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宜消积滞,有瘀血者宜行血。(《本草经疏》) 
x治有二端x 李思训论议杂病发黄,脾虚也。黄久不去者,有积也。补脾磨积则可,不可用凉泻之药。 
(《元戎》) 
瘅病必须分其新久而治。新病初起,即当消导攻渗,如茵陈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 
效。久病又当变法也,夫脾胃受伤日久,则血气虚弱,必宜补益,如参术健脾汤(按∶系异功散加归、芍)、 
当归秦艽散(按∶系八物汤去参,加秦艽、陈皮、半夏曲),使正气盛则邪气退,庶可收功。又有元气素弱之人 
得此瘅者,犹恐渗利以虚其元,反投滋补之剂,殊不知邪未除而先补,则湿愈盛,热愈增,而渐加眼目遍身俱黄, 
虽欲退之,必得岁月方愈,其不能善治者,终不免于毙矣。(《统旨》) 
黄胆之病,多由脾胃不和,湿热相合,蒸郁成黄,正与 曲相似。《内经》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夫溺 
黄赤者,热之征也。安卧者,湿之征也。仲景云∶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盖阳明湿 
热之邪,既不能从汗而越之于表,又不能从小便而泄之于下,而至心中懊 ,则其湿热不能外达而反内结,不能 
下行而反上逆可知。故仲景有茵陈篙汤,用茵陈、栀子清解其热,微加大黄导之使下。《千金方》有麻黄醇酒汤, 
用麻黄一味,开结散邪,且加醇酒,助之外达,如此表里分消,湿退热除而黄自愈矣。此特言外感发黄,而未及 
乎内伤也。仲景云∶男子发黄,小便自利,小建中汤主之。夫小便自利,则湿邪去而发黄当愈,而不愈者,里无湿 
热,特以中气不足而虚阳外泛耳。故用小建中汤,以创建中气而收拾虚阳为合治。非若本无热邪,清之必伤其阳; 
本无湿邪,利之必损其阴。呜呼!可不慎哉。(《病机汇论》) 
赵羽皇曰∶治法有汗下之分,补泻之异焉。今人治此,但用平胃、五苓、茵陈汤之类,清热渗利之外,并无他说。 
虽然其湿热之甚于肠胃者,或可攻之;若郁于肌肤之间而不 
得发越,过用疏利,则湿热反内陷而不出矣。仲景治身热发黄者,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法,无非急解其表,令热 
邪自外而散耳。方论止知可降,而不知可升者,非理也。至于素患脾虚,寒凉过甚,或小水清白而大便微溏, 
力倦神疲而脉细少食,皆太阴脾气虚极而真色外现之候也。惟用补中益气汤,略加车前、茯苓一二味,热胜者连 
理汤尤宜。今此每遇此症,不辨其孰实孰虚,在表在里,概用寒凉通利。讵知脾胃虚者不宜寒,寒之则中气愈 
败矣;脾胃弱者不宜降,降之则下多亡阴矣。或攻或补,或升或降,惟随时变通耳。(《名医汇粹》) 
x治当破其囊x 黄胆之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轻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也?盖疸之重者,其胁中有 
囊,以裹黄水,其囊并无出路,药只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药,非补邪即伤正,故反有害。若轻病则囊尚未成, 
服药有效;至囊成之后,则百无一效。必须用轻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轨范》或提其黄水出净),另有 
秘方传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源流论》)(按∶此说颇奇,姑存之。) 
x发汗方x 急黄状,始得大类天行病,经三两日,宜合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发汗以泄黄势方。 
麻黄(三两去节) 干葛(五两) 石膏(八两) 生姜(六两) 茵陈(二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十里久,服讫当欲汗,则覆被微取汗以散之。(《外 
台》引许仁则) 
x清热诸方x 《短剧》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三物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千金方》加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 
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即愈也。(《外台》) 
疗黄胆方,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并主之。 
茵陈 子芩(各四分) 黄栝蒌 秦艽 升麻(各六分) 栀子(五枚) 
上以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后良久,分三频服,两剂即愈。(《千金月令》) 
崔元亮《集验方》治黄方,用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帖子,以上好酒一升,每帖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 
分两服,或利便止。就中好酒人易治。凡黄有数种,伤酒曰酒黄。夜食误食鼠粪,亦作黄。因劳发黄,多痰涕,目 
有赤脉,日益憔悴,或面赤恶心者是。元亮用之及治人皆得力,极效。(《本草图经》引)(按∶又引《正元广 
