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俄罗斯文化之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件为题材的古典悲剧在俄国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主要地位。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俄国剧院的:“在那里,奥泽罗夫和年轻的谢苗诺娃分享着人们不由自主的眼泪和掌声。”在上流社会,法国的戏剧很受欢迎,就像这里通行法语、陶醉于法国书籍、迷恋于法国服装和发式一样。19 世纪初,莫斯科有10 余家显贵宅邸设有家庭剧院,戏友们常在这里用法语演出悲剧、喜剧和歌舞。
  30 年代,浪漫主义取代古典主义成为戏剧的主流,出现了一批如莫恰洛夫、马尔德诺夫那样的第一流的演员。与此同时,戏剧中的现实主义也因《聪明误》和《钦差大臣》等剧目的上演而开始了。40 一50 年代,莫斯科小剧院成为俄国戏剧艺术的中心,它的艺术活动促进了现实主义在戏剧界的发展和巩固。小剧院上演了许多俄国进步剧作家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的作品;在它的舞台上,莎士比亚、席勒等人作品中的主角也发出了严正、热情和激愤的声音。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是密切联系的,小剧院实际上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并非偶然地把它称为“第二个莫斯科大学”。
  农奴出身的著名演员米·谢普金(1788—1863)为现实主义在俄罗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谢普金从小就参加庄园里的业余演出,1805年加入了库尔斯克剧团,主要扮演喜剧角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的技艺日趋精湛。1821 年,关心和支持他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和列普宁公爵帮助他赎身为自由人。1823 年,他进入莫斯科小剧院,很快成为小剧院的台柱。他同许多作家和学者结为知己,并因此而获益颇多,他曾说过,是这些人教会他思考和深刻地理解俄国艺术。在小剧院,谢普金探索和创造了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到30年代末期,他已是闻名于世的表演艺术大师,成功地塑造了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一系列角色和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中的市长这类角色。作为俄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第一位现实主义大师,谢普金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赫尔岑:“他创造了俄罗斯舞台的真实,是第一个在舞台上没有矫揉造作的人。”
  别林斯基:“对他来说,每一次新的演出都是一次新的研究。”
  谢·阿克萨科夫:“对谢普金来说,生活意味着演戏,演戏意味着生活。”50年代,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创作的戏剧巩固和加强了现实主义在舞台上的地位。在他塑造的人物中,既有“黑暗王国”的主宰者,各种卑劣、凶残的角色;也有他们的牺牲品,善良和纯真的“小人物”。继1856年《肥缺》这一著名剧作问世之后,奥斯特罗夫斯基在1859年完成了五幕悲剧《大雷雨》。剧本中的女主角卡捷琳娜被杜勃罗留波夫称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剧作家以巨大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一个非自由人的反抗。此外,能干的库利金、勇敢的库德略西和瓦尔瓦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追求。杜勃罗留波夫评论说:“艺术家在《大雷雨》中号召俄罗斯生活和俄罗斯力量进行果断的斗争”,而这种思想和社会意义,是在高度的艺术成就中实现的。奥斯特罗夫斯基是出身于平民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个律师,他本人也在大学尚未毕业时就从事司法工作。这一背景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对俄罗斯生活的深刻了解使他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俄国这个“黑暗王国”。
  俄罗斯古典乐派的形成
  30—50 年代,俄罗斯民族音乐由于格林卡(1804—1857)的创作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格林卡原是一名军官,后来献身于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他曾在意大利和柏林学习钢琴和作曲,1836年开始创作俄罗斯主题的管弦乐曲。1836年,他的歌剧《为沙皇献身》在圣彼得堡上演,使他一举成名。1842年,他把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改写为歌剧。这部歌剧的主题具有东方色彩,音乐富于独创性。1845 年,他的两部歌剧的选段在巴黎上演,担任指挥的是柏辽兹等著名音乐家。这是俄罗斯音乐走向世界的开端,也是格林卡成为第一位闻名欧洲的俄国音乐家的标志。格林卡不仅是俄罗斯歌剧的奠基人,他所作的《马卡琳斯卡雅》、《西班牙序曲》等作品还奠定了俄罗斯交响乐派的基础,同时他也是俄罗斯浪漫曲的第一位经典作家。
  格林卡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音乐家。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曾聆听过俄国著名学者库尼岑·加利奇讲课;他和普希金私交甚笃,能够背诵他的许多诗篇;他也喜欢雷列耶夫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沉思》;他还同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有来往,因为他敬佩十二月党人,对于继承其传统的政治小组感兴趣。格林卡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民间音乐的旋律,他的作品富有俄罗斯风格,并且充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先进俄国人的思想和期望。但他的音乐被贵族阶层轻蔑地称作“马车夫的音乐”,他本人也受到敌意的对待,最后不得不侨居国外,客死异乡。
