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税收,并且实行“将相”分立,二人互相监督,避免出现权力集中一人的权臣。大臣只能当官,但不给封地,也不给他们世袭官职的机会,避免他们时代累积,把持国政。法家还帮助国君用“法、术、势”来监督臣子。这种趋势最终发展到秦始皇时代,以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封建制度,君权专制取代了贵族(大家族)群体政治,中国从封建时代进入皇权时代。
  以“职业官僚体系”为特征的君权专制社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君权和稳定政治,也客观上打开了布衣从政的大门,而不再为卿大夫家族成员垄断政府,从而给了如吴起、乐羊这种没有任何大家族背景的布衣、士人的出头机会。
  法律也能帮助强化君权,也是君权一元化专制社会的标志,李悝很好运用了这个武器。他汇集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一部《法经》,以法令约束和奖赏的手段管控各层级官员和人民,让官僚们都听国君的话,成为秦汉未来的法律蓝本。后来商鞅就是带着《法经》给秦国人民送去了福音。由于李悝、商鞅等人崇尚法律,法家因而得名法家,但它的内含远过去此。建立职业官僚体系,以法约束限制官僚,从而实现君权一元化专制,加强君权,这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代中国的皇帝,往往青睐法家的原因。皇帝们号为“外儒内法”——外表像儒家,实里是法家。
  法家改革旨在强化君权,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法家的变革去除了卿大夫家族在各自封邑上的割据势力而取代以县,国家能够攥紧一个拳头对外。因为职业官僚们是公开竞聘来的,又强调用法律奖惩手段来约束官僚,政府效率就比卿大夫家族子弟垄断的政府高很多。最终富国强兵,称霸于列国。我们说,谁在“君权一元化专制”的路上走得最早最远,谁就最能成功。魏国的改革的最早,崛起为战国首强。后来秦人做的更好(商鞅变法),于是秦国后来居上,国力最强,最终一统天下。但是,君权一元专制虽好,倘若走向极端,就又变成了“暴政”。法律走向极端,就是“苛法”。秦人终于在这两个维度上走火入魔,把自己推下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为后世所病诟。 
大魏文侯六 
  公元前四世纪初,魏文侯的一番变革,使魏国像服用兴奋剂一样,成为战国首强。不久,魏文侯高高兴兴地死掉了,新接班的魏武侯泛流于黄河之上。两岸正是秦晋大峡谷,西边就是秦国。秦国在陕西东缘的土地(河西之地)正被吴起占领着,直可直接威胁秦人。
  欣赏着老爹和吴起打下的江山,看着黄河两岸崔峨雄浑的高原地貌,魏武侯不禁高兴起来,赞道:“多美啊!多险固的河山啊!”
  拍马屁专家——大夫王错赶紧推波助澜:“这就是您成就霸业的依据啊!”
  不料有人挺身而出,一句话振聋发聩:“我不同意!河山之险,实不足以保社稷也!”。魏武侯倒吸一口冷气,心说谁这么大嗓门啊。正是一直镇守西河的吴起!吴起此时也在船上,说:“主君的话,是危国之道。王错又附和主君的话,是危而又危。”
  魏武侯忿然回嘴:“你别光会批评,先给我说出些道理来。”
  “王霸之业,从来没有寄托于河山之险的。从前三苗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北有汶山,南有衡山,仗恃天险,不修德义,结果被大禹打跑了。夏桀之国,左天门,右天溪,伊阙在南,羊肠在北,施政不仁,而商汤放逐之。商纣之国,东有孟门,西有太行,前以黄河为带,后以常山背负,施政不德,周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也。人君亲信内臣(太监一流)胜过夺城野战之功臣,徒有高墙广众,也迟早被人灭国。”
  魏武侯当时气沮,为了保存面子,称善说:“我今天算是听到圣人之言了。西河之军政,还是继续专委先生您吧。”
  吴起的话里,还描述了夏商两代的边境,是后人研究夏商史的重要一句。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吴起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了。魏武侯一改老爹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的老路,让政治上久经考验的老好人田文为相。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都赖吴起之功。田文只是有大家族的显贵出身罢了,连他自己都承认,在带领三军、鼓阵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训万民、充实府库、变易习俗方面,他都不如吴起。但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强化君权、限制使用贤能人士。吴起不服气也没办法,那个在西河游艇上受了他气的拍马屁专家王错,也开始抓紧说吴起的“好话”:“吴起是个大能人啊,您只让他当一个区区西河之守,二十多年没升官,估计他早憋着跳槽啦。”魏武侯遂怀疑吴起,派人拿着“金牌”,去西河调吴起回都城安邑。吴起比岳飞聪明,知道回去没好事,收拾了一下书本,逃奔楚国避祸去了。
  吴起之所以离开魏国,有其必然性:限制使用能人,特别是异姓能人,避免他们窥伺君权,这是当时统治者从晋国被三家分掉中所总结的教训。这种强化君权的趋势终于在未来秦汉明清的“君权一元化”皇权社会愈演愈烈,而以往的“多家族联合体执政”的商周封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好处是政权得到稳定,没有太多的弑君和六卿火并,但社会变革发展势头也被扼杀了。
  吴起陷入秋天的腹地。在郊野上乘坐马车南下,车窗外是连天碧野、伤心秋色。岁月疏忽,去程与归途两相茫茫。秋天进驻吴起心中,走到河南南部,看看离楚境很近了,吴起为秋风所包围。吴起回过头,无限眷恋地朝着他二十年苦心经营的魏国西河方向投去深情一瞥,止不住热泪纵流。
  仆人问道:“给谁打工不是一样,丢掉魏国就像一个破鞋。您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呢?”
