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九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汤下。(《圣济》) 
止逆丸,治停寒积饮 
,呕吐痰水,无问冷热,不可食者,服之必愈。 
沉香 丁香 木香 吴茱萸(汤洗焙干)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各半两) 水银 硫黄(各一两二味 
研令砂子星尽为度) 
上件为细末,以生姜糊就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御药院方》) 
x消饮诸方x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 
半夏(汤浸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和剂》) 
枳缩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缩砂,理脾胃,顺气宽中,消痰饮。(《祖剂》)(按∶本汤加减诸方,互见 
痰涎门。) 
桔梗汤,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陈皮(去穣) 半夏(生姜汁制) 桔梗(细锉微炒各一十两) 枳实(去穣麸炒赤黄五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和剂》) 
x涌吐诸方x 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乃(《外台》及)饮酒则瘀阻痰方。 
先作一升汤,投水一升,名为生熟汤。及食三合盐,以此汤送之,须臾欲吐便 出。未尽,更服二合,饮 
汤二升,后亦可更服汤,不复也。(《肘后》) 
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 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 
则瘥。(《千金》)(按∶此方本出《肘后》茗作米。) 
治淡饮头痛,往来寒热方。 
常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热汤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尽,更服。(《千金翼》) 
治痰厥头痛,宜吐之方。 
茶末(四钱) 灯心(一束) 人参芦头(一分)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里,未吐再服。(《圣惠》) 
x泻下诸方x 葛氏方,治腹中冷 ,水谷阴结,心下停淡,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 蜜(一升二合) 枣(二十七枚) 
以水三升,煮枣取一升,内诸药,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医心》) 
茱萸消石汤,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 饮方。 
吴茱萸(八合) 消石(一升)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 
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千金》)(《香港脚》及《伤食》载有类方。) 
蠲饮枳实丸,逐饮消痰,导壅清膈。 
枳实(麸炒去穣) 半夏(汤洗浸一宿切焙干) 陈橘皮(去白三味各二两) 黑牵牛(半斤取头末三两 
余滓不用) 
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杨氏》) 
x灸法x 凡人患水疰,口中涌水,经谓之肺来乘肾,食后吐水,可灸肺俞,又灸三阴交、期门,泻肺补 
肾也,各随年壮。然则痰涎有类此者,又当如此法灸之。(《资生经》) 

内因类
痰涎
属性:痰古作淡,淡、澹通,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或称 
为饮,如膈间支饮是也。痰字训为胸上液者,实非仲景之旨,然遂为千古之定名,顾鲜能知其义之异者,吾故 
表而出之。 
x源候总说x 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 乱,藏气不行,郁而 
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嗜欲 
无度,叫呼疲极,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属不内外因。三因所成,证状非一,或为喘,或为咳为呕 
为泄,晕眩嘈烦,松悸 KT ,寒热疼痛,肿满挛僻,癃闭痞膈,如疯如癫,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三 
因》) 
外所因证候难明,风燥寒凝,暑烁湿滞,皆能闭诸络,郁而生涎,不待饮水流入四肢,而致支溢疼痛也。 
当以理推,无胶轨辙。(同上) 
其或喜怒哀乐不中节,起居食饮失其常,皆令荣卫痞阻,气血败浊,为痰为涎为饮,诸证生焉。结伏于焦 
膈,则眩晕懵忪,仲悸 KT ,癃闭痞膈,喘嗽气急。停滞于关节,则筋脉挛急,肢节疼痛,手足 曳,寒热 
往来。三者同源而异治。痰则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于肺经,因嗽而发。涎则伏于 
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唯饮则生于胃腑,为呕为吐,宜详甄别也。(《简易》) 
惟气与血,能生诸病,痰亦如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血气和平,关络条畅, 