  格林卡的同时代人,年轻的作曲家亚·谢·达尔戈梅日斯基(1813—1869)也努力追求,创作了许多有特色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达尔戈梅日斯基幼年时就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33年结识格林卡之后专心于作曲。1839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根据雨果原著改编的《埃斯梅拉达》。随后,他又创作了两部歌剧:《酒神的胜利》和《美人鱼》。50 年代,他的创作开始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如新题材的民间生活音乐剧《水仙女》,讽刺诙谐歌曲《蛆虫》、《九品文官》,戏剧歌曲《老伍长》等。达尔戈梅日斯基擅长以再现生动的语言音调的手法来创造人物形象。他后来着手把普希金的《石客》改写为革新性的歌剧。他的管弦乐曲《芬兰幻想曲》和《哥萨克舞曲》等在和声方面很有独创。
  但总的来说,当时俄国音乐舞台上演出的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是不多的,圣彼得堡流行意大利歌剧,观看意大利歌剧的包厢座位通常在几个月前就被预定一空。不过,意大利歌剧与那时激进的社会运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威廉·退尔》和《清教徒》中的革命曲调总是得到狂热的喝彩,并在许多进步青年的心中燃起希望和理想之火。
  画坛新风
  农奴制改革前,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样涉及绘画艺术。19 世纪初,俄国绘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学院派。学院派尊奉古典主义,其作品一般取材于圣经故事和古代历史,讲究画面布局,重视光线效果。到30 年代,勃留洛夫(1799—1852)的创作为俄国画坛带来了浪漫主义和生活气息。
  勃留洛夫最初是在当画·家和装饰雕刻家的父亲指导下学画的。1809年进入彼得堡美术学院,1822年去罗马学习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绘画和雕塑,直至1835年返回俄国。在此期间,他已开始摒弃晚期仿古典主义绘画的冷漠和虚构的特点,而把浪漫主义热情和从生活中发掘美的革新精神引入了学院派艺术。1832年所作的油画《维尔萨维亚》突出地表现下人的造型美感。1833年完成的《庞贝的末日》气势磅礴地表现了庞贝城被毁灭的惨剧中最高潮的一瞬间,塑造了具有高度戏剧性的形象。这幅画虽然在选题、布局、人物造型方面还未能完全摆脱古典主义历史画的框框,但其创作方法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在真实、可信的环境中,人物心理得到深刻的揭示。油画在国外展出时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受到俄国进步文化界的高度评价,普希金、果戈里、赫尔岑都曾为它写过诗或评论文章。这幅历史题材的油画也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它是在当时一系列震动欧洲和俄罗斯的事件的背景下诞生的。赫尔岑曾指出,画家选择野蛮的、超理性的、毁灭性的自然力形象来作画,决不是偶然的。勃留洛夫虽然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但显然敏锐地感觉到了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紧张的社会气氛,并通过自己的创作间接地表现了它。勃留洛夫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肖像画的大师。《瓦·亚·茹科夫斯基》、《亚·尼·斯特鲁戈夫希科夫》、《伊·亚·克雷洛夫》、《考古学家兰奇》和自画像是他的肖像画中最优秀、最深刻的作品。勃留洛夫是一个出自于学院派古典主义,但又破坏了这个体系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创造了俄罗斯绘画中前所未有的更为生动、多样的艺术形象,他的风格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
  现实主义画风在美术学院之外也在发展。1819年,阿·加·维涅齐阿诺夫(1780—1847)放弃了在美术学院中的职位,放弃已经很有成就的肖像画创作,搬到特维尔省农村,专心致志于反映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创作。他以真诚的感情最先在俄罗斯绘画史上创作了一大批农民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作于20年代初的《打谷场》是他在这个方面的最初成果,并使他享有盛誉。随后,他又创作了《采蘑菇的农妇》、《女地主的早晨》等农村风俗画。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画家,维涅齐阿诺夫表现的农民形象已不是感伤派文学中所描写的那种虚构的农民,而是朴素、稳重、普通、真实的农村劳动者,而且他们都被安排在自然的环境中。他的《春耕》、《夏收》、《坐着的牧童》等作品还是最早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典型的俄罗斯自然景色的油画。
  维涅齐阿诺夫的作品中存在着把农奴制条件下的农村生活理想化的倾向,他对农民的痛苦和希望感受是不深的。但作为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画家。他的创作标志着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瓦·安·特罗皮宁(1776—1857)的作品反映了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