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门冬饮子,治吐血久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黄 (一钱)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人参(以上各五分) 五味子(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不拘时。(《兰室秘藏》)又人参饮子,治脾胃虚弱, 
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于本方去生地黄,加白芍药、甘 
草。(《宝鉴》更加紫菀。) 
阿胶散,治肺破嗽血唾血。 
人参 茯苓 生干地黄 天门冬(水浸去心) 北五味子(各一分) 阿胶(炒酥) 白芨(各二分) 
上白芨别为末,余药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蜜二大匙,秫米百粒,姜五片,同煎,临熟入白芨少许, 
食后服。(《直指》) 
诸血后虚怯主方,治吐衄咳唾等证,血失既多,虚羸昏倦,精神怯弱,血尚未尽。 
人参(一钱) 黄 (蜜炒一钱) 甘草(炙五分) 白芨(一钱) 百合(一钱) 熟地黄(二钱) 
生地黄(二钱) 当归(身头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 阿胶(蛤粉炒成珠一钱) 鹿角胶(一钱) 
以上作一剂,用藕节五个,水煎,临服时,入童便一盏,藕汁二杯,候温徐徐缓服。(《痰火点雪》) 
治肺损,吐血不止,地黄饮方。 
生地黄(八两碎取汁) 鹿角胶(一两炙燥碾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当止。 
(《圣济》)《直指》入姜汁少许调下。无鹿胶,则以透明阿胶炒酥代用。 
茯苓补心汤,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得效》)一方用参苏饮三 
两,加局方四物汤一半,合和名茯苓补心汤,大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治吐血衄血便血,并妇人下 
血过多,致虚热者。(《易简》)(按∶此方本出《三因》。) 
如味芎 汤,治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呕吐黑血,或如豆羹汁。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百合(水浸半日) 荆芥穗(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七分,去滓无时服。(《三因》)(按∶上方与此方并无类可隶, 
姑列于此。) 
x补阳诸方x《录验方》治吐血,生姜汤方。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凡四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医心》) 
《胜金方》治吐血,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搅新汲水调下一钱。(《本草》)(按∶又引《灵苑方》,不 
用新汲水。)《圣济》名异功散。(文与《灵苑》同。) 
人参汤,治吐咯血。 
新罗人参,慢火煎服。(《直指》)独参汤,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二两去芦。上每服,水二盏,枣五 
枚,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后,服诸药除根。《十药神书》)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懒于言动, 
浓煎独参汤(《医通》曰∶加橘皮),所谓血脱补气也,最妙。(《六要》)《医通》煎人参入童便与服。(有 
治验,宜参。又有说,录在前验色中。) 
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 
者当自知之。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三因》)《养生必用方》云∶凡吐血须煎干 
姜甘草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干姜甘草汤,若阴乘于阳,心肺经寒而呕血者,宜服。(《妇人良方》)甘 
草干姜汤,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直指》)二神汤,治吐血绝妙。治男子妇人 
吐红之疾,盖是久病;或 
作急劳,损其荣卫,壅滞气上,血之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黄等凉剂治之,必速其死矣。每遇患者,用药 
甚简,甘草炙、干姜炮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七沸,带热呷,空心、日午进之。和其气血 
荣卫,自然安痊,不可不知。(《朱氏》) 
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千金翼》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千金》) 
柔脾汤,主脾气不足,下焦虚冷,胸膈满塞,汗出,胁下支满,吐血下血。 
熟地黄(三两) 黄 桂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酒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鸡峰》)《妇人良方》引《养生必用方》,治虚劳 
吐血衄血下白汗出。(按∶下下脱血字。) 
陈月坡方,治呕吐吐血或血崩脱血,盈盆盈桶,面色青惨,六脉欲脱,四肢厥冷,或自汗出,危极者,用制 
附子五钱,人参一两,姜炭八钱,水二大碗,煎八分,温和服。(《汇言》)又方龙潭治血崩神脱,精神溃乱, 
