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肿痛而难忍,随其所感而病斯痼焉。其有不因冒雨涉水等而得者,必其内伤生冷酒面之类,多肚腹肿胀,医者 
审其湿之或寒或热,或虚或壮,病之在上在下,感之在外在内,因其病而药之,庶乎其得之矣。(《玉案》) 
x治例x 夫寒热风湿,皆能并合为病,所谓风湿、寒湿、湿温者,其证各不同,为治亦别,不可不辨。 
若治单单中 
湿,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并转利。论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三因》)(按∶治湿之病,不 
下小便,非其法也。本出王冰《至真要大论》注。《证治汇补》曰∶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者也。清浊不 
分,则湿气内聚,故治湿以利小便为主。) 
经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民多受湿。湿流关节,则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六脉 
濡弱,此感湿证也。轻者与渗湿汤、不换金正气散、和解散,甚者异功五积散、术附汤。不任热药或小便不利 
者,五苓散主之。(《管见良方》) 
如寒湿所伤,身重腰脚酸痛,或气弱浮肿,宜藿香正气散。如兼风寒,脚痹肿,宜五积散加防风、木瓜。 
如少年有热,坐卧湿地,足肿痛,宜败毒散加苍术。(《如宜方》) 
夫去湿以术为主,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尝有苍白之分,自陶隐居言术有两种,后人以白者难得,故 
贵而用之。殊不知白术肉浓而味甘,甘入脾能缓而养气,凡养气调中则相宜耳。苍术肉薄而味辛烈,辛烈走气 
而发外,凡于治风去湿则相宜耳。以此观之,则白术治湿,不如苍术明矣。(《续易简方》) 
x驱湿诸方x 茯苓白术汤,治受湿身体痛重。 
茯苓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辣桂 苍术(炒等分) 
上锉。每三钱,水煎服。(《直指》)(按∶此甘姜苓术汤变方。又《三因》茯苓白术散治暑湿,与此同, 
无苍术。) 
苓术汤,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 斜, 
手足 曳,皆湿温类也。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白术 干姜(炮) 泽泻 桂心(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三因》)《杨氏》渗湿汤,治肤腠不密,易 
冒风湿,身体烦疼,不能屈伸,多汗恶风,头目昏重,项背强急,手足时厥,周身麻痹,肢体微肿。于本方去 
泽泻,加白芍药、人参、甘草。(按∶《三因》又有渗湿汤,与《杨氏》稍同,彼有苍术、陈皮、丁香,无附 
子、芍药、人参、肉桂为异。又按∶《杨氏》此方本出《千金·历节》中,今录在彼门,宜参。) 
七味除湿汤,治寒湿所伤,身重体痛,腠开汗出,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腰脚酸疼,腿膝浮肿,及冒 
寒呕逆,悉主之。 
半夏曲 川朴(姜制) 苍术(各二两) 藿香叶 陈橘皮 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续易简方》) 
(按∶此方本出《指迷方》,无茯苓,《十便》引。)《百一》除湿汤,治一切中湿自汗,渐渐恶风,翕翕发 
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于本方加白术、附子。《直指》加剂除湿汤,治气虚伤湿,身重腰疼,四肢微冷, 
或呕逆,或溏泄。于本方去半夏、藿香,加白术、干姜、辣桂。 
加味防己黄 汤,治风湿相搏,客于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 
防己(三钱) 黄 (四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一钱) 苍术(一钱) 薏苡仁(一钱五分) 
川独活(一钱) 姜(三片) 红枣(一枚)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医经会元》) 
x清湿方x 动于火为湿热,腰背跨疼,身重倦怠,身如板夹,脚似沙坠,表里温热,尺脉强而寸弱,宜 
用清湿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 薏苡仁 防己 赤芍 黄柏 黄芩 甘草 
小便赤涩或秘,加炒栀子仁、茵陈、商陆、海金沙、滑石、木通。(《医经会解》) 
x过汗亡阳治验x 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年十三岁,六月十三日,豪雨方过,池水泛溢,因而戏水,衣 
服尽湿,其母责之,至晚觉精神昏愦,怠惰嗜卧,次日病头痛身热,腿脚沉重。一女医用和解散发之,闭户塞 
牖,覆以重衾,以致苦热不胜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而不能得去,是夜汗至四更,湿透其衾,明日寻衣撮空。 
又以承气汤下之,下后语言渐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 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 
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治之,具说前由。予详之,盖伤湿而失于过汗也。且人之元气,起于脐下 
肾间动气,周于身,通行百脉。今盛暑之时,大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百脉行涩,故三焦之气不能上荣心肺, 
