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捶取肉焙各半两) 乳香 朱砂(别研) 石菖蒲(各一分) 
上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后枣汤下。(《直指》) 
平惊通圣散,治一切惊悸怔忡健忘等证。 
当归 人参 黄连 茯神 远志 甘草(炙各三钱) 石菖蒲 朱砂(另研各二钱) 
上为细末,竹叶煎汤调二钱,食后临卧服。(《医统》)《百代医宗》怔忡汤,于本方去人参、远志、石 
菖蒲,加川 
芎、白芍、熟地黄、生地黄煎服。《尊生书》静神丹,治忧思过度,惕然心跳,于本方去人参、甘草,加生地、 
牛黄,丸黍米大,金箔为衣,灯心汤下五十丸。 
镇心汤,云林验方,治心荒立应。(《济世全书》作清火安神汤,治惊悸怔忡,心神荒乱。)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生地黄(八分) 片芩(八分) 黄连(六分) 栀子仁(七分炒) 
酸枣仁(一钱炒) 远志(一钱制) 麦门冬(去心一钱) 白芍(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医鉴》) 
一人心下怔忡,眠倒即大声鼾睡,醒即不寐。 
用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入所用之药汤剂内,服之即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慈航》) 
x消饮诸方x 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 
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穣各二两) 橘红(三两去白)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得效》十味温 
胆汤(主治同),于本方加酸枣仁、远志、北五味子、熟地黄、条参。(《金匮翼》去五味子。)《经验秘方》 
温胆汤,定心志,于本方去竹茹,加远志、酸枣仁。(宜与《伤寒·惊悸》相参。) 
茯苓饮子,治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 
赤茯苓(去皮) 半夏(汤泡七次) 茯神(去木) 橘皮(去白)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沉香(不见火) 
甘草(炙) 槟榔(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半夏(制二两半) 白茯苓 浓朴(制各一两半) 茯神 紫苏叶(各一两) 远志(姜汁蘸湿取肉焙)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四钱,姜七片,石菖蒲半寸,枣二枚,煎服。(《直指》) 
姜术汤,治虚证停饮怔忡。 
白姜(生) 白术 茯苓 半夏曲(各半两) 辣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锉,每服三钱,姜枣煎服。(同上)(按∶此系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合方。) 
x移精治验x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 
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真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 
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按∶《准绳》举此言曰∶盖惊 
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 
亦恐惧者是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 
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定击 
之,惊已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 
《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 
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十形三疗》) 

脏腑类
健忘
属性:健忘之健,与健啖、健步之健同义,犹言善忘。或以为健者建也,如创建其事,随即遗忘也,谬矣。 
x病由心虚x 多忘者,心虚也。心主血脉而藏于神,若风邪乘于血气,使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 
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病源论》) 
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为怵惕 
思虑所伤,或愁忧过损,惊惧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圣济》) 
x病由心脾受伤x 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则必是 
心。破外人议思心同时,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 
或曰常常喜忘,故谓之健忘。二者通治。(《三因》)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 
法,当理心脾,使神意宁静,思则得之矣。(《济生》)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返也。虽曰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然过思伤脾, 
亦能令人健忘。治之须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证自除。(《大成》)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 
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则卒然而遂忘也。盖心主血,因血少不能养其 
真藏,或停饮 
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之法,必须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剂以 
调理之。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矣。(《奇效》) 
x病由心肾不交x《内经》之原健忘,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 
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 
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必读》) 
x病由痰由热由怒由血气并x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因痰者。(《丹溪》) 
痰之健忘者,乃一时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独痰也。凡是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者,皆得健忘。如 
《灵枢》谓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夫如是,岂可不各从所由而为 
治耶。(《准绳》) 
x老少之别x 少壮之人,营卫足而心肾充,多无是证;惟衰老之人,多见此候也。治疗是证,惟中衰者 
可愈,老迈者难复。其有少壮之人,多昏睡健忘者,乃内有火痰之候。(《医级》) 
x治例x 健忘属气血两虚,忌升、燥热,复忌苦寒、辛散,宜益脾阴兼补气、酸敛、甘温、甘寒、辛平 
以通窍。(《本草经疏》) 
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准绳》) 
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盗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积于内而善忘如狂,代抵当丸。(《医 
通》) 
因病而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是可以 
药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窍疏之故,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同上) 
x补心诸方x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 
龟甲 龙骨 远志 菖蒲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翼》云∶食后水服。)(《千金》)(按∶ 
此出好忘门。又《肘后》曰∶孔子大圣智枕中方,已出第九卷,姚同。然其方缺佚,无可考。)《圣惠》补心 
虚健忘,助神。 
治健忘方。 
天门冬 远志 茯苓 干地黄(等分) 
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绝。(《千金》)《圣惠》补 
心虚,治健忘,茯神散,于本方加人参、龙骨、菖蒲,粗罗为散,入枣三枚,水煎。 
治心气不定,惊悸多忘,养神丸方。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焙) 菖蒲 熟干地黄(焙) 山芋 人参 茯神(去木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白术(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再捣下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圣济》) 
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白术 茯神(去木) 黄 (去芦) 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内科摘要》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于本方加当归、远志。又加味归脾 
汤,于前方加柴胡、山栀。 

脏腑类
不眠
属性:考前哲方书,别有虚烦一门,然大抵不外于不眠,而愚既拈之于伤寒余证中,故不复赘。 
x病由卫独行阳x 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 
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病源论》)(按∶此本于经义,故首 
拈之。) 
今人久坐夜宴,及劳神过度,反不得眠,是卫气久留于阳,阳主动,理可见矣。(《六要》)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 
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 
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夫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