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繁,兹摘其要。又先教谕《医剩》有鹅血治噎条,宜参。) 
x滋阴诸方x 参茯膏,治五膈五噎,呕逆食不下。 
人参 陈皮 白茯苓 生地黄 麦门冬 
五味,以水一斗煎成膏,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钱,蜜半碗,姜汁一杯,和匀,每服二匙,粟米饮下,有痰 
加竹沥。(《医统》)(按∶此琼玉膏变方。) 
噎而食物必屈曲,及水饮难下,以润血汤主之(按∶此系前款所引丹溪四物汤加陈皮、桃仁、甘草、红花 
方,更加麻仁、黄芩者)。如大便结秘,加酒蒸大黄(按∶《钤方》更加玄明粉)少许。(《原病集》) 
滋阴清膈饮,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按∶此系黄连解毒合四物汤,去川芎,加甘 
草方),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统旨》) 
橘杏麻仁丸,治噎膈,大便燥结。 
橘皮(炒末三两) 杏仁(去皮尖) 麻仁(去壳各三两) 郁李仁(去核五钱) 
上除陈皮,以三物俱捣成膏,用枣仁去核,于石臼内同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实汤 
送下,食前服。(《辨疑》) 
x消饮方法x 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 
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 
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必读》) 
七圣汤。 
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各等分) 
生姜水煎。(《汇补》) 
利膈豁痰汤(秘方),治气结痰壅,膈噎,饮食不下。 
半夏 橘红 枳实 槟榔 沉香 桔梗 栝蒌 黄连(炒) 栀子(炒) 香附(制) 细茶 白芥子 石膏 
初服二、三帖,加苏叶、麻黄。(《大还》)(按∶此本《统旨》开膈利痰汤,今去茯苓、甘草,加槟榔、 
沉香、栀子、细茶、白芥、石膏。彼方水二钟,煎八分,加竹沥半盏,姜汁二、三匙,食前服。) 
治气膈鼓胀,名五子散,用白芥子、山楂子、香附子、紫苏子、白萝卜子各五钱,微炒,共研为细末,每早 
晚各食前,服三钱,白汤调下。(《汇言》) 
滚痰丸,一切噎气吞酸,至于嗳逆膈气及胸闭,或从腹中气块冲上,呕吐涎饮,状如翻胃者,每服七、八十 
丸,未效再服。(《养生主论》) 
x开关诸方x 舂杵头细糠,主卒噎。陶隐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千金》即下)。日华子云∶ 
平,治噎,煎汤呷。(《本草》)治膈气,咽喉噎塞,食饮不下方。上以碓嘴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不计时候 
含一丸,细细咽津。(《圣惠》) 
治胸中气噎,不下食,喉中如有肉块方。 
昆布(二两洗去咸味) 小麦(二合) 
上件药,以水三大盏煎,候小麦烂熟去滓,每服不计时候,吃一小盏,仍拣取昆布不住含两三片子,咽津极 
妙。(《圣惠》)(按∶又有治胸膈气滞,食噎不下,用舂杵头细糠、昆布末、老牛涎、百合汁煎,入蜜搅成膏。) 
治五膈五噎,饮食不下,肌肤羸瘦,橘皮丸。 
橘皮(不以多少,只拣陈久者,不去白。) 
上为细末,研大蒜和为膏,如樱桃大,每服一、二粒,白汤嚼下,不以时。(《鸡峰》) 
噎膈甚而水浆不入,药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当镇坠之。宜盐汤下灵砂丹,仍以嘉禾散作末,干点服。 
(《要诀》) 
治膈气经验神效方。 
上用大鲫鱼一尾(用自死者,活鱼不效),剖腹去尽肠物,留鳞,用大蒜去皮切碎,填入鱼腹内,合为一尾, 
用湿纸包定数层,次用麻皮缠之,又用熟黄泥浓固,日晒微干,再以碎炭火慢慢煨熟,取出去鳞刺骨,用局方平胃 
散捣细,丸如梧桐子大,日晒干,收瓷罐内,勿泄气,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其效如神。(《万应》) 
噎膈仙方。 
白硼砂钱半,真青黛一钱,乌角沉香二钱,共为细末听用。再用白马尿一升,白萝卜一斤取汁,生姜半斤取 
汁,共于铜锅内熬成膏,每服用膏三茶匙,加前末药七厘,白汤调下,一日三服,当日可以通关能食,诚神验 
仙方也。(《汇补》) 
启膈散,通噎膈,开关之剂,屡效。 
沙参(三钱) 丹参(三钱) 茯苓(一钱) 川贝母(去心一钱五分) 郁金(五分) 砂仁壳(四分) 
荷叶蒂(二个) 杵头糠(五分) 
水煎服。(《心悟》) 
六君子汤,下一味狗宝,作散调服,治噎膈不能安谷。(《医通》)(原出治验中,今节录。) 
蒲公英,郑公升曰∶一茎两花,高尺许者,掘下数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服,治膈噎如神。 
(《本草备要》)(按∶此说稍似荒诞,然蒲公英治膈噎,理或有之,姑存之。) 
x灸法x 五膈,愚尝疗二三贵人有此疾者,或用嘉禾散、五膈散,或更灸中脘并气海穴,继之以下气化 
痰之剂,悉有效而不能速安,须静自将理而后可矣。(《澹寮》)(按∶《鸡峰方》有说,见病由气结条。) 
