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广告心理战 作者:王玉成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许是因为神学与广告之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B·巴顿,在《无人了解的人》(“A man who nobody knows”)一书中指出,基督耶稣就是一位具有广告天赋的奇才。

  史考特的牧师家庭为他走向广告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于1901年将眼光转向广告业。由于广告界同仁的无所适从,使得史考特对顾客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开始为一些广告公司和厂商提供顾客心理咨询,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

  史考特“下海”了。“下海”后的史考特,对广告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发现:

  (1)广告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相对的。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吸引人,电视广告比图片广告更能让消费者感兴趣,特别是现代三维动画广告,如计算机的Intel inside芯片广告等。

  色彩配置的不同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如红色比绿色夺目,绿色又比黑色明亮。广告应当根据商品的特征选择表现方式。

  (2)感情诉求方式比理性说教更吸引人。

  人都是有感情的,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是广告致胜的法宝。例如,“献给妈妈的爱”(洗衣粉)、“送给最爱的人”(巧克力)、“与你的皮肤相亲相爱”(香皂)等等,这种拨动“情弦”的广告,效果通常会很好。

  (3)广告内容应当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广告文字应当朗朗上口,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广告歌曲应当通俗、有震撼力,如我国的“太阳神”广告歌曲;广告图像应当能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如“万宝路”的牛仔形象等。

  (4)提高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接触次数。

  日本《朝日新闻》曾对此作过专门研究,发现出现次数多的广告,它的注目率比出现次数少的广告要高出4%。国内有些厂家认为自己的名声已经打响,没有必要再去做广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市场的占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暂时的退出可能使你失去领土,再想占领就需要花双倍的代价。

  这也是国内一些“老字号”不能重振昔日威风的原因,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广告满天都是。

  史考特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纽约麦迪逊大街(美国的广告街)的座上客,也使广告心理学为世人所认可。他的《广告心理学的原理与务实》成了广告人的“红宝书”。他的座佑铭:“不要去推销商品,最好是先收买顾客”也几乎成了广告人的“语录”。

  史考特是伟大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心理学这一“新生事物”引到广告之中,为困惑中的广告人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广告人改行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现代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拥有性能优越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汽车等等。若要等这些东西老化、损坏以后再来更换,恐怕制造商和广告人早已饿死了。

  生产过剩使商人的基本观点发生了改变——由生产为主转入市场和行销为主。美国商业总会会长曾表示:“资本主义已经死亡,消费主义万岁!”

  管理阶层中,“行销革命”成了口头禅,大家挖空心思地寻找“刺激消费行为”的方法,并从旧的需求中再创造新的需求。

  一位汽车制造商曾表示,他一直是以“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消费者为对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正因为如此,广告人开始对顾客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兴趣:

  “为什么会买这种商品,而不买那种商品呢?”

  “为什么价格越高越有人买呢?”

  广告人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对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购买动机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他们发现,一般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

  美国汽车公司兴盛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让人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让一般人觉得开一部超过两年或三年的汽车,是一种非常丢脸的事。因此,美国的旧汽车随处扔掉,如同中国人对破旧自行车的态度一样。

  广告人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开辟了广告心理学的新领域——动机分析,即研究消费者的意识、潜意识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经济开始恢复,广告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动机分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立这门学说的鼻祖之一E·狄克特(ErnestDichter)也成为广告界的明星人物。狄克特博士外表潇洒、精力旺盛。他为许多广告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收费也较高(500美元A天),虽然如此,仍然门庭若市。

  狄克特博士拥有数百个美国家庭的“心理档案”。这些档案对每个人的安定性、野心、精神状态以及实际需要都有详细的记录,并针对上面成员,作试验性的广告。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些广告对忧愁者适合,哪些对乐观进取的人更具吸引力。

  例如,他曾告诉制鞋商:“你向女人推销的不是鞋子,而是一双漂亮的脚!”狄克特博士认为,成功的广告人必须懂得“控制一般人的动机、欲望,并促使消费者对尚未成熟的新产品产生欲望”,他的观点改变了传统说法“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的内涵。