四肢将厥者,于本方附子童便制,加当归、炙甘草。(宜与治例参看。)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心多健忘,为脾不能统摄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得效》) 
x调摄法x 咳血非静养绝欲,不可与治,诸病皆然,此尤当慎者。(《六要》) 
呕血宜忌盐醋糟物、海味热物,又宜高枕坐卧,不使气逆,如此七日,大势方定,愈后三年不发,方为全愈。若不 
能如前谨慎,一有所伤,则不时屡发,必增咳嗽诸证者,不治。(《百问》) 

诸血病
血衄
属性:x源由x 经云∶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克土。今脾热为土气翻盛,逆往乘木, 
是木之虚,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热也。肝之神为魂,而藏于血。虚热则魂神不定,故惊也。凡血与气,内荣腑 
脏,外循经络,相随而行于身,周而复始。血性得寒则凝涩,热则流散,而气肺之所生也,肺开窍于鼻。热乘于 
血,则气亦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病源论》) 
诸气皆属于阳,诸血皆属于阴,阴盛则阳亏,阳盛则阴亏,经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诸血衄血,由 
阳气侵阴,阴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若暴出而色鲜,心烦燥闷,时欲引出,至一二斗,此阳 
邪暴入于阴分,血得热则流散。盖人之经血,譬如天地之经水,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而涌起,故有衄血、肺疽, 
其证大同而小异。(《鸡峰》) 
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要诀》) 
x病有三因x 外因衄血病者,因伤风寒暑湿,流传经络,阴阳相胜,故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各随 
脏腑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衄出一升一斗者,皆外所因,治之各有方。内因衄血病者,积怒伤肝,积忧伤肺, 
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蓄聚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入清气道中,发为鼻衄,名五脏 
衄。不内外因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 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 
衄,名酒食衄,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曰折伤衄。(《三因》) 
有感冒汗后不解,郁干经络,随气涌泄而成衄血。思虑伤心,心伤则吐衄。(《济生》) 
x脉候x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汗出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寸口脉微弱,尺脉涩,弱则发热, 
涩为无血,其人必厥,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也。太阳脉大而浮,必衄吐 
血。(《脉经》) 
诊其寸口微芤者,衄血。肝脉大,喜为衄。脉阴阳错而浮,必衄血。脉细而数,数反在上,法当吐而不吐, 
其面颧上小赤,眼中白肤上,自有细赤脉如发,其趣至黑童子上者,当衄。鼻衄,脉沉细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病源论》) 
其脉洪数者为逆,微少者为顺。(《鸡峰》)(按∶少当作小。) 
脉沉小留连或微者易治,浮大洪数者难治。宜滑不宜弦。(《丹溪》)(《纂要》曰∶此论诸血见脉之大 
概也,与诸书论吐血脉大意相合。) 
衄血脉浮大数者,为邪伏于经,宜发汗。大而虚者,为脾虚不能统摄,宜补气。小而数者,为阴虚火乘, 
宜摄火。弦涩为有瘀积,宜行滞。凡衄血之脉,数实或坚劲,或急疾不调,皆难治。久衄脉虚大,头额痛甚,鼻 
流淡黄水者死。(《医通》) 
x证治例x 衄血,凉血行血为主,犀角地黄汤入郁金同用。(《丹溪》) 
有因虚致衄,此为下虚上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丹及紫霞丹(紫霞丹用硫黄、针砂、五倍子),仍佐以 
四物汤、芎归汤,磨沉香服。颠而衄不止,苏合香丸一丸,或以小 
乌沉汤一钱,白汤调下,或煎浓苏汤独调小乌沉汤,或添入黑神散(即妇人中八味方是)一钱,盐汤调下亦得。 
仍蓦然以水喷其面,使载惊则止。小乌沉浓苏汤调,非特颠而衄,而五窍出血皆治,不因颠而衄者亦治。诸窍 
血,皆可以水沃 ,惊则血止(按∶水 是古方,见后。)曾病衄愈后,血因旧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 
衄,日以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并宜止衄散(此用 、苓、归、芍、生地、阿胶。),茅花煎汤调下;或 
四物汤加石菖蒲、阿胶、蒲黄各半钱,煎熟调火 石膏末一匙头许,兼进养正丹。前诸证服药不效,大衄不止 
者,养正丹多服,仍佐以苏子降气汤,使血随气下(《直指》苏子降气汤,治虚壅鼻血)。衄后头晕,四物汤或 
芎归汤、十全大补汤。有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寒热间作,或喘急无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 
损诸证详之。(《要诀》) 
夫衄血之病,虽属平常,若出而不止,阴阳离脱,亦有死者。临病施治,常须识此,不可忽也。(《医学真 
传》) 
x治宜加气药x 风行水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