎在一个酒厂里,这里的老板和工人早就跑光了。放下背包的女人们,像以往宿营一样,先拿起脸盆去找水洗脚。看到了成排成排的缸口成喇叭形的大陶缸,连盖子都没有,就那样露天敞着,她们还以为是酿酒用的水。早有人走过来,抡起脸盆一舀就是半脸盆,并找个地方坐下来,开始洗脚,边洗边喊着:“好清凉的水哟,洗起脚来真舒服!”    
    听到喊声,大家纷纷围拢来,凑到缸前一闻,原来,这哪里是水,分明是酒哇。到此时,她们才恍然大悟,早在路上闻到的那异香原为酒香。但这些工农出身的女人,从来没喝过茅台酒,就连这个酒的名字都未曾听说过,别提了解它的品质与历史了。于是她们三五一群,有的拿着脸盆,有的拿着杯子,有的拿着碗从那口大缸里舀起酒来。就在那个大院子里,大家擦胳膊、擦腿、擦伤口和洗脚,各自摆开了阵势。有的人甚至来了酒瘾,相互推杯换盏。一时间,“好酒!好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酒对于解除疲乏与伤痛就已经是很好的东西了,又何况是酒中精品茅台酒。    
    正当大家闹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周恩来带着警卫员来到了院子里,一见有人在用茅台酒擦胳膊洗脚,马上表情严肃了起来,慨叹道:“真是糟踏‘圣人’!”周恩来所说的“圣人”是有典故的。但很少读史书更不喝美酒的女人们并不知道,大家的手脚仍没停下来。    
    于是,周恩来又大声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酒吗?”    
    见没有人回应,他接着说:“这是名贵的茅台酒,是我们国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名酒啊!你们这些同志竟用它当洗脚水!”    
    这一席话,说得这些叽叽喳喳的女人全都傻了眼。接着,周恩来又给大家讲解了有关保护工商业者的政策,要求大家不再随便乱动缸里的酒,如果需要,可以用钱买。在女人们的追问下,周恩来还给她们讲起茅台酒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    
    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白酒,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伴随着茅台酒的腾飞,茅台镇从此走向世界、闻名中外。    
    不识茅台酒的故事,只不过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段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在几年以后,却成了国民党诋毁红军乃“野蛮之师”的口实,这实乃断章取义之举。为此,才有了后来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的绝句,以及他到延安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交往的佳话。    
    李德吃鸡一段时间里,在遵义会议上被撤掉了指挥权的洋顾问李德,仍是中央队的一员。当时中央红军对广大干部战士们严格规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既是部队的行动准则,又是群众政策的一种方针。每到一处宿营,都有巡视员检查部队纪律,对违反纪律者一律查纠。中央队的纪律检查是由刘英负责的。


弥漫硝烟中的倩影四渡赤水(4)