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痰之所以发动者,岂无自而然哉。风搏寒凝,暑烦湿滞,以 
至诸热蒸郁,啖食生冷煎爆,腥 咸鹾,动风发气等辈,皆能致痰也。是痰作恙,为喘为嗽,为壅为呕,为眩 
晕,为风痫,为狂迷,为忪悸,或吞酸,或短气,或痞膈,或肿胀,或寒热,或疼痛,痰实主之。(《直指》) 
人身之痰,如长流水,贵乎顺行,又赖土为之堤防,偶为风所逆,或为物所壅滞,则使有声,可以过颡。 
故痰之为病,或由脾土虚弱,不能摄养金肺,或为四气七情所干,气壅痰聚,发而为喘为咳。(《大成》) 
若因六阴伤胃,以致玄府不通,当汗不汗,蓄而成痰,乃外因也。使津液不得舒布,凝聚而成痰者,乃内 
因也。(《原理》) 
x痰因气滞生x (寒热二因)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流行于上者, 
为痰饮;散周于下者,为精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于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大抵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 
三生饮佐之以木香,无有不效。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 
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朱氏》) 
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按∶今庞书中无所考,史载之有此语,见于后)。诚哉斯 
言,以此思之,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 
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腑,结而成痰。(《济生》) 
古人有云∶身无倒上之痰,世无逆流之水。斯固然也,愚见以为末然。水无逆流,言其势也;痰无倒上, 
尚有推详。且人呼吸出入者,阴阳也。血气循环,随经上下,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故使将理失宜,七 
情气乱,阴阳失理,郁于经络,气升而不降,痰涎壅滞,随气而升,结于胸膈,上逼咽喉,为呕为哕为吐,岂 
非倒上也。甚则风痰壅上,喉声如曳锯,精神昏愦,至此药则罔功,此又非寻常痰之比也。(《治病活法秘方》) 
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营运。气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 
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故痰一也 
,而因寒因热,其源不同,可概治欤。(《医碥》) 
x痰因热成x 痰者,水也,标也;火者,热也,本也。自世人不明标本之理而曰痰火,却以痰能生火, 
而不知火能生痰也。譬诸釜中之水,无火之时,清清冷冷,湛然无滓;火一举之,则湛然者皆为白沫矣。人身 
无病,则津液澄清;若一病焉,则血气不和,不和则经络壅塞而生热,热则津液之澄清者,亦随热混浊而成痰 
矣,岂非火热生痰之谓乎。若曰热痰则可,谓之痰火则非矣。(《儒医精要》) 
《玉机微义》云∶痰之为病诚多也。何则?人之血气流行,无一息之间断,才有壅滞,津液凝积,郁而成 
热,痰遂生焉(按∶今《微义》文止此)。因证而观,痰则火之变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间有寒 
痰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谓寒痰之说非也,饮则有寒有热不同,痰则一因于热而已,加之寒字不得。 
所以痰脉多滑大,明知停冷 
成痰,亦遂郁而为热,药惟以橘皮、半夏、神曲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热药也。陈无择云饮脉多沉弦微 
细,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陈之属是也。性理所谓有温泉而无寒火,不其然欤。(《医统》) 
x其由有三x 夫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为治也,药亦不同。由于阴虚火炎,上迫乎肺,肺气热则煎熬 
津液,凝结为痰,是谓阴虚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肾,治宜降气清热、益阴滋水法。忌辛温燥热补气等药。 
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兼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致脾气不和,壅滞为痰,浓浓胶固,甚至流于经络及皮 
里膜外,或结为大块,或不思食,或彻夜不眠,或卒尔眩仆,不知人事,或发癫痫,或昔肥今瘦,或叫呼异常, 
或身重腹胀,不便行走,或泄泻不止,及成瘫痪,种种怪证,皆痰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 
有以夫。此病在脾胃,无关肺肾,治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法,忌滞泥苦寒湿润等药及诸浓味。由于风寒 
郁闭,热气在肺,而成痰嗽 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热药中,加辛热、辛温如麻黄、生干姜之属,以散 
外寒,则药无格拒之患,法忌温补酸收等药。病因不齐,药亦宜异,利润利燥及利发散,各有攸当,非可混施 
也。(《本草经疏》) 
x涎有六种x 论曰∶舟非水不行,然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