  心理战术的引入,使广告界焕然一新。美国广告和行销方面最具权威的四种杂志,《广告时代》、《印刷油墨》、《潮流》和《商业周刊》,经常以整版篇幅刊载这方面的文章。

  虽然也有一些强硬派人士认为,宣传的重点应放在“产品质量”上,但对心理战术也渐渐接纳。一位广告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我对大卫·奥格威所提到的商业形象问题,虽然并不完全赞成,但形象却是非常重要,所有广告人都应当用心揣摩。”在广告人的大力号召下,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纷纷加入广告人行列,为市场行销作大众心理研究。

  美国佳品面包公司准备选用美女作为公司的商标,有人建议用电影明星,有人推荐用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孩。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来两位广告心理学家,其中一位认为采用明星比较好,大众能迅速认可,给人以实在之感;但另一位则认为小女孩虽然暂时不被认可,但能给人以愉快的联想,而且小孩的吸引力是永久性的。

  公司经过再三考虑之后,采用了小女孩作为公司的商标。

  几年之后,消费者对这个商标普遍认同,使这个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以看出,今日的广告发展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广告之战已演变为广告心理大战。战场的胜利者总是那些能够破译顾客购买行为动机的广告人。

三、王先生与王太太的故事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多种多样,而且“表里不一”。有时候动机明显,如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有时候却只是隐隐约约,如为了满足某种精神方面的需求。

  王先生的手表丢了,需要再买一块表。“西铁城”牌手表一直是他的钟爱之物,在市内钟表店有售,于是王先生直接搭车去买下一块“西铁城”。

  王先生的购买动机是非常明确的,首先是他有买表的需求,其次是对“西铁城”情有独钟,因此,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动机,表现在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如品种、大小、型号等与产品本身有关的参数。消费者对需求有明确的判断能力——喜欢还是不喜欢。

  与王先生相反,王太太的行为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王太太上街,准备到超级市场买一件衣服。可从超级市场出来之后,却只买一盒S牌香皂。

  “你为什么不买衣服,而去买块香皂?”王先生不解地问。

  “我也不晓得,走到那里看到它,就顺手拿了它。不过,它的香味挺不错吧!”王太太不无自豪地说。

  王太太这种“不晓得”但又“顺手”的行为,表面上只是举手之劳,而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那么,潜意识是什么呢?

  潜意识就是消费者过去的经历、想法和欲望的储藏室,其中包括过去所做的事,所读过的书报、所听过的事、所观察的事……,以及其它印象、想法等等。

  潜意识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它不仅与产品的特征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消费者的个人“素质”有关。

  如何去开垦这片辽阔的处女地?这是广告人“收买消费者”能否成功的关键。

  闯进心房

  心,每个人都有,发达的医学已帮我们认清了它。

  但是,心似乎是一个谜,别人无法猜透你的心,有时候连自己也琢磨不透。

  一个人一方面透过心去认识外界的事物,另一方面是过去的经历存于心中,从而支配现在的行动,这两个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一个人的意识,具有选择的能力,而潜意识则没有选择的能力。王先生既可以买“西铁城”表,也可以买“劳力士”表,但他选择了“西铁城”。而王太太却没有去比较和判断,“顺手”就买了。

  一个人的意识对潜意识有支配权力,即潜意识必须按照意识的命令去做——无条件地接受、保存意识的思想。任何构想、计划和目的,只要经过反复思想,就会扎根于潜意识之中。

  一个人的意识与他(她)的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意识之心,经常在寻找机会,企图找回一些已经遗忘的印象,使之重新历历在目。王太太毫不经意地买下S牌香皂,就是她的意识(香味不错)对她的潜意识产生了作用。

  有时候,意识却找不出某些已遗忘的事。这是因为,过去的某些不幸经验或挫折强迫自己忘掉这些不愉快的回忆,所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