利方》疗黄,心烦热口干,皮肉皆黄,秦艽、牛乳同煮服,云出于许仁则。《外台》亦引许氏,云文仲、《必效》 
同,西域法也。) 
葛根汤,治酒疸。 
葛根(二两) 枳实(去瓤麸炒) 栀子仁 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沈氏黑疸方。 
茵陈篙四两,捣取汁一合,栝蒌根一斤,捣取汁六合,冲和顿服之,必有黄水自小便中下。如不下,再服。 
此金鳌自制方也。《简便方》单用栝蒌根汁以泄热毒, 
为黑疸良方。余复加茵陈汁,以为湿邪引导,较为真切,故用之辄效也。(《尊生书》) 
治劳黄,柴胡散方。 
柴胡(一两去苗) 茵陈(半两) 犀角屑(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鳖甲 
(二两涂酥炙微黄去裙 )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沈王格患疸证,一身及面目悉黄,微见黑滞,烦渴腹满,来干余治。诊得左脉弦数,右脉空大,此内伤发黄, 
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也云云。为商治法,平肝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蒸而和 
中气。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二钱,白芍一钱,黄连、山栀七分,归身、丹皮、茵陈、秦艽各一钱,柴胡七分,炙草五 
分,半曲一钱,服三十剂而诸患霍然。(《印机草》) 
x疏里方法x 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消石汤, 
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 
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瘅证多夹内伤, 
不得不回护之耳。(《法律》)(按∶栀子大黄汤,大黄一两,茵陈蒿汤,大黄二两,是其轻重可知,喻氏之言 
未为当。且二方之别,在上焦中焦,不必就分轻重矣。) 
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陈 栀子(各二两) 黄芩 柴胡 升麻 大黄(各三两) 龙胆(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夫黄 
发已久,变作桃皮色(按∶先教谕曰∶桃皮色,盖谓带黑不明润),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 
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宜与大茵陈汤(按∶系茵陈、黄柏、大黄、黄芩、栝蒌 
根、甘草、白术、茯苓、前胡、枳实、栀子),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 
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千金》) 
根据前麻黄等五味汤(出上发汗中)服之取汗,汗出后未歇,经三五日,又合栀子等五味汤以取利方。 
栀子(二十枚) 柴胡(三两) 黄芩(三两) 茵陈(三两) 芒硝(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内芒硝搅令消,分温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外台》引许仁则) 
治黄胆,面黄肌瘦,大黄丸方。 
大黄(锉一斤) 芎 (半斤) 
上二味捣罗为末,用蜜和成剂,甑上炊七遍,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空心食前临卧日三服。 
(《圣济》) 
王文川令郎,原伤饮食,又伤于冷菱等物,遍身发黄,眼如金色,夜发热,天明则退,腹痛手不可近,号叫 
通宵。市医因其黄,而曰胡 真矣,众议以草头药进。予至,急止之,曰∶向以草药几误其母,复欲误其子乎。 
盖脾胃喜温恶 
寒,且此症乃食积酿成而黄,为湿热所致,法当健脾,用温暖之剂下之,湿热去而黄自退。草头药性多寒,用之是 
损脾土而益其疾也,可用哉。即以保和丸一钱,入备急丸五分,作一次服之,少顷泻一次,又少顷连下三次,积 
物所下甚多,腹痛尽止,再与调中丸服一月,不但一身之黄尽去,而步履轻捷如飞。(《赤水》) 
x通脬诸方x 加减五苓汤,治伏暑郁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茵陈(各等分)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茵陈(六分) 白茯苓(五分) 木猪苓 泽泻(各三分) 黄连 黄芩(生) 栀子 汉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各二分) 
上十二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此方亢二哥服之效)(《宝鉴》)又谷 
疸,茯苓栀子茵陈汤,于本方加枳实。《统旨》于本方去黄芩、青皮,加秦艽、葛根。《济世全书》茵陈五苓散, 
于本方去芩、连、防己、陈皮、青皮,加滑石、官桂、甘草。《回春》茵陈汤,于本方去黄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