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八味,以神曲末二两半,滴水调成糊,拌和前末,丸如梧桐子大,放一宿,用陈粟米同炒药丸,每丸子有 
窍出香熟为度,每服五十丸,不以时下。(《鸡峰》) 
酒积丸,治酒癖不消,心腹胀闷,噫酢吞酸,哕逆不食,胁肋刺痛。 
神曲(炒) 麦 (各一钱炒) 砂(一字别研) 白面(四两) 巴豆〔六十两,取霜〕 黄连(一字) 
上件为细末,沸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嚼煨生姜,温酒下,食后。(《杨氏》)《济生续方》 
曲丸(主治同),于本方去 砂、白面二味,黄连半两,巴豆三粒,去壳同炒,令转色,去巴豆不用(余药各一两), 
每服五十丸。 
x茶积治方x (宜参《蛔虫》门)磨积丸,治茶积,饮食减少,面黄腹痛。 
陈仓米(半斤,用巴豆七粒去壳,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 
青皮(去瓤炒) 陈橘红(各二两) 
右为末,好醋搜和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用淡姜汤下。(《得效》) 
治茶癖。 
石膏 黄芩 升麻 
上为末,沙糖水调服。(《丹溪》) 
好食茶叶成癖,面黄少力者,用椒红二两,茶叶一两为末,飞罗面炒香,打糊为丸,茶清送下三十丸。又 
方苦草二两,加茶叶一两。如好食米谷土炭纸布之类,即以其物加入,并用其物煮汤送下。(《医通》)(按∶ 
《胜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见《本草》。) 
x外治法x 肘后熨症方。 
灶中黄土(一升) 生葫(一升) 
上二味,先捣葫熟,内土复捣,以好苦酒浇令 ,先以涂布一面,仍 病上,又涂布上,干复易之,取 
令消止。(《外台》)《千金》有桂。(按∶今本《肘后》与《千金》同。) 
治症结病(原更载瓜病,今省),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钻一百二十孔,孔上着椒三合,上着一重纸,纸上着冷灰一升,灰上着热灰半 
升,上着刚炭火一斤,经一食顷,盆底热彻,当病上。初安毡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热,以渐更加一重, 
若火更热不可忍,加至三重暂歇,一口冷冻饮料,还上火,消二分许即停,经三日勿着,及至七日,决得顿瘥,然 
后食美食自补。(《千金》) 
x熨气法x 
大艾(打熟,砂石铫内炒,滴少醋令香,炒极热。) 
上以二三绢袋袋药,更替乘热搭腹上印熨。一法只炒食盐,炒极热,按熨痛处,亦效。(《澹寮》) 
贴脐饼子,治虚中积滞,腹胀痞痛,大小便不通。 
穿山甲(炮燥) 五灵脂 巴豆(去皮) 大蒜(去皮各三钱) 
上为细末,同研如泥,作饼子,如当三钱大,绵裹一饼,安脐中,着物系定,觉药热行宣取效。(《施丸 
端效方》) 
x灸法x 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红花膏、 
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此诸膏今省),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然此坚顽之积,非用火攻,终难消散,故莫妙 
于灸。余在燕都,尝治愈痞块在左胁者数人,则皆以灸法收攻也。长桑君针积块 瘕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 
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讫, 
以艾灸之立愈。(按∶此法亦出《纲目》引桑,又曰∶又三里炎之。)一法曰∶凡灸痞者,须灸痞根,无不有 
效。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当脊中,点墨记之,此非灸穴,却于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 
脉,即点穴灸之,大约穴与脐平,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灸穴 
法,中脘、期门、章门、脾 、三焦 、通谷,此诸痞所宜灸者。积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 
之类;积块在下者,宜灸天枢、章门、肾 、气海、关元、中极、水道之类。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后下。脐腹 
之壮,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诸穴,皆能治痞,宜择而用之。然犹 
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按其处而通灸之。火力所到, 
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有神化之妙也。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务须或彼或此,择其要者,至 
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景岳》) 
长安酒肆一人,年十七未冠,患痞块,径大四五寸许,腹亦胀大。予为灸脾 、肝 、章门、中脘、三里, 
半月全消。(《程星海医案》) 
x调摄法x 医为病所困,首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 
