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杂病广要
作者:日本·丹波元坚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53年  

外因类
中风
属性:中风之病,《内经》有仆击偏枯之名,而迨至张夫子,其证始了。金元以降,其说纷拿,张会卿别立非风 
一门,然就今考之,实无外于长沙之旨。此集一以定证对方为要,如诸家真类之辨,仅存其梗概而已。 
x源因总说x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 
病;不从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 
随脏腑而生病焉。(《病源论》) 
男子则气引其风,女子则风随其血,未有不因风而损命。(《圣惠方》)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 
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三因方》) 
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喜怒过伤,饮啖无节,恣情嗜欲,致于经道 
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管见大全良方》) 
夫人似乎无恙而卒然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其受病久矣。盖肉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 
,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夫物且然,而况于人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岂能以自 
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风耳。使其内气充足,精神完固,则荣卫调和,腠理缄 
密,虽有风,将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不暇于食,或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 
忘身,或当风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热而露卧,或冒雨而奔驰。以致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 
积虚弥年。平时无甚痛苦,而不知荣卫皆空,徒存躯壳。正犹无心之木,将折未折,无基之墙,欲颓未颓。其 
势已不可支,而方且自谓无恙,遂昧而不知戒。一旦为贼风所袭,如剧寇操刃,直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不 
移时而皆溃,则杯酒谈笑之间,举步转移之顷,卒然颠仆,顿为废人,不亦重可骇哉。由是观之,虽由外风之 
中,实因内气之虚也。然人之一身,表里上下未必皆虚;惟积虚之处,气多不贯,而势有偏重,故一为风所入, 
而肢体于是乎废矣。(《丹台玉案》) 
x风有内外x 人之为病,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 
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即痰火食气从内发者,亦必有肝风为之始基。设无肝风,亦 
只为他病已耳,宁有卒倒、偏枯、歪僻,牵引等症哉。 
夫邪气所触者,邪风暴至,真气反陷,经络腑脏卒然不得贯通,不相维系,《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 
风雨是也。藏邪所发者,藏气内虚,肝风独胜,卒然上攻九窍,旁溢四肢,如火之发,如泉之达,而不可骤止 
,肝象木而应风,而其气又暴故也。又邪气所触者,风自外来,其气多实;肝病所发者,风从内出,其气多虚 
。病虚者气多脱,病实者气多闭。脱者欲其收,不收则死,闭者欲其通,不通亦死。(《金匮翼》)(按∶ 
风犯肝经为多,戴原礼有说,见于后五脏诸证条,宜参阅。) 
x论真中类中x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 
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余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 
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 
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引岐伯)、《金匮要略·中风篇》,知卒暴僵仆、不知人、 
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 
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 
,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医经溯洄集》) 
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也,三先生论中风者,言其因也。知乎此,则中风之候可得而详论矣。其所谓真 
中风邪者,未必不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也。若非体虚所致,则西北二方风寒大盛之地,而 
中风者比比皆是,何暇为他证哉。其所谓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无外邪侵侮, 
则因气、因火、因湿,各自为他证,岂有歪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岂 
可以一中风之证,歧为二途哉。(《医学正传》) 
x脉候x 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病源论》)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脉 
经》) 
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中藏经》) 
凡人中风,脉无不大者,非热也,是风脉也。(《医说》引《医余》) 
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按∶此丹溪说),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证治准绳》) 
凡脉浮弦无力为风,浮滑不清为痰,浮数有力为火,沉弦有力为气,沉实有力为便结,沉涩而数为血凝。 
凡下元无根,则两肾脉不应,或沉滑微细。若尺浮而无力,肾气不足。尺洪而弦数,肾阴大亏。若痰塞气满, 
并逆于上,有升无降,则虚弦搏急,一如沸釜。或精神元气一时暴绝,则虚散而欲绝。脉来缓滑,或浮滑,或 
滑数,有神者易治;或弦滑,或浮数,或洪大者难治。若两尺绝无,下元已绝。寸关虚豁而空大,真气已散。 
或举之搏大,按之绝无,孤阳无根据者死。(《锦囊秘 》) 
x先兆x(宜参灸法)人有患头目眩,或游或风,口眼 动,非痰,乃风之渐也。(《魏氏家藏方》)中 
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保命集》)(《汪石山医按》举此证曰∶手大指次指,是手太阴阳明经风。 
酒肉动痰起火,入房伤阴血,水弱火盛,竟枯竭而然耳。更远色戒酒,自得虚无恬 ,而后用十全大补汤年余 
,间服八味丸,遂复康,是亦预防中风之术也。) 
中风者,人本气血两虚,或有形盛气衰,或指节不时麻木,或手足间酸疼,或头眩,眼吊或虚跳,痹于半 
身或周 
身,有如虫行,此中风之兆也。人未之觉,不谨调护者多。(《诸证辨疑》) 
大凡见眩晕之渐,劳即耳鸣目眩,背膊酸疼,有时腰痛者,此中风之履霜也,此是病之缓也。(《医经 
会元》) 
x证状总说x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 
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 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千金方》) 
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者, 
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者,诸痹类风状。此特言其大概,而又有卒然而中者。(《医方大成》)(按∶此说 
据《病源论》,风懿彼作风 。) 
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 
不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证治要诀》) 
其状涎潮昏塞,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言,此等疾证,鲜有不毙者,然亦有轻重。经云∶风中藏则性命危。 
且以简易言之,先察口眼开阖,以别重轻。如眼开口噤,无汗搐搦,涎不作声,六脉迟浮者,易治。若眼闭口 
开,手足不收,自汗如珠如油,发直吐沫,面赤如妆,鱼口气粗,咽中涎响,似水鸡声,或如拽锯,声如鼾睡 
,或时长嘘,摇头上窜,喷药闷乱,目瞪直视,头面青黑,六脉急疾大数,脉迟缓,倘有一证,皆不可治也。 
(按∶《妇人良方》曰∶当察口眼开阖,以别重轻;涎沫有无,以明证治。如眼开口闭,手足不开,涎不作声 
者,可治。如眼闭口开,声如鼾睡,遗尿者, 
死。此较之本文更觉明约,盖陈氏说实为辨闭脱者之嚆矢。)若是中之轻者,涎潮昏塞,不省人事,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缓纵 曳,左瘫右痪,偏枯风懿,痿痹不仁,口眼 斜,头痛头眩,如坐舟船之上,角弓反张, 
摇头马鸣,白虎历节,走注疼痛,虫行搔痒,恍惚惊悸,为癫为痫,暗风倒地,难可枚举,已上之证皆可施治 
。(《管见大全良方》) 
又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旋耳鸣,又当随证治之。 
(《医方大成》) 
x五脏证候x 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 
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 
目连额,色微有青,唇青血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 
而死。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踞而 
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头面土色者,不可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