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肛门,使内气不能下走。然后以前药滚热与服,良久又进前药,遂觉皮间有津津微润,再溉以滚汤,教令努力 
忍便,不得移身。如此约二时之久,皮间津润总未干,病者心燥畏热,忍不可忍,始令连被卧于床上,是晚止 
下痢二次,以后改用补中益气汤,一昼夜止下三次,不旬日而痊愈。盖内陷之邪,欲提之转从表出,不以急流 
挽舟之法施之,其趋下之势何所底哉。闻王星宰世兄患久痢,诸药不效,苏郡老医进以人参败毒散,其势差减, 
大有生机,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竟无成功。故凡遇阳邪陷入阴分,如久疟、久痢、久热等症,皆当识此意,使 
其缓缓久久透出表外,方为合法。若急而速,则恐才出又入,徒伤其正耳。(《寓意草》)(按∶原更有治 
陈汝明病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案,论理欠晰,仍不录入。) 
x清热方法x(凉温调停诸方附)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 
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按∶钱氏香连丸有加白附子、 
肉豆蔻、诃子肉三方)。故治诸痢者,黄连、黄柏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原病式》) 
如躁烦,或先便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芩不能止,此上部血也。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 
下痛,非黄连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保命集》) 
小柴胡汤,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妙,盖痢多因伏暑,此药极解暑毒。(《苏沈》)(按∶《管见良 
方》亦说此汤治痢之妙,宜参。)身热挟外感者,小柴胡汤去人参。 
(《丹溪心法类集》) 
黄芩芍药汤,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即仲景黄芩汤)。如痛则 
加桂少许。服芍药汤以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保命集》) 
《集验》疗热水谷下痢,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 阿胶(炙各二两) 栀子(三十枚擘) 乌梅(二十枚碎) 黄柏(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为再服。(《外台》)(按∶《千金》同,无方名。)又《肘后》疗 
热病久下痢脓血柏皮汤,于本方去乌梅。又文仲治无问冷热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于本方去乌梅、栀子,加当 
归、黄芩、熟艾为散,以酽醋二升煮,胶烊下药,煮令可丸,如大豆,饮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 
若产妇痢,加蒲黄一两,蜜和为丸神验。(《奇效》名归连丸。) 
许仁则,血痢之候,小腹绞痛无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根据后犀角五味散方。 
生犀角(末五两) 阿胶(炙四两) 黄柏(四两) 艾叶 干姜(各三两一作干蓝)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同上)(按∶文仲治热毒痢痢 
血犀角散方中有干蓝,盖此方干姜亦以干蓝为优,故次于此。) 
治赤痢,腹中疼痛,小便涩,口干烦热,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 木香(半两) 黄芩(一两半) 地榆(三分锉)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当归(一两锉 
微炒)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当归芍药汤,治痢腹痛因血虚者。 
当归 川芎(各一钱半) 芍药(炒三钱) 生地黄 黄连(炒) 木香(各三钱) 
水煎,食前服。(《统旨》)(按∶《石山医案》曰∶一人患滞下,腹痛里急后重,诊脉濡弱近驶,此热伤 
血也。先用四物汤加槟榔、黄连、大黄、黄芩煎服云云。又腹痛调血,《直指》有说,既见上。) 
治痢奇方,制药用药轻重分厘俱要秤过,能起死回生之神药也。 
川黄连(去芦) 条黄芩 生白芍 山楂净肉(四味各一钱二分) 陈枳壳(炒) 坚槟榔 姜汁炒浓朴 
浓青皮(各八分) 当归 甘草 地榆(各五分) 红花(三分酒洗) 南木香(二分) 桃仁(炒去皮尖研 
如粉一钱) 
水二碗,煎一碗,去滓空心服,滓再煎服。此方或红或白,或红白相兼,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者,俱可服。 
其有便纯血,便扬尘水,大孔如竹筒等恶症,古书指为不治者,急服此药亦可救;但恐服之迟缓,则毒攻坏脏腑 
难救耳。其有噤口者,毒在胃口也,将此药煎熟去滓,每一煎分五六次缓缓服之,令其胃口毒瓦斯渐开,服完一 
剂后,不惟药可进,而饮食亦渐可进矣,不必另用他药也。单白无红者,去地榆、桃仁二味,木香用三分,加去 