  吴起回答:“你哪里知道,如果魏武侯信任我,使我坚守西河,那我一定可以帮助他灭亡秦国。有了秦国的关中沃土——表里河山,四面群山,号称四塞之固,我们以它为基地,向东收并中原,可以一统全国。可惜他听信谗言。我走了,西河就要被秦国人夺去了,魏国从此将削弱了!”
  果然,次年,秦军即占去了西河一个边邑。到了五十年以后,秦人经过商鞅变法而渐强,终于尽得西河之地,越过黄河天险,进攻山西三晋。 
大魏文侯七 
  把忧伤,都甩啦甩啦,把回忆都甩啦甩啦,吴起挥一挥泪水,在公元前387年来到楚国择业。太阳把黎明幽弱的清光泼洒在老大的楚国江山上。楚国自从两百年前在鄢陵之战与北方霸主晋国打成平手以后,跟北方的争霸战算是消停了。不料,东边却遭到新崛起的吴国累年攻击,郢都一度甚至被攻破,被迫迁都鄀城(后又迁回)。楚国与越国联手(越国出人、楚国出枪)把吴王夫差给灭掉以后,趁机吞掉了中原东南部的陈国、蔡国、杞国(杞人再也不用忧天了),这些都是原吴国的殖民地。
  但是很牛气的楚国到了战国时代,变得不牛气了。吴起明白楚国积弱的症结,就是那些国君的七竿子、八竿子的亲戚们、大家族,占了朝中很大的发言权,他们的封地遍布全国,自有土地军队,俨然是国中的小国,不听政令,上逼君王,下虐人民,所以中央贫弱,地方政局动荡。这个结症,跟分裂前的晋国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晋国被分封的卿大夫家族是异姓家族,而楚国在春秋早期注重消减分封制下的异姓家族,强化王族君权。但是如今王族不断繁衍分裂,也形成了事实上诸多分封家族。楚国在春秋时代的王权专制传统,到了春秋战国之交,也退化为大量同姓王族分封了,一样够折腾人的。楚国没有被异姓大夫分掉江山的顾虑(像从前的晋国那样),却有被同姓家族拖垮的趋势。
  王族同姓家族也是多家族,这些多家族分封体制,向“君权一元专制化”转型,正是中原诸侯目前最时髦的事情——因为“多家族联合体执政”使国力分散消耗,一个拳头攥不紧,并且威胁君权,动荡政局。魏文侯借鉴晋国不注意强化君权的恶果,已经成功地这么一元化了,并且一跃成为战国首强。吴起也准备充当国君的咬狗,帮楚悼王的忙,在楚国遏制分封,推动君权专制。当然这种事在中原是新鲜的,在楚国却并不新鲜。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一贯强化王权,遏制分封,当时的实践效果很好,国力强悍。现在要重新回到楚王的思路上去,重建君权一元专制,恢复从前的雄楚战力。楚悼王接见吴起听了论述之后,就象抓到一支兴奋剂。他也想改变楚国长期凝滞不前的局面,也想变法图强,而所谓战国初期的包括魏文侯在内的列国变法,以及未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这里的变法,其实质都是遏制分封,强化君权,向“君权一元专制化”国家转型。法家担负起这一历史转折重任,所以吴起除了是一位兵家,也是法家。
  楚悼王首先让吴起到宛城挂职锻炼,积累点资本,同时也是考察吴起。光能说,先办给我看试试。宛城就是河南最南部的南阳盆地,被南部湖北省的楚国灭掉后,成为楚国北境重镇。吴起在这里做了三年弼马瘟,业绩裴然,当地的老百姓膘肥体壮。于是楚悼王提拔他当“齐天大圣”,支持他以令尹身份,开始殴打楚国老贵族。首先就要拿这些盘根错节的大家族势力开刀。吴起说:“大家族的封地,世袭传到第三代,就必须收回,土地都归国家中央所有,把封邑变成楚王直接控制的县,接受楚王委派的职业化官僚去管理。”
  大家族封地没有了,但这帮人的子子孙孙,还霸占在朝堂上,世代相袭,净拿工资不干活。吴起则把他们全部裁掉,精减机构,裁减冗官,节省出的开支用于招募职业官僚和训练士兵。那些被layoff的贵人们,吴起让他们搬家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湖南地区),开发荒地,以免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