x调摄法x 大抵此疾,起于忧郁喜怒不常者多,更宜戒性少思寡欲,消遣则可。(《阶梯》按∶此本 
于《鸡峰》,亦见上。) 
脾胃稍开,止可米饮、牛乳、韭菜清虚之物,切不可骤食糕点粘腻,恐复伤胃也。或少用鲞汤、牛鸭清汤, 
以助胃气。(《六要》) 

脏腑类
蛔虫
属性:蛔虫为物,或谓为消谷虫,或谓为自湿热而生。弟子上总糟谷骏,尝着一书,曰∶蛔有宿蛔,有新蛔。宿蛔 
者,犹龙蛇之于天地间,人所常有,触事而动,然不人人必有,有亦不多。新蛔者,犹蠹蛆之类,须湿热而生, 
生必繁息,致疾最剧。余又以谓蛔之为患,往往使人善饥,则云之消谷,固无不可。然人身既有胃脘之阳,以 
化水谷,以运精微,则倘云假力干蛔者,万无其理。但肠胃中不能无之,观经文而可见也。如其云必自湿热而 
生,殆是知一不知二者已。骏之言能发前人之所未逮,余故表而出之,使读斯编者以有所考焉。 
x虫自湿热生x 巢氏之衍九虫三 详矣,然虫之变,不可胜穷,要之皆以湿热为主,不可纯归土气虚与 
食生。(《儒门事亲》) 
《内经》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夫饮食不能谨节,则朝损暮伤, 
自伤成积,积久成热,湿热泪生,而诸般奇形之虫,各从五行之气而化生矣。若夫膈噎、劳瘵、癞风、蛊胀、 
狐惑、伤寒等证,无不生虫。医者宜于各类推而治之可也。(《正传》)(按∶石山意亦同,出后奇证中。) 
饮食之入于胃也,非湿与热则不能腐化,化则虫随之以有其形,而与糟粕俱出于大肠者也。历象五月令曰∶ 
腐草化为萤。斯时也,湿热俱盛,故腐即化。人之饮食,可以类推。 
今夫饮食湿热腐化而为虫,此固理之可有而不可多也。惟其不节,恣食浓味生冷,则邪气偏盛,湿热太过,是 
以虫生过多则为害,故有腹痛食少呕吐清水之病生,而渐至于羸瘠而危者有矣。(《医统》) 
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俱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咸藏等物,节宣不时,腐败停滞,所以发动。又有神志 
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奇效》) 
蛔者,阴类也,胃中湿热交蒸,顷刻而生。如物藏于器中,烘焙极燥,虽熟不坏。若有湿气,热即霉 而 
生虫。(《胃气论》) 
蛔之化生,有若蜒蚰,生长极速。(《金匮衍义》) 
x生冷生虫x 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由 
食饮停积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 
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因 
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热已也。然以数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虫为最,即如收藏诸物,但着生水,或近阴湿, 
则最易蛀腐,非其义乎。故凡欲爱养小儿,极当节其水果,以防败脾,此实紧要之一端也。(《景岳》) 
x脉候x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尺脉沉而滑者,寸白 
虫。(《脉经》) 
脉实大者生,虚小者死。(《正传》) 
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玉案》) 
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汇补》引《类案》) 
x九虫三虫x(尸虫)(按∶此门主在蛔虫,然他诸虫亦不得不类及,以备参考。)九虫者,一曰伏虫, 
长四分(《外台》引四寸)。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 
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伏虫, 
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外台》尺作丈,《千金》作子孙转多, 
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逆,吐,喜哕。弱虫又名 
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外台》注曰∶徒栋反,大肠也)肠,多则为痔,极则为癞。 
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 疥龋虫,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千金》、《外台》并此 
有或偏有者四字)或偏无者。此诸虫根据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 
变成诸患也。(《病源论》) 
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长虫蛔虫也。此既是九虫之三者。而今别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