白陈皮四分。涩滞甚者,加酒炒大黄二钱,服一二剂仍除之。此方用之于三五日神效,用之于旬日内外亦效, 
惟半月外则当加减,其法详于后。 
黄连 条芩 白芍(三味生用各四分酒炒各六分) 山楂(一钱) 制浓朴 陈皮 青皮 槟榔(各四分) 
甘草(生熟各二分半) 地榆(醋炒) 当归(各五分) 桃仁粉(六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如延至月余,觉脾胃虚滑者,用酒炒芩、连、白芍各六分,陈皮、浓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红花 
二分,当归、人参、白术、熟甘草各五分。(以上三方,有胎妇人服之,去红花、桃仁、槟榔。)以上方法随 
用辄效,间有不效者,必其初投参、术等补剂太早,补塞邪热在内,久而正气已虚,邪气犹盛,欲补而涩之则助 
邪,欲清而疏之则愈滑,遂至不救,虽有奇方,无如之何,则初投温补之祸也。予尝治一公子、一仕官,皆投 
补剂而后不可救者,故表而出之以戒后。(《奇效医述》)(《集验良方》引倪涵初第三方稍异。) 
驻车丸,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 
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千金》)古方驻车丸治痢,人皆知之,须是一帖作一服浓煎,陈米饮下,一 
时一服,三服不愈,五服定愈,毋可疑者。(《选奇方后集》)《外台》文仲隐居效验方,主下部绞痛,重下, 
下赤白方,于本方去阿胶,加黄柏(各二两),捣筛,煮取乌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苏沈》名四神散,皆炒。 
《圣济》曰∶大凡泄痢,宜食酸苦,盖酸收苦坚故也。) 
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泻心汤方。 
人参 甘草 黄芩 橘皮 栝蒌根(各一两)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千金》) 
治赤白痢,香连丸方。 
黄连(去须炒) 木香(各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陈米饮下,日再。(《圣济》)其久冷人, 
即用煨熟大蒜为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本草图经》)大香连丸,木香(不见 
火,四两八钱八分)、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上件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空心食前日进三二服。(《和剂》)(《济 
生续方》曰∶治阴阳相搏,冷热不调,或泻或痢。按∶此方诸家增味不一,今不繁载。) 
戊己丸,治脾受湿气,泄痢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 
吴茱萸(去梗炒) 黄连(去须) 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和剂》)(按∶此方原出 
《苏沈》,名芍药散,水煎服。)《鸡峰》若下痢赤黄,日夜数十行,手足不厥,胸中痞闷,时觉微寒,服温 
药而增极,其脉沉实而大,此由湿热之气,蕴于肠胃,复因饮食,积而不化,聚而不运,水谷并注而下,先宜 
此三味黄连丸(即本方),不瘥者,与杏子元(系用杏仁、巴豆二味)。《元和纪用经》二气黄金丸,调冷热, 
断赤白下痢变入恶证,若鱼烂黑汁,肠中切痛,枯瘦不能食,于本方去芍药,加当归(各等分),炼蜜加米膏 
少许和丸。一方,以木香代当归。《卫生家宝》如神散,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 
后重,于本方加当归,等分为末。 
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丸,莲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二分,姜 
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呷之,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妙,不可用温热药甘味。(《丹溪》)(宜与前 
噤口痢条相参。) 
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散。 
大栀子(三钱) 高良姜(三钱) 
上和均,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其痛立效。(《保命集》) 
x荡涤方法x 痢发于秋,是暑月湿热所致,其理甚着;但所以致郁热者,多因暑热酷烈,过饮冰水生冷, 
热为寒郁,久而为沉寒积冷者亦有之,不可泥定是热,当辨症切脉,真知其有热积,方可用大黄。若系寒积而 
用大黄,不惟不愈,反增痛极而危矣。大凡下热痢用大黄,下寒痢用巴豆,有是病则服是药,详按古人成法, 
不容毫发差谬。(《医贯》) 
其病初得一二日,皆宜荡涤邪秽,消溶渣滓,以通利为先,次辨冷热虚实,以调理而扶脾助胃,为上策也。 
其通利之法有二∶积滞胜宜用丸,丸者缓也,缓以消之,除其积也;邪毒胜宜用汤,汤者荡也,荡而荡之,去 
其毒也。当用丸而用汤,毒去而积不除;当用汤而用丸,积除而毒不行。治失其宜,故病皆难愈也。(《医经会 
解》) 
盖暑毒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