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 
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汇补》) 
x妇人治法x 尝论夫左胁痛、胃脘痛二证,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 
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达,故作痛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而破血散火兼之,庶乎得 
法矣。(《心法附余》) 
x疏肝诸方x 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致两胁骨疼,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 
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去穣麸炒黄) 细辛(去叶) 桔梗(炒) 防风(去钗股) 川芎(各四两) 葛 
根(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本事》) 
大柴胡汤,治胁痛,口燥渴饮水,痛不可忍。(《医林集要》) 
伤寒胁痛,小柴胡汤,加白牡蛎粉研碎,枳壳去穣切片,各半钱煎。(《得效》)《奇效》名加味小柴胡汤。 
多怒之人,腹胁时常作痛者,小柴胡加川芎、芍药、青 
皮之类,痛甚者,就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丹溪》) 
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 
黄连(六两一本作芩) 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同上》)(按∶此本《圣惠》茱萸丸,见泄泻)又抑 
青丸,泻肝火,黄连(半斤)为末,蒸饼糊丸服。 
当归龙荟丸。(方见《骨蒸》中。) 
柴胡疏肝散,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 
柴胡 青皮(醋炒各二钱) 川芎 芍药(煨) 枳壳(麸炒) 香附(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统旨》)《回春》疏肝 
散,治左胁下痛,肝积属血,于本方去香附、甘草,加黄连、当归、桃仁、红花。 
柴胡泻肝汤,郁怒伤肝,左胁痛。 
柴胡(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药(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 龙胆草(各八分) 川归(一钱二分) 
水煎服。(《赤水》) 
平肝流气饮,治胁痛,及小腹,至绕脐,并疝气内外疼者。 
当归(一钱) 白芍(八分) 川芎(六分) 橘皮(盐汤洗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 青皮(醋炒 
各六分) 黄连(炒八分) 柴胡(七分) 香附(童便浸炒八分) 浓朴(姜汁炒七分) 枝子(盐水炒八 
分) 吴茱萸(煮三次去水炒四分) 甘草(炙去皮四分) 
上剂,姜三片,水煎,空心热服。(《回春》) 
治胁痛,和肝饮,用鳖甲、柴胡、当归、川芎、半夏、白芍药、枳壳各二钱,水煎服。(《汇言》) 
和肝饮,治胁下扛梗起一条作疼。 
当归 白芍 三棱 青皮(各一钱五分) 大茴香 木香 
枳壳 柴胡 砂仁(各八分) 
水煎,不拘时服。(《玉案》) 
调肝饮,治胁痛,痛连小腹。 
当归 川芎 乌药 玄胡索 青皮(各一钱五分) 柴胡 槟榔 广木香 桃仁(去皮尖各一钱) 
水煎,热服。(同上) 
x驱痰诸方x 控涎丹,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 
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丹溪》)两胁走痛因于痰者,控涎丹佳。以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 
能除也。(《六要》) 
方东 两胁痛,上壅至胸,发热,饮食不进。脉左手沉而弦数,乃积气也。右手滑,痰饮也。关脉濡弱, 
脾气不充也。据症或触于□,故痛之暴耳。治当先去积热,消痰气,然后用补。栝蒌仁六钱,枳壳、姜连、 
半夏各一钱半,白芥子一钱,牡蛎二钱,炙甘草五分,柴胡一钱五分,二帖诸症尽去。 
饮食进矣。然恐其复发也,与当归龙荟丸使行之,以刈其根,服下果行二次。(《赤水》) 
栝蒌枳实汤,治痰结胁下痛(方见《痰涎》),根据本方加白芥子、青皮、茴香,去桔梗、片 
芩。发热,加柴胡。(《回春》) 
如右胁下有块,痞塞不通,名曰痰癖,宜。 
南星(二两用白矾一两半同煮干) 软石膏( 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桔梗(二两) 黄芩( 
二两) 青礞石(一钱半生腐)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慈航》) 
x行血诸方x 金氏子年四十余,因骑马跌扑,次年左胁胀痛。医与小柴胡汤加草龙胆、青皮等药, 
不效,来求治。诊其脉,左手寸尺皆弦数而涩,关脉芤而急数,右三部惟数而 
虚。予曰∶明是死血证。用抵当丸,一剂下黑血二升许,后以四物汤加减调理而安。(《正传》)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 
柴胡(半两) 栝蒌根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钱) 大 