也。呜呼!人之罹此二者,须节欲以养性,内观以养神,澹泊自如,从容自得,然后委之于医。不然,虽刘张 
李诸子复生,亦不能为我保也。(《心法附余》) 
平补之外,更能断浓味,节色欲,戒暴怒,正思虑,庶乎万全。(《入门》) 
不澄其源,而欲其流之清;不加其薪,而欲其汤之沸; 
不断浓味,而欲其积之可消,此不可得之数也。(《医津一筏》) 
服药,最忌浓味发气之物。(《简明医彀》) 

内因类
寒疝
属性:疝,寒实之病也,其或挟热者,即系证之变。治之之法,主在温散,然亦有姑从于权而必须调停者。仲景 
之例,固不外于温,乌头二方及当归生姜羊肉汤,俱其正治,而有缓急之别。如柴胡桂枝汤,特其权法也。至 
金元以降,则往往执其变而遗其常,泥其权而失其正,论说颇涉纷拿。此编于异同之言,或有不得芟除者,要 
在读者弃瑕取瑜尔。 
x名义x 疝,腹痛也。(《说文》) 
心痛曰疝,疝,诜也,气诜诜然上而痛也。阴肿曰 ,气下 也;又曰疝,亦言诜也,诜诜引小腹急痛也。 
(《释名》) 
疝,腹中气疾,上下引也。(《急就章》颜师古注) 
x病因阴寒x 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 
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 
即发,故云寒疝也。疝者痛也(此句据《外台》补),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 
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夫寒疝心痛,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 
则痛上下无常处,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病源论》) 
疝者,寒气结积之所为也。(《素问次注》) 
x病因肾虚x 肾主纳气,人之气海系焉。肾虚而为风寒所乘,为暑湿所袭,为喜怒忧恐所伤,而水结不 
散,又与气搏,是以群邪聚于其中,曰疝,曰奔豚,曰小肠气,曰膀胱气,皆是物也。(《直指》)(宜参次 
款《医学管见》文。) 
x病属肝兼湿热说并斥非x 诸疝皆归肝经,其奈庸流归之小肠脬囊。夫膀胱水府,专司渗泄,小肠水道, 
专主通流,肾为少阴,总统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肠,渗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气化则水出茎端,此常 
道也。及其为疝,乃属足厥阴肝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阴肝经也。夫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 
然《灵枢经》言足厥阴肝经病,则有遗溺癃闭狐疝,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 
分也。(此下原更引《素·灵》及《铜人》论疝本肝经之理,文繁不录。)且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 
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 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 
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 
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奈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 
(《儒门事亲》) 
疝病未有不本于肝者。盖任为阴脉之海,其脉同足厥阴并行腹里,而五脏之疝,其脉曰搏急曰滑。夫搏 
急是肝脉,滑则为病风,风气通于肝,故任脉诸脏虽皆有疝,莫不连合肝经,所谓有形如瓜,有声如蛙,或上 
于腹,或下于囊者,方可谓之疝病;其不与肝相干者,则不得谓之疝矣。至论疝病之因,有主寒者,有主湿热 
者,有火从寒化者,要之疝病不离寒湿热三者之邪。寒则急,热则纵,湿则肿,而尤必以 
寒气为之主。其有热者,寒邪郁热于内,非热能病疝,亦非热能变寒也,故曰热为寒郁则可,热从寒化则不可。 
(《金匮翼》)(按∶说系错综子和及《格致余论》文,稍加删润。又《医统》曰∶大抵不过寒湿热之邪气, 
分三因尽之矣。其说不免粗略,仍不录。) 
医经论疝,皆以为寒湿之证;丹溪独谓由内有郁热所致,内无郁热,外虽感寒湿之气,亦不病疝。其论甚 
辩,然实非也。盖此证多由于肾之元精内虚所致。元精内虚,寒湿之气乘虚而入,有所结滞,阻碍真气,故相 
攻而作痛;元精内实,则虽有寒湿之气,不能侵入,故不作痛,此亦疝病之标本也,郁热之有无何与焉,丹溪 
之说误矣。世医皆以疝为肾病,或以为小肠气,则心之府也。张子和独据《灵枢经》,谓疝为肝经病,无关于 
肾。予复谓疝病由于肾之内虚,无乃蹈世医之陋乎。曰∶子和之论深矣,然世医之论,则亦未为失也。盖手厥 
阴命门与足厥阴肝经同主元精,而发用在肾之后窍,故古经谓右肾为命门,实为肾之后窍,而非右肾也。多欲 
之人,肾之施泄无度,故元精内虚,邪乘虚而入,乃发为疝病,其证少腹与睾丸诸筋相引而痛。子和以元精属 
肝,诸筋亦属肝,故谓疝为肝经之病;而不知元精之虚,由肾之施泄无度所致,筋虽属肝,而肾实为宗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