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故表而出之。(《本草经疏》) 
诸气,气有余即是火,忌升、闭气、酸敛、滞腻。(同上) 
郁,忌酸敛、滞腻、补气、闭气。(同上) 
《内经》虽云百病皆生于气,以正气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当详所 
起之因,滞于何经,上下部分,脏气之不同,随经用药,有寒热温凉之同异。若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 
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与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气(按∶《医通》曰∶能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香 
附之快滞气,陈皮之泄逆气,紫苏之散表气,浓朴之泻卫气(《医通》胃气),槟榔之泻至高之气(《医通》能 
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之升降真气,脑麝之散真气,若此之类,气实所宜。 
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其可过剂乎。(《微义》) 
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温肺气而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丁、沉、檀、麝 
俱辛热,能散郁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 
顺而刺痛,当用枳壳、乌药,不已加木香。(《医通》)(节录) 
古法,散火之法必先破气,气降则火自降矣。但枳壳、青皮,破滞要药,多服损人真气,虚者慎之。(《入门》) 
x治气诸例x 逆气,在上者须用达之,在中者须用调顺,在下者须用消导。(《医统》) 
夫治气之法,惟在适中,气积于中,固宜疏顺,疏导过剂,则又反耗元气,元气走泄,则下虚中满之证生焉。 
故曰疏启于中,峻补于下,中满即除,下虚斯实,此之谓也。(《赤水》) 
《难经》云∶血主濡之,气主 之。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药,血气流通而愈,乃屡验者。 
(《六要》) 
气本清,滞而痰凝血瘀,则浊矣。不治其痰血,则气不行。(《医碥》)(按∶调气必先豁痰,本出《直指》,既 
见上。) 
怒气须用调肝经之药,如青皮、芍药、柴胡,桔梗、枳壳、木香之类。有痰,半夏、白芥子、竹茹、萝卜子。 
(《医统》) 
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则乘脾,宜用伐肝之药。然克削太过,肝木未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虚矣。 
(《准绳》)况造物之理,太刚则折,肝气过旺,肝亦自伤,不但脾虚,而肝亦虚矣。所以气病久而肝脾两虚者, 
宜调脾和肝,逍遥散出入治之。(《汇补》) 
辛温、辛平、辛寒之别。张子和云∶诸痛皆因于气,诸病皆生于气。诚哉斯言。是气也,常则为气,导引血液, 
升降三焦,周流四体。变则为火,有升无降,燔灼中外,以致 
血液稽留,为痰为积,充乎脏腑,溢乎经络,胶乎咽膈,为呕咳,为痞塞,为胀满,为疼痛之所由也。《局方》 
不分新久,类用香辛燥热之药以治之,直乎丹溪先生之所谓也。今予所集不然,分而为三∶曰辛温,曰辛平,曰辛 
寒。使后之人,凡遇气动痛作之时,即以辛温以散之,稍久即以辛平以和之,辛寒以折之,如此则邪易退正易复 
而病安,庶乎不为以火济火,病根愈深,真气愈耗,而死期逼矣。然于风动痛作之初,非辛温消散不可,必须 
详其所起之因,触动何脏之火,于辛温药中,加以苦寒之药尤佳。如喜动心火加黄连,怒动肝火加柴胡,悲动肺 
火加黄芩,恐动肾火加黄柏,思动脾火加芍药之类是也。夫病源属火,而辛温之药止能开郁行气、豁痰消积而已, 
加以苦寒之药,方能降火而去其病根矣。或曰∶诸痛皆因于气,治例固宜如此,而诸病皆主于气,治法当何如哉? 
予曰∶于上三类方中,观其所出之证,审其所用之药,分火分痰分积而施治之,是其法也。(《丹溪附余》) 
x补法利害x 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 
行,邪滞所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格 
致余论》) 
喻嘉言曰∶人之体中,肌肉丰盛,乃荣血之旺,极为美事,但血旺易致气衰,久而弥觉其偏也。夫气与血两 
相维附,何以偏衰偏旺耶?盖气为主则血流,血为主则气反不流,非真气之衰也,气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补 
气之药皆不可用,而耗气之药反有可施,缘气得补而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动之势,久之血仍归其统握之中耳。 
(《医通》) 
举世皆言气无补法,《局方》、《三因》七气、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参,能无助气为患乎?(按∶《医通》 
四磨汤本于《济生》,无木香,有人参。六磨汤则有木香,无大黄。故为是言也)。古人立方用参,非尽为补而 
设也。如《局方》七气原以肉桂、半夏为主,而借人参引入气分以散气,岂用补之谓耶。其《三因》七气,纯是辛 
散,即用一味人参,但可随诸药建行气之功,不致伤气足矣,何暇逞其补性乎。至于四磨、六磨,不过赖以资应敌 
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补益哉。(同上)(按∶治气大法,愚着《药治通义》亦既论之,宜参阅。) 
x利气诸方x(兼逐饮方、兼疏转方)大三脘散,治三焦气逆,解大便秘滞,下胸胁满胀惫气。 
大腹皮(一两炙黄) 紫苏(一两并梗) 白术(三分) 独活(一两) 沉香(一两) 木香(三分) 
甘草(三分微炙) 木瓜(切焙干秤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二分干) 槟榔(三分面裹熟用) 川芎(一两) 
上十一味,同一处杵为粗散,每剂秤一分(按∶《活人书》作一两),水二盏同煎,至一盏去滓,分二服, 
带温服,取便通为效。如能临晚常进半剂,根据法煎服,即腑脏调和,不至风气秘滞。如人病秘滞,数服通利药未通 
利者,根据法煎服,就用内药,便通行,大效,极不虚人气,经验多矣。香港脚,心腹气闷,大便秘滞,最宜服。 
(《传家秘宝》)《和剂》三和散,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 胀,风气壅滞,肢节烦疼,头面虚浮, 
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闭难,虽年高气弱,并可服之。又治背痛胁痛,有妨饮食,及香港脚上攻,胸腹满闷, 
大便不通。于本方去独活,加羌活。《鸡峰》三和散,于《和剂》方中(主治同)去川芎,加木通。 
七气汤,论曰∶百病皆生于气。大抵不过于喜怒悲恐,惊劳寒热。盖喜则气缓,怒则气逆,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热则气泄,由此变生。若 
其气起于一边(按∶原无边字,今据《治活秘方》补),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间,如锥刀所刺,其 
气不得息,令人腹中满,此由惊恐喜怒,或冒寒热,留聚而不散,为郁伏之气,流行随经,上下相传而痛,久 
令人痞闷,大便结涩,其脉短涩,谓之聚气,宜此药并趁痛散。 
京三棱 蓬莪术 青橘皮 陈橘皮 藿香叶 桔梗 益智(各一两) 香附子(一两半) 甘草(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服。(《鸡峰》)《直指》、《指迷》 
七气汤,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结壅滞,攻冲作痛。于本方去三棱,加辣桂一两,更加半夏三分。《济生》 
大七气汤,治六聚,于本方加肉桂。(《活法秘方》名聚气汤,主证与本方同。) 
流气饮子,治男子妇人五脏不调,三焦气壅,心胸痞满,噎塞不通,腹胁膨胀,呕吐不食。又治上气喘急, 
咳嗽涎盛,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滞,小便不通。及治忧思太过,致阴阳之气郁结不散,壅滞成疾。 
陈橘皮(去白二斤) 青橘皮(去白) 紫苏(连枝叶用)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制一宿炒) 香附子(炒 
去毛) 甘草(炙各一斤) 木通(八两) 大腹皮 丁香皮 蓬莪术(煨切) 草果子仁 木香 槟榔 肉 
桂(去粗皮) 藿香(去土各六两)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头) 白术 干木瓜 赤茯苓(去皮) 石菖蒲 
香白芷(各四两) 半夏(二两汤洗七遍焙) 
上件 咀,每服秤半两,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杨氏》) 
《和剂》名木香流气饮,又有二十四味流气饮,曰方与木香流气饮同,但无石菖蒲、藿香、有沉香、大黄、枳壳, 
出《集验 
方》。(《医方考》曰∶气证与诸证不同。诸证者,痰血积食属于有形,故着于一处,偏于一隅,可以单方治也。 
若夫七情之气,属于无形,上下左右,散聚无常,故集辛香之品而流动之。虽二十四味,不厌其繁,譬之韩侯之兵, 
多多益善云尔。)又分心气饮(治证录于后分心气饮),于本方去青皮、木通、莪术、肉桂、木瓜、茯苓、石菖蒲、 
白芷、半夏,加桑白皮、桔梗。 
匀气散,治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除胀满噎塞,止呕吐恶心。此药常服,调顺脾胃, 
进美饮食。 
白豆蔻(用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十两) 藿香叶 甘草(各五斤) 缩砂仁(二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末一字,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和剂》)《直指》名调气散。《大成》名 
木香调气散。《得效》治寒疝作痛,和气,于本方加沉香。《宝鉴》育气汤,通流百脉,调畅脾元,于本方加人参、 
白术、茯苓、荜澄茄、干山药、陈皮、青皮。 
乌沉汤,治一切气。 
天台乌(一百两) 人参(去芦头三两) 沉香(五十两) 甘草( 四两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入生姜三片,盐少许,沸汤点服,空心食前。(《和剂》)又小乌沉汤,调中快气,于 
本方去人参、沉香,加香附子。又四味乌沉汤,于本方去人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