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势而作晕也。先以济生竹茹汤云云,再以吴茱萸一两为末,以鸡子清调涂两足心,引火下行。(《赤水 
》)(按∶又治痰火眩晕呕吐,用温胆汤加天麻,当考。) 
x气运x 但运而不眩,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此由荣卫错行,气血浊乱,阳气逆行,上下相隔, 
气复通则苏,脉虚大而涩,谓之气运。(《鸡峰》)按∶原处有流气饮子、草乌头汤。今并不录。) 
x风眩x 头眩者,谓身如旋转,不能仰,仰则欲倒,头重不能举,至有视物不正,或身如车舡上。此 
由肝虚血弱而风邪乃生,盖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脉左右关上虚弦,谓之风眩。(《鸡峰》) 
(按∶原处有香芎散,即系《圣济》头痛芎 汤去防风。又有桃红散,不录。) 
有头风晕眩,不可谓其无痛,而不以为风,切宜详审,未可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 
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要诀》) 
x虚运x(互见证治杂例) 《究原方》第二云∶治气虚头晕,耳内常鸣,手足麻木,身重拘急,《局 
方》三五七散,磨沉香水少许,生姜三片,同煎服。又云∶有人患头晕,耳鸣作蝉声,令煎《局方》四柱散 
服下黑锡丹百粒,两服顿除。(《万安》)(耳鸣证亦见证治杂例。) 
痰饮、头风、七气、失血、中酒等病皆能眩晕,今独举不兼他病见眩晕者,是皆虚损也。然有不时眩晕 
者,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按∶《六要》以早起眩晕,为胃中老痰使然。又《绳墨》有说,过 
凿不录),正元饮下黑锡丹(按∶《医通》曰∶不若青礞石丸镇坠,后用理中丸调理)。有因虚致晕,虽晕醒 
时,面常欲近火,欲得暖手按之。盖头面乃诸阳之会,阳气不足故耳(《六要》曰∶大剂参、 。《医通》 
曰∶附子理中汤)。有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小三七五散, 
或芎附汤,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或用正元饮加炒川椒十五粒,下茸朱丸。若不效,则独用 
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头晕而治以鹿茸,盖 
以类相从也。曾有头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要诀》茸朱丹见《虚劳》中。) 
x心惊胆寒x 一妇惊悸,触事有所大惊,且眩晕不安。予曰∶此名曰心惊胆寒,病在心胆经。诊脉 
大动如豆粒,厥厥动摇如无头尾也。此宜镇定。乃用黄连安神丸,用温胆汤加 
茯神、当归、菖蒲、远志、龙眼肉,水煎温服,旬月愈。(《石山》) 
x大小之异x 头眩有大小之异,总头眩也,于此察之,可得虚实之情矣。何以言之?如今人之气禀薄 
弱者,无论少壮,或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每忽有耳鸣如磬,或头眩眼黑,倏顷而止者,乃人所常有之事。 
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 
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小中风也。卒倒而甚者,以 
根本既亏,故遽病而难复,即大头眩也。且必见于中年之后,而较之少壮,益又可知。于此察之,则其是风 
非风,是痰非痰,而虚实从可悟矣。何今人不识病机,但见眩仆不语等证,无不谓之风痰,而非消即散,吾恐 
几微之气,有不堪再加铲削矣,深可悲也。(《景岳》) 
x证治杂例x 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有如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风 
所为也。(《要诀》) 
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香燥散气(按∶《微义》此下有丹药助火四字), 
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凡用镇坠,所谓急则治其标也。若谓使气归元,必无是理。既曰归元,岂肯 
复作。凡镇坠少止又复眩者,此气未归元而未治其本也。要气归元,必求其本。 
(《医统》)(按∶此说本于《微义》) 
中年之人,大病初起,元气未复,起则眩倒,脉必缓弱,或右手寸关大而无力,宜补中益气,倍参、 
,加天麻。夏月头眩,偶冒暑劳形,脉虚细,烦闷口渴,属伤暑,先以六一散,后用大剂生脉散加黄柏。 
冬月冒寒,鼓激痰涎,亦作眩晕,宜从寒治。天麻、荆穗、薄荷,乃消上焦风热 
妙品,非治本药也。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或补气,或补血,或滋阴,要在变而通之。(《六要》) 
有因气虚下陷而眩晕者,补中益气汤。有色伤气逆不归元而眩晕者,滋阴降火汤。有老年风痰虚火,果系 
阳虚者,理中汤加沉、木香。有七情气郁,痰涎上壅而眩晕者,七气汤。(《士林余业》) 
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红四物。(《医读》) 
胸中有死血,作痛而眩,饮韭汁酒良。(《医通》) 
x妇人x 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袭之耳。《素问》 
云∶徇蒙招摇,目眩耳聋,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归肝。盖谓此也。予尝处此方以投人,比他药 
捷而效速,芎羌汤。(《本事》)(按∶其方系《头痛》门《圣济》芎 汤,去独活,加当归、羌活、 
熟地、半夏曲。) 
夫妇人头风眩晕,登车乘船亦眩晕眼涩,手麻发退,健忘喜怒,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 
之,吐讫,可用长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参半夏丸。(《治病百法》) 
其证妇人得之最多(此二字从《医方选要》补),盖妇人性多偏怒。经曰∶天之气曰风,人之气曰怒。 
怒则致伤肝木,木动生风,令人头目旋运,皆由此哉。(《奇效》) 
昔有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头眩,坐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赤白带,带愈其眩亦安。(《丹溪》) 
x清上诸方x(疏利) 治肝厥头晕,清头目,钩藤散。 
钩藤 陈皮(去白) 半夏(汤浸洗七遍薄切焙干) 麦门冬(略用水 去心) 茯苓(去皮) 茯神( 
去木) 人参(去芦) 甘菊花(去萼梗) 防风(去钗股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 石膏(一两生)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八分,去滓温服。(《本事》) 
治头风。 
石膏 白附子(炮) 天南星(炮) 白芷 甘菊花 京芎 天麻(各等分) 
上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先嚼薄荷三五叶,温酒调下。(《神巧》)《圣济》治风邪上攻,头目 
眩晕,心膈烦闷,薄荷散,于本方去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加甘草,每服一钱,荆芥茶调下。 
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天麻 半夏(各一钱) 橘皮(去白) 柴胡(各七分) 黄芩(酒制炒) 甘草(炙) 白茯苓( 
去皮) 前胡(各五分) 黄连(三分去须) 
上九味 咀,都为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忌酒面生冷物。(《宝鉴》) 
(按∶原有治验曰∶予以三棱针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 
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证悉减,遂处方云云。) 
治头风眩晕,额痛,恶心呕吐。 
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齑汁调下。(《医林方》) 
防风通圣散,治风热眩晕。(《原理》) 
芎黄汤,治头目眩晕。 
大黄 荆芥穗 贯芎 防风(以上各等分) 
上为粗末,大作剂料,水煎去滓服之,以利为度。(《神效名方》) 
黑将军散(秘方),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 
用大黄酒炒为末,清茶调下(按∶此丹溪治头痛方,既 
见前)。或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清茶送下,神效。(《医鉴》) 
x温散诸方x(镇坠)《近效》白术附子汤,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外台》)(按∶即甘草附子汤。) 
治一切头旋,本因体虚,风邪乘于阳经,上注于头面,遂入于脑,亦因痰水在于胸膈之上,犯大寒, 
使阳气不行,痰水结聚,上冲于头目,令头旋,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 茯神(去木各一两) 芎 防风(去钗股) 半夏(汤洗七次) 白芷 
(不见火) 甘草(炙各半两) 枳壳(去穣细锉麸炒) 附子(炮去皮脐各三分) 
上为粗未,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漫火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本事》) 
白散子,治上实下虚,眩晕昏塞。 
大附子(生去皮脐) 桂府滑石(各半两) 丸白半夏(汤洗二十一次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心冷服。(《三因》) 
星附汤,治风虚痰作,头目旋运,神昏语謇,及痰厥头痛。 
天南星(一个大者重及一两以上佳炮) 大附子(一个重九钱左右者生去皮脐切) 人参(一两好者) 
上三味并锉,分作九服,每服水二盏,姜钱十片,煎至八分,温服。(《叶氏》) 
姜附汤,治一时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晕欲倒。(《济世全书》) 
参附汤,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回春》) 
头运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水一钟半,煎减半服,累用有效。( 
《本草纲目》引《传信适用方》) 
治虚风头旋,吐涎不已,养正丹。(《本事》) 
黑锡丹,治阴阳不升降,上热下冷,头目眩晕,病至危笃,或服暖药僭上愈甚者,当服此药,已经增 
损。(《三因》)(按∶此于《和剂》方中,加乌药、青皮。) 
x消饮诸方x 治风□痰痹,头目昏眩,四肢烦痰(当疼),荆芥煮散。 
荆芥穗 旋复花(各四两) 前胡 甘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