黄(酒浸一两)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件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 
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医学发明》) 
当归须散,闪坠瘀血,流在腰胁,疼痛不能转侧。(原更有加独活等文。) 
当归须(一钱五分) 红花(八分) 桃仁(七分) 甘草(炙五分) 赤芍药 乌药 香 
附子 苏木(各一钱) 官桂(六分) 
酒水煎,空心服。(《原病集》) 
退热和血汤,瘦人胁下痛,寒热,多怒者,必有瘀血。 
桃仁 红花 大黄(酒洗) 山栀(各五分) 当归须 柴胡(各 
一钱) 赤芍药 川芎 青皮(各七分) 
食前服。(同上) 
钱君 家藏,治两胁痛,有血瘀气滞者,用姜黄、柴胡、红花、芦荟、白芥子各等分。(《汇言》) 
余治吾儒病痰火者,多见胁痛。由作文写字,多以左胸伏桌,倦后尽力倚靠,暂不见伤,久则胁痛, 
乃胸前死血作梗也。于主方中加红花一钱,其效如神。再于熟药内,掺入童便、韭汁少许,搅匀 
温服更效。(《痰火点雪》) 
芍药散,治妇人胁痛。 
白芍药 玄胡索(炒) 肉桂(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醋一升盐半两同煎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服。(《奇效》) 
乌金 砂饼子,治男子妇人左胁下痛。 
干漆(三两炒取一两) 砂 没药 乳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和作饼子,以梧桐子大为剂子,每服一饼子,热汤下。(《鸡峰》) 
x利气诸方x 木通散,治胁肋苦痛偏效,并心下胁肋并小腹牵引痛者皆主之。 
木通(去皮头) 青皮(去白) 川楝子(去皮核,各一两。以上三味,用 
巴豆半两炒黄,去巴豆不用。) 萝卜子(炒一两) 舶上茴香(二两炒) 莪术 木香 滑石(各半两) 
上为细末,煎葱白酒调三钱。一服愈者,不过再服。(《妇人良方》) 
三脘散,治中焦虚痞,两胁气痛,面目手足浮肿,大便秘结。戊午秋,在京城,有一妇人中焦虚痞, 
腹胁胀痛,大便秘涩,六脉虚弱,更数医服药无效,仆投此药,不终剂而愈。(同上) 
推气散,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枳壳(去穣炒) 桂心(去粗皮不见火) 片子姜黄(洗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汤调服,调热酒服亦可,不拘时候。(《济生续》)(按∶此本《 
本事》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今加姜黄、甘草。) 
加减七气汤,凡妇人两胁痛,小腹疼,至胸背,乃气不顺也。 
人参(三钱) 桂(三钱) 半夏(四钱) 甘草(二钱) 沉香(二钱) 玄 
胡索(二钱) 乌药(五钱) 香附子(二钱) 
上姜煎,不拘时候。(《仙传济阴方》) 
香橘汤,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子(炒) 橘红 半夏(姜制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奇效》) 
四磨汤,治男子妇人,胁痛不可忍。(《医林集要》) 
木香调气散,治气怒伤于肝胁,大痛难忍。(《订补指掌》) 
x温利温散诸方x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当归 吴茱萸 桂心 人参 甘草 芍药 大黄(各二两) 茯苓 枳实(各一两) 干姜(三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千金》)《外台》张文仲,当归大黄汤,疗 
冷气牵引腰背肋下腹内痛,于本方去茯苓、枳实。《叶氏》趁痛汤,治气滞不散,攻刺肠肋 痛,及 
走疰气痛,于本方去枳实,加枳壳、附子、生姜,水煎。 
神保丸(出《灵苑》)。 
木香(一分) 胡椒(一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 干蝎(一枚)(按∶馆本作十枚。) 
上汤释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心膈痛,柿蒂汤下,或灯心同柿蒂汤下。腹痛,柿蒂、煨 
姜煎汤下。血痛,炒姜、醋、小便下(按∶馆本无小便字)。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云云。予三十年前客 
金陵,医者王琪传此方。琪云∶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方辄能去之。熙宁中,予病项 
筋痛,诸医咸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忆琪语,方向已编入《灵 
苑》,取读之,有此一验,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尝再发,又一投而瘥。(《苏沉》) 
(按∶《医史·抱一翁传》有一男子病胁病,投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治验。当参。)《杨氏》麝香丸, 
于本方加麝香(详见《寒疝》)。 
红丸子,两胁引乳作痛,沉香汤下。(《易简》)(方见《积聚》中。) 
京卿胡慕东(名欣),少腹作痛,连于两胁,服疏肝之 
剂,一月以来,日甚一日。余诊之,左关尺俱沉迟,治以理中汤加吴茱萸,一剂知,十剂起矣。(《必读》) 
建脾散,治脾痞胁痛。(《示儿仙方》)(即建中汤加缩砂。按∶《仙方》更并进莞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