    这天,部队驻扎下来以后,刘英来到了李德的住处检查。这位自红军从瑞金出发就一直跟随长征的唯一的外国人,此时虽然没有了当初至高无上的指挥权,但他的顾问身份没有变,优越的生活条件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行军中,他所骑的马,可以说是中央队最好的高头大马,即使在红军马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还另有备用马。一路上,他的牛奶、咖啡、香烟不断。不仅是刘英,有许多人对李德的这种特殊待遇心存不满,只是碍于面子,没有人直接点破而已。    
    但这一次,不识相的李德却撞到了有点子倔脾气的刘英头上。刚刚走到李德住的院门口,远远地,刘英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味。这酒香虽不比茅台酒浓郁芬芳,但在茅台镇一带,酒作坊随处可见,家家都参与酿酒,富庶的人家把酒作为赚钱的工具,酿酒在这里成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手段。    
    看着刘英吸鼻皱眉的样子,警卫员悄悄地告诉她:“华夫(李德)同志正在里面喝酒,我们劝他,他也不听,还发脾气。”    
    刘英不管那一套,推开门就走了进去。这是一间大宅院,院子的面积和布置,以及房间里的摆设展示了主人的身份,仅墙边那一坛坛的酒就已经告诉了人们,这是一个殷实的家庭。但这个原本应该很整洁的院落,此刻,映入刘英眼帘的却是一地狼籍的鸡骨头和满室熏天的酒气。李德正坐在桌边大喝大嚼。    
    刘英有过留苏经历,她的俄语还是能够应付一番的。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多多少少也懂得一些俄语。于是,刘英用俄语与他交涉起来,刘英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一定也很尖刻。如果放在往常,也许李德会在意一些刘英的劝告,毕竟刘英是中央队的秘书长,但此时,喝红了眼的李德才不管那一套。酒杯非但没有放下,依旧自顾自地一边喝着酒,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叽哩咕噜,而且态度蛮横,很明显是无理取闹,借酒撒疯。    
    不知道是因为怨气积攒得太久,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还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中国女红军,竟然敢指责一个共产国际派来的日耳曼大顾问。总之,李德当时在刘英这样一个弱小的女子面前失了风度,面对刘英严厉的责备,他大光其火,突然间,他拔出手枪,朝天“叭叭”就是两枪。这两枪,是刘英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时间,刘英愣住了。但她并没有被吓倒,她用那双喷火的眼睛与李德猩红的眼睛对视了一下,刘英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狂妄,一转身跑了出去。到了中央队住处,刘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报告了王稼祥。很快,王稼祥和刘英又一起返回大院,一看李德还在胡吃海喝,王稼祥也很生气,用流利的俄语将李德训斥了一番。在王稼祥面前,李德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刚刚对付刘英的那股蛮横劲儿,一扫而光,蔫头耷脑地听完王稼祥的训斥,一句话也没有申辩。    
    当时的李德,虽不再执掌军权,但他毕竟还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工农红军的顾问,刘英敢于指责这样一个大人物,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的。    
    赤水河是一条充满神秘色彩、有着传奇故事的河流,中国工农红军在这座古老的河流上创造的军事奇迹,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同时也验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方针,红军从此甩掉了川军的拦截和黔军的围追。正像民歌里所唱的:“三月里来牵耕牛,红军转战回贵州,赤水河上来回走,打得黔军把命丢。”    
    赤水河边的青草坡默记着红军的英勇,赤水河上的渡桥深刻着红军的足迹,河水涤荡着志士的鲜血与忠骨,河风吹不走女人们的欢歌与呜咽。现如今,在赤水岸边的坡地上,高耸着一组纪念雕塑,一艘大船上簇拥着手握船桨、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碑文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    
    置身此地重温历史,不禁使人心潮起伏……


雪山·草地雪山·草地

    红军渡过大渡河彻底甩掉了国民党的追兵,于是放慢了行进的速度。毛泽东又开始考虑红军下一步该走向哪里的问题。关于一、四方面军的会合,他已经想了很久,但到此时,他也许仍然不清楚四方面军的确切位置。    
    当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大雪山的时候,据分析,红军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为马帮常走的山路,插向雪山西面,这条路通往川西北和青海藏族的阿坝地区,路程较长,沿途几乎都是充满敌意的藏民聚居地区。第二条路是走雪山以东通往松潘的路,但沿途遭受国民党袭击的危险极大。第三条就是走中路翻越雪山,这是一条艰险的路,大自然为红军设置了一道常人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能通行,当地曾有极个别的人走过这条路。毛泽东选择了最后一条虽有自然界的艰险但却无人为攻击的翻越雪山的路。在毛泽东的头脑里,一直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是可以征服的。    
    女人们在大雪山上经受了人生极限的考验。爬过大雪山以后,女人们的月经都绝迹了,直到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休整了一段时间,才又正常起来。在生理上,她们的确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摧残,但从精神方面来看这件事,战胜如大雪山这样的险阻,在她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却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且,通过此次磨难,她们又一次昭示世界,在女性问题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