心火旺而肺气 。况因惊恐内蓄,《内经》曰恐则气下,阳主声,阳既亡而声不出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又曰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今发汗过多,气血俱衰,筋无所养,其病为痉,则项强,手足 搐急而挛。 
目通于肝,肝者筋之合也,筋既燥而无润,故目左视而白睛多。肌肉者脾也,脾热则肌肉蠕动,故口唇蠕动, 
有时而作。经云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脾热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痿者痿弱无力运动,久为不仁。阳主于 
动,今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原救其逆,补上升生 
发之气《黄帝针经》曰∶上气不 
足,推而扬之。此之谓也。以人参益气汤治之。《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酸收之。人参、黄 之 
甘温,补其不足之气而缓其急搐,故以为君。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生甘草甘微寒,黄柏苦辛寒,以救肾水 
而生津液,故以为臣。当归辛温和血脉,橘皮苦辛,白术苦甘,炙甘草甘温,益脾胃,进饮食。肺欲收,急食 
酸以收之。白芍药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气而补肺金,故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上升,生发不足之气,故以 
为使。乃从阴引阳之谓也。 
人参益气汤。 
黄 (五分) 人参 黄柏(去皮) 升麻 柴胡 白芍药(各三分) 当归 白术 炙甘草(各二分) 
陈皮(三分) 生甘草(二分) 
上十一味 咀,都为一服,水二盏半,先浸两时辰,煎至一盏,去渣热服,早食后、午食前各一服投之。 
三日后语声渐出,少能行步,四肢柔和,食饮渐进,至秋而愈。(《宝鉴》) 
x足跟肿痛治验x 江篁南自治一少年,夏月因以冷水浸两足跟,又坐湿地,患足跟肿痛,不能移步,困 
卧数月。教以干土圾一块,挖一凹如足跟大,炭火烧红去火,用醋一碗沃之,任其渗干,乃以足跟临土圾,初 
略悬高熏之,渐渐近之,其下体骨节皆酸快不可言,且有微汗,连换土砖,熏三四日而愈。(《类案》) 

外因类
中寒
属性:此证即系于寒气外侵,其剧者卒然昏倒,要皆少阴直中之例,至其传化,则实不能外于伤寒之理,故此所 
揭,特止于初犯一类云。 
x源候x 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风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 
濡,冷气入脏,致令阴气闭于内,阳气绝于外,荣卫结涩,不复流通,故致噤绝而死。若早得救疗,血温气通 
则生。又云冻死一日犹可治,过此则不可。(《病源论》) 
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藏为肾,故寒喜中肾。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 
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兼湿则肿疼,治之唯宜温剂,不可吐下,皆逆也。然寒性虽喜归肾,五脏皆能中之,若 
中于经络之表则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无异,但轻重不同。(《三因》)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温之意也。不善 
调摄,触冒之者,卒然眩晕,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按∶《要诀》曰∶身体强直,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 
或翕翕发热,面赤多汗。(《要诀》曰∶身无汗。《沈氏尊生书》曰∶其为症定当无汗,有汗反不治)大抵中 
寒,脉必迟紧,挟风则脉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济生》) 
夫中寒者,寒为天地杀厉之气,人中之者,其病速而危,仓卒受邪,生命暴绝。盖由胃气大虚,而又触冒 
大寒,胃虚则肺不能生旺,而皮毛之气先绝,气弱则表失卫护,而寒邪易于外入,使周身阳气遏绝而不行, 
四肢厥逆禁固而僵直。故口噤目瞪而色青白,或自汗表绝,或下痢内脱,内外俱虚而寒邪独盛,治失稍缓,脉 
散而死。(《奇效良方》) 
先头痛身热,恶寒体痛,此是伤寒也,当以伤寒法内求之。若卒然运倒,懵然无所知觉,而牙紧口噤,与 
中风相类,但脉弦紧或沉细者,乃中寒也。(同上) 
中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战栗腹痛,脉浮紧或豁大,此腠理内疏,故一身受病也。 
不必分经络,宜温补自解。(《证治大还》) 
脉滑实,手足温者顺;虚结,手足寒者逆。(《云林神彀》) 
x治例x 如昏不知人事,脐腹冷痛,或霍乱,宜姜附汤。如兼冷气刺痛呕逆,宜附子理中汤。如虚冷无 
阳,胃弱干呕,手足厥逆,宜附沉汤(按∶附沉汤,系于四逆汤加沉香、白术)。如弱人寻常感冷,腹胀停饮 
恶心,宜五积散。如上症有汗,宜本方去麻黄。冷甚,加附子。(《如宜方》) 
中寒,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进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汤。(《要诀》) 
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盖中寒比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也。如寒中太阴者,则中脘疼痛也, 
宜理中汤或藿香正气加味理中汤主之。寒